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魔幻的「后真相时代」:假奥巴马会说话、欧洲小镇盛产假新闻

生活

2017-08-12 12:00

你可能在微信群或朋友圈中听说过这么一件事:

七月中旬,国内某旅行团组织游客到美国一著名火山口参观,一群年轻男女游客不顾警示,擅自越过警戒线拍照,其中一名不慎滑倒跌入滚滚岩浆中,顷刻间化作一缕青烟灰飞烟灭。

(图片来源:微博

当然,中国游客在美国火山口滑倒这个视频,怎么看都不太靠谱,真实的情况其实是这样的:

(图片来源:微博

此处不讨论小视频与国产电视剧在特效方面孰强孰弱,更重要的问题在于,诸如此类的假新闻已经渗透到数字世界的每个角落,有的你一眼就可以分辨出来,但有的假新闻已经真假莫辨。

你的所闻所见,可能都是假的

2017 年 7 月份,美国华盛顿大学的研究者们利用人工智能以及数字图像合成技术,生产了一段真假难辨的奥巴马演讲视频,你可以先猜一下,以下个画面的中的奥巴马是真人?

(图片来源:YouTube

其实,这四段奥巴马影像都是由 AI 合成的。研究员们设计了一个神经网络,让其分析了互联网上各种奥巴马的音频和视频,经过 17 个小时的训练之后,AI 可以判断出奥巴马在讲话时所对应的面部细节,进而模拟出匹配的数字图像。

(图片来源:YouTube

用该 AI 合成的图像不仅以假乱真,还可以根据演讲内容随时调整口型,甚至能让一个人讲话,通过这套算法,为另一个人「配音」:

(图片来源:YouTube

该项目研究员之一史蒂夫·塞兹(Steve Seitz)表示

当你使用诸如 Skype 或 Google Hangouts 这类视频聊天软件时,经常会因为卡顿和低分辨率导致非常不愉快,与此同时,音频却非常流畅。因此,如果可以通过音频数据来提高视频质量,那就太棒了。

换言之,这项研究的初衷是改善网络视频聊天的影像质量,但让人担心的是,借助 AI 和 CG 合成的数字影像,会不会成为不法份子制造假新闻的工具?

实际上,有不少类似的工具正在尝试商业化。

Photoshop 开发商 Adobe 就曾在 2016 年推出过一款音频编辑软件 Project VoCo,被称为「音频界的 Photoshop」。这款软件内置了一套人工智能算法,只要输入一段 20 分钟的录音,算法就可以通过分析声音数据进行学习,并生成一个语音音素模型。借助该模型,编辑者只需输入文本就可以生成对应的录音,其声音相似程度以假乱真。

Face2Face 同样是一款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实时视频仿真软件,使用者只需在为软件输入一个人脸说话的录像,就可以通过算法分析生成对应的人脸模型,之后套用该模型就可以生成以假乱真的人物形象。Face2Face 支持即时渲染,就算你一边讲话一边生成模型,也不会有什么违和感。

(图片来源:YouTube

Face2Face 的开发者贾斯特斯·蒂斯(Justus Thies)对这项技术的危险性有清晰的认知

让这类视频软件得到广泛应用的话,将会对社会造成剧烈的影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不把软件代码开源的原因之一。如果让不成熟的人接触到这类软件,将会大大提升网络霸凌的等级,你能够想象得到,假新闻的数量将会变得更多。

技术本身并无原罪,人心不古才是假新闻泛滥的症结所在。

根植于人性的假新闻产业链

2016 年,当特朗普与希拉里为美国总统宝座激战正酣时,远在欧洲大陆的马其顿青年们却借着美国大选发了一笔横财。

维勒斯(Veles)是马其顿共和国的一个小镇,人口仅有 5.5 万人。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维勒斯的工业水平直线下滑,失业率高达 24%,许多当地青年找不到工作,碌碌无为——直到美国大选改变了这一切。

(破落的马其顿小镇,图片来源:Wired

据《卫报》和 Buzzfeed 的报道,维勒斯至少有超过 100 个支持特朗普的网站,而这些网站上遍布着各种假新闻,比如《教皇宣布支持特朗普》。夸张的假新闻标题吸引了大量的流量,通过 Facebook、Twitter 等社交网络四处传播,而网站主则靠着 Google AdSense 之类的自动广告服务获取不菲的收入。

年仅 18 岁的鲍里斯拥有两个支持特朗普的网站,在去年 8-11 月期间一共为他赚取了近 1.6 万美元,而马其顿的人均月薪才 371 美金。鲍里斯坦言

在我们这里,正经工作挣不到钱,但 Google AdSense 根本算不上什么正经工作。

小镇上大部分年轻人都在经营假新闻网站,以鲍里斯为例,他每天在网上寻找各种支持特朗普的文章,然后复制粘贴到自己的网站上。紧接着,他又将这些极具煽动性的新闻链接转到 Facebook、Twitter 上,分发给那些支持特朗普的群体——在他手上,有近 200 个 Facebook 账号专门用于发布他的假新闻链接。

(假新闻的「制造车间」,图片来源:Wired

假新闻产业链已经对社会造成了不小的影响。

根据皮尤研究中心(Pew Research Center)的调研报告,约有 24% 的受访者承认自己曾经转发过社交媒体上假新闻,有 82% 的人认为,经常在网络上看到虚假消息,而 64% 的美国人觉得,假新闻已经扰乱了社会的基本秩序。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对假新闻泛滥感到忧心忡忡

我们生活在一个假信息泛滥的年代,它们被巧妙地伪装起来,无论是在电视上,还是在 Facebook 上。

假新闻的历史由来已久,但为什么以前没有出现假新闻泛滥的现象?可能是只是因为话语权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在纸媒时代,少数能够发声的权威媒体就是验证新闻真伪的「把关人」,但就算是他们,也不一定能够明辨是非。《纽约时报》曾举过这么一个假新闻案例

1987 年,96 名支持利物浦足球俱乐部(Liverpool Football Club)的球迷,在英国谢菲尔德市的希尔斯堡体育场(Hillsborough)丧生,他们在被迫进入过度拥挤的笼状「围栏」后,死于踩踏事故。英国的报纸听信警方的谎言,发消息称醉酒的球迷对这场灾难负有责任。

过去,只有控制了话语权的少数人才能操纵新闻,信息极度不对称,导致我们根本不会觉得新闻很「假」。可随着互联网的崛起,人们接收信息的速度以及密度远甚以往,得益于社交网络的发展,话语权被下放到每个人手里。每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发声,所有人都是信息的媒介,以往权威媒体对信息的掌控力逐渐流失,个体发声变得越来越容易。

互联网去中心化的特性让真实的信息得以更容易地传播,但与此同时,那些无助于真相的杂讯,也在成指数级地增长。假新闻泛滥,实际上是为了更容易获取真相而付出的代价。

(图片来源:B2C

2016 年 12 月,《牛津英语词典》把 「后真相」(post-truth)评选为年度词汇,其定义为:

诉诸情感及个人信念,较陈述客观事实更能影响舆论的情况。

后真相时代,为什么假新闻变得越来越难以辨认?

答案可能是,获得话语权的人们如今更热衷于发声,而关心真相的人,变得越来越少了。

题图来源:Wersm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