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十年漫威,这 18 集大型科幻动作情景喜剧你都追了多少?| 漫威十年

新创

2018-05-07 11:48

从 2008 年上映,狂澜全球 5.85 亿美元票房的《钢铁侠》,到如今史上最快打破全球 10 亿票房纪录的《复仇者联盟 3》,漫威影业在这 10 年来,彻底改变了超级英雄电影在好莱坞的地位。

爱范儿(微信号 ifanr)将以三篇文章,回顾漫威影业对电影中超级英雄角色塑造的影响、这些票房奇迹背后近乎工业化的制作流程,和漫威是如何联手迪士尼将这个 IP 的商业价值最大化。

第一篇:从《钢铁侠》到《复联 3》,漫威用 10 年重新定义了超级英雄

第二篇:十年漫威,这 18 集大型科幻动作情景喜剧你都追了多少?

第三篇:给漫威只贡献了 30 块票房的我,但为何最后却还买了 3000 块的玩具

一开始说要去看《雷神 3》,我的内心是纠结的。

坦白说,我并不是很喜欢《雷神》系列(纯个人偏好,不代表本范立场),所以当它在国内上映时,我并没有太大动力去看。当然,我最后还是向漫威电影宇宙(以下简称为 “MCU”)势力低头了,因为我真不想错过任何可能有用的细节。

那时,我也突然意识到,我看漫威电影就跟追电视剧一样。

虽然载体是大银幕,制作是大手笔,但坑内的我就是得一部一部追下来,喜欢的固然享受,感觉一般的就看来获取信息,目前一切均引向(MCU 第三阶段)“大结局”——《复仇者联盟》的第三部和第四部。

这种 “追剧” 错觉背后是什么成因?它对电影出品又有什么影响?今天,爱范儿(微信号 ifanr)想和大家探讨一下漫威电影的 “美剧” 模式。

漫威电影的 “美剧式” 制作流程

观众看电影看出 “追剧感” 背后,是漫威电影制作流程和美剧生产线的极高相似度。

不少读者都知道,美剧每集虽然看起来都很统一,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它们是由一个团队,不同作家写出来的。之所以那么统一,是因为背后有位 “总编剧” 掌控着故事走势,以确保一切看起来连贯合理。

(一桌编剧写一节目是常态,图自 ETB Screenwriting

在编剧为主的美剧工业中,导演反可以是 “流水式” 的,要换人也不怕,只要把剧集风格拍得和之前一样就可以了。

漫威电影也是这样。

虽然许多电影的编剧和导演都不同,但背后的 “总编剧” 永远是它——漫威影业(Marvel Studios)。

(漫威影业主席 Kevin Feige,图自 The Tech Author

曾给漫威影业写了四部电影(《雷神 2》和《美国队长》三部曲)剧本的 Stephen McFeely 和 Christopher Markus 在接受 Vox 采访时,也曾将漫威电影剧本创作会议比作美剧的编剧会议。

(《美国队长 3》工作会议,双人组编剧 McFeely & Markus 和导演罗素兄弟,图自 Cineplex

每个漫威电影项目都是长达两个月的头脑风暴会议开启,两位编剧会和漫威影业的高层、导演一起通过开会落实剧本。两位编剧可以自由发挥,但前提是要获得漫威管理层的认可:

漫威相信我们能处理好角色,但这不意味着我们能够为所欲为,也不意味着 Kevin Feige 没有最后的决定权。

我们也可以从漫威影业副总裁 Victoria Alonso 对 “工作日常” 的介绍中看出,漫威影业高层对电影方方面面的亲力亲为:

Lou(漫威影业联合主席 Louis D’Esposito)、Kevin(漫威影业主席 Kevin Feige)和我什么都得做。虽然我们负责的内容有所区分,但有些会议,如果我们仨缺了任何一人,都没法开。

我们可能会先开一个《Captain Marvel》的视觉讨论会,然后接着《蚁人 2》的额外拍摄会议,最后还得开一个《复联:无限战争》视觉效果评审会议。

(Victoria Alonso,图自 《Hollywood Reporter》

据 McFeely 和 Markus 所言,虽然漫威管理层掌握着决定权,但他们几乎未曾遇过管理层会说 “你绝对不能怎样做” 的情况。

他们接下来还将负责撰写《复联》第三、四部的剧本,算得上是和漫威影业契合度非常高的合作伙伴了。

作者型导演想要生存,必须学会妥协

然而,原本在电影制作中话语权理应更大的导演,相比之下,在漫威电影制作流程中就弱势多了。

2014 年,原本被委以负责《蚁人》编剧和导演工作的 Edgar Wright 宣布退出《蚁人》项目,原因为和漫威 “对电影的愿景有分歧”。

(Edgar Wright,图自 Youtube

要知道,Wright 从 2006 年起就已经开始筹备《蚁人》,Feige 也曾在 2013 年的采访表示,Wright 的愿景 “是我们制作该电影的唯一原因。”

虽然执导了《僵尸肖恩》和《极盗车神》的 Wright 还是那位充满个人风格的导演,但 MCU 已经变成了讲究统一性,每部都要为大局着想的 “美剧” 了。

除了 Wright 之外,曾制作和执导第一部《美国队长》的 Joe Johnston 在电影上映前就聊了不少对续集的想法,然而,后来还是被漫威炒了。

执导了《复联 1-2》的 Joss Whedon 不仅曾声援 Wright 的《蚁人》,称那是 “漫威最好的剧本”,而且,他还曾向《Vanity Fair》坦露和漫威合作的难处。

(Joss Whedon,图自 《连线》

在执导《复联 2》时,Whedon 被迫剪掉了许多珍贵的角色描写(包括黑寡妇和绿巨人的情感线,以及鹰眼的家庭故事),并被要求按焦点小组反馈意见来改写雷神在山洞里那一幕。

我很尊重他们,他们也是艺术家,但我们那时候真的将关系搞得非常,非常不愉快。

《复联 2》后,Whedon 和漫威的合作也终止了。

Kevin Feige(和他的左右手)以单一愿景运营着漫威,但如果你将作者式的导演(auteur)放到这里,你就会碰壁。他们(漫威)不想你说太多或是有太多构想。

一位匿名人士对《Hollywood Reporter》说道

这种制作公司对导演过分控制的模式局限性也非常明显,别期待漫威会 “跑偏” 拍出类似克里斯托弗·诺兰的《黑暗骑士三部曲》,或是《金刚狼 3:殊死一战》这种不寻常的超级英雄片。

(图自 Lyles Movie Files

你也许会说,“《银河护卫队》的风格就很特别,很 James Gunn 啊”。但《Flavorwire》编辑  Jason Bailey 指出,无论是风格如何独特的导演,来到漫威影业,都得按 MCU 的 “格式” 走:

这些(漫威)电影都有趣幽默,并带着编剧和导演自豪的 ‘作者印记’……但一切都只能做到某个特定程度。

因为,无论这次是谁掌舵这部电影,无论他在前 90 分钟都融入了什么前卫元素,每部(漫威)电影都得用 CGI 超级战斗和爆炸场面结束……尤其是《银河护卫队》,前面的拼命铺垫,让第三幕的 “标准操作” 看起来更空洞和无趣。

他(Gunn)的心已经不在了,就和 Black(《钢铁侠 3》)和 Whedon(《复联 1-2》)一样,时间一到,他们就拱手把剩下的电影交给特技高手和第二摄制组导演了。

只要没到 “大结局”,我们的超级英雄们都不会有事

(图自 Screen Rant

所有漫威电影,作为大故事的一部分,注定它们难以自成一体,成为完整而单独的故事。

于是,我们在电影结束后会看到像预告片一样的片花,它总能勾起我们的不满足感。

而且,在电影正片里,我们也能遇到不少超级英雄电影相互 “串门” 的情节,虽然有时候会有 “遇到我爱的超级英雄” 的惊喜,但很多时候你会对自己默默说 “嗯,这里就是为了《复联 3》做铺垫的吧”。至少在看完《黑豹》后,我最直接的感受就是:

原来黑豹的责任就是为 ‘复联’ 准备武器和技术装备来打灭霸的。

但漫威电影最备广为诟病的问题,还是这种 “美剧体制” 下的 “反派问题”。

(图自 DailySuperheros

我们都知道灭霸是《复联 3-4》的终极大 boss,所以非常确定无论其他反派们把自己说得多厉害,最后都肯定要输。

事实上,这些反派在主角光芒下都显得非常弱,无论是《钢铁侠 2》的鞭狂、《复联 2》的奥创和《雷神 3》的死亡女神等等,他们的角色都缺乏塑造,能力和漫画相比差太远。

(多浪费 Cate Blanchett 了)

因此,本应给予观众积压了一个多小时的铺垫带来结束满足感的第三幕,在反派太弱和结局没悬念的情况下,总是让人不满足,再加上片尾 “预告”,整个故事根本没有结束的畅快淋漓。

同时,这也是观众对《复联 3》倍感期待的原因之一。如果从 “漫威美剧” 的角度来看,《复联 3》怎么都算是 “大结局(上集)”,大家会希望能为积累了很多年的铺垫找到一个释放,找到部分 “结束的满足感”。

说了那么多,我们还是要继续追

虽然 MCU 有它的问题,但无可否认的是,这 18 部电影的出品质量都很稳定,甚至有几部会让人感到惊喜(我至今仍忘不了看《美国队长 3》机场大战时,内心既兴奋又难过的复杂心情)。

从积极面来看,MCU 作品在剧情上的关联,让编剧导演可在作品中省下不少为角色铺垫的时间,腾出更多空间描写角色间的互动,更快进入主题。

(主角都有自己的起源电影,是《复联 2》轻松驾驭 “众人试举雷神锤” 情节的前提)

此外,剧情上的相连,也让喜爱这些角色和故事的千万观众,一年接一年地参与到 “去电影院追剧” 的 “行为艺术”。

(图自微博

10 年以来,漫威影业这 18 部电影在全球收获了 148 亿美元的票房(当年迪士尼 40 亿美元收购真算超值了),引来整个好莱坞的眼红和(失败的)模仿。

华纳兄弟影业于 2014 年正式宣布开启 “DC 扩展宇宙”、环球影业那以怪物为主角的 “暗黑宇宙” 也于 2017 年上映了第一部作品《木乃伊》、最近上映的《环太平洋 2》也是 “环太平洋宇宙” 的一部分,但这些电影宇宙的效果还是丝毫无法撼动 MCU 的地位。

虽然 MCU 已经很成功了,但追了 10 年的我们还是想它更好一点,不只是针对即将到来的《复联 3》,更是对第三阶段剩下的影片以及由 James Gunn 引领的 MCU 第四阶段。

拍得好,我们可以再追个十年,爱范儿李姓编(chao)辑(fan)还能再写十个策划。

题图来自 Entertainment,未标注图片来自 IMDb 和 Giphy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