看太多评论,突然不会网购了
当 “光棍节” 变成 “购物节”,每年这段时间的基本节奏就是:选商品——抢购——收快递——退货。当我还没练就一身 “淘货” 本领时,退货这一步是经常要做的。从三年前 “抢购 800 多块的东西退的只剩一件 80 多的 T 恤” 到现在可以快速分辨出东西值不值得买,这中间必经的一步就是——看评论。
光看店家的信誉和好评率是远远不够的,如果真的看中了一样东西,有时候需要看上好几页的好评和差评,因为排在后面的一些评论往往越是真实买家的感受。他们会告知你衣服是偏大还是偏小、掉不掉色,甚至会晒出自己穿上时的照片。
但是,问题也出现了。我曾经试过花了 3 个多小时看一家店的衣服,本来挑好了几件,后来因为一个人的评论,最终放弃购买。结果隔壁宿舍姑娘买来后发现各种都很好,跟那条差评描述的并不一样;当然也有这种情况,在看了一堆评论花了很长时间后,觉得不买对不起浪费的时间,于是抱着侥幸的心理,结果收到快递的当天就又退了回去。
所以,到底看不看评论,怎么看评论这个问题让我纠结了好久。后来出现了按好评、销量等个各种因素的排行,也有了一些个性化推荐。然而,先不说这里面是否有刷榜的嫌疑,鉴于适合大众的也不一定适合自己,那么单条的评论就还有必要去研究。
自从来了爱范儿,我对产品评论的纠结从买衣服又扩展到了买电子产品上。以前要买手机什么的,直接让男同学列出几个来,从中选个最好看的就完事了。现在连给老爸买个手机我都会研究好几种品牌型号的产品介绍,看爱范儿评测,问评测过的同事,再看上几篇国内外的媒体评测,然后几周过去了,我还没有买。
当然不止我一人是这样,就是昨天 Wired 的一篇文章勾起了我 “研究评论” 的痛苦经历。作者 Tavis Coburn 只是想买一个烧烤架,结果在看了太多网上的评论、评测视频、媒体的报道后他彻底凌乱了。Tavis 说:
以前是挑商品挑得眼花缭乱,现在更糟糕的是还得看大量的评论。
Barry Schwartz 在其著作 The Paradox of Choice :Why More Is Less 中也提到过,互联网制造了大量的选择问题,后来又开始出现评论和建议,以帮助人们做出选择。但现在新的问题又出现了:选择相信哪些评论?在 Barry Schwartz 看来,评论太多和没有评论其实一样糟糕。
充斥着 “客观、独立、第三方” 评测的科技界是不是也把你弄得有点晕晕的了?这时候好像突然明白为什么网络那么发达,苹果、三星等厂商还是要不断扩张实体店,苏宁、国美、顺电之类的卖场以及电信运营商也依然是手机厂家不愿放弃的线下渠道了。
看见实物,摸一摸、玩一下,付钱走人。购物有时候是可以这么简单的。
题图来自 vode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