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手机当做电脑用?」这个说法不新鲜,但锤子似乎搞错了方式
刚刚开完 515 发布会的锤子科技和罗永浩,正在面临比以往更多的质疑和不解。
不过这次的主角不再是手机,而是一台名为坚果 TNT 的“工作站”设备。
在之前的坚果 3 评论文中,我们曾说,锤子科技在品牌塑造过程中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是在美学设计上比同行有着更高一点的追求。这种对设计的执着,对美学的认可,对人机交互的探索,是锤子手机用户群会在意的部分。
关于这点,这里放几张锤子科技产品的图片,应该可以说明一些事情:
比如昨晚亮相的无线充电底座,放上手机即可变身成闹钟;
比如这个饼式无线充电座;
还有坚果 R1 的渲染图。
虽然产品类型不尽相同,但你可以从锤子科技的硬件产品中感受到同一种调调,这种调性能够让人联想起很多关键词,比如快时尚、生活化、极简主义、偏爱白灰色等。
受这些理念影响最深,且最被大众所熟知的品牌,就是苹果、索尼、宜家和无印良品这类了,虽然国内并不是只有锤子科技这一家模仿者,但从产品来看,锤子致敬得有模有样。
除了设计上的更高追求,“交互”也是锤子科技一直在强调的,这在此前的大爆炸、一步和闪念胶囊等功能上,都有很好的体现。抛开那些吹上天的评价不说,客观来看,目前锤子手机的核心竞争力,有很大一部分就是来源于 Smartisan OS 主打的“三件套”。
1.大爆炸:进一步优化信息处理的方式,包括信息选定、提取、编排,再扩展到搜索和分享等层面
2.一步:打破了手机端应用与应用之间的信息孤岛现状,巧妙解决了应用之间的跳转和信息共享问题
3.闪念胶囊:实话是这并不算交互上的创新,但它却解决了一个很大的痛点问题,即将 To-Do-List 功能放在了第一优先级来考虑,让用户不放过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一件小事
当然,我不是说在 iOS 或者 Android 上找不到类似功能的应用,但锤子手机这三个功能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全部集成到了系统的底层中,并且能互相协同工作,最终就像催化剂一样,和锤子手机产生了神奇的化学效应。
这也是锤子科技第二项擅长的部分,即基于业界现有的技术,进一步梳理和优化其交互流程。
此前极光大数据曾分析过锤子科技的目标用户画像,除了近 8 成的男性用户占比,集中在一二线城市的用户群外,结合刚才所说的两点特质,我们会发现,锤子手机抓住的,一方面是一群希望拥有精致大牌般的“体面感”、却又没那么高消费能力的人群的欲望。
另一方面,则是满足对效率有着更高追求的用户的需求。
事实上,这个领域恰好也是巨头们不会太在意的部分,不管是苹果 iOS 还是 Google Android,更多是从系统全局的交互逻辑和使用体验出发,更多考虑的是架构、生态和创造上的问题,至于中文信息怎么更好地编辑,并不是他们要花力气解决的问题,只要保证最基本的功能和体验就好了。
但对效率有追求的用户可不会满足于此,就像对手游有追求的玩家会去专门买一套吃鸡键鼠套装,对拍照有需求的用户会外接各种小镜头,对手机效率有追求的,也会去寻找类似 Workflow 这样的应用来解决大量的重复性跳转和选项操作,将流程进行自动化处理。
有了这样的用户群基础,坚果 TNT 工作站的出发点就不难理解了。想要证明自己的罗永浩不甘心只是做微创新的事情,在移动端初见成效的情况下,他将目标放到了另一个领域的产品品类上。
那就是个人电脑。
TNT 工作站做的事情并不新鲜,简单粗暴地说,就如罗永浩自己所说的,这不过是一个运行 Android 系统的平板电脑,罗永浩不是第一个想到这个点子的人,锤子也不是第一家做这件事的公司。
比如现在很多人所提到的三星 Dex 底座,以及更早一点支持 Continuum 功能的微软 Lumia 950 系列,它们都可以在大屏幕上提供一个优化版的手机系统,提供包括多任务窗口、文件管理器和铺满各种快捷方式图标的传统 PC 交互界面。
还有像不被大众用户熟知的 RemixOS,也是在尽可能地去模仿 Windows 桌面系统的操作界面和逻辑。
不同在于,Smartisan OS 为 TNT 工作站做了更深度的定制,锤子科技利用大屏做了一系列的新交互和功能,比如 PPT 的实时字体和动画预览,还有全网聚合搜索和子弹短信等,它们都很好的解决了目前同类产品中的一些老问题。
对比只是锦上添花的三星 Dex 桌面系统,锤子科技再次发挥了自己在交互领域“梳理”和“优化”的特长,这在桌面端的几个应用场景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试想一下,如果 Smartisan OS 适配桌面端这件事,只是单纯作为坚果 R1 手机的附属功能,连接小底座就能使用,那么我们对昨晚的发布会评价,是否就会变得不一样了呢?
但锤子科技和罗永浩并没有这么做,TNT 工作站被其视为是一个取代传统个人电脑的存在,罗永浩甚至押宝了语音交互,觉得这是一款“能够改变未来”的产品。
但以现阶段的技术来说,罗永浩认为凭借语音交互就可以让用户完全抛弃原有的键鼠操作,这未免有些夸大的成分。从实际的演示和现实大部分人的办公环境看,这个基于语音交互的“所说即所得”方案,也仍然存在很大的变数和局限性。
语音交互在什么情况下具备优势?只有当我们明确并熟知流程和目的,或是输入信息量较少的情况下,比如演示中的放大字体、改变字体颜色、数据求和等这些小任务。一旦碰上稍微复杂一点的流程,动嘴皮子就会变成一个很“繁琐”和“心累”的事情。
很多人便质疑说,假如在 Excel 需要使用复杂的公式计算,使用语音来进行表达就很成问题。但如果语音交互可以由键鼠操作替代,锤子这个 TNT 工作站,又如何和其它传统 PC 相抗衡?
另外,TNT 运行的桌面端 Smartisan OS 也保留了浓厚的传统 PC 风格,我们也能从文件管理器风格、状态栏、Word/PPT/Excel 三件套工具中看到很多苹果微软同类产品的影子,这意味着锤子科技仍然只能基于 PC 的架构和逻辑做改进。
说白了,在传统人机交互界面的束缚下,TNT 只能和以前一样,对现有的工作流程进行改进。这不是一个从 0 到 1 的创造过程,最多只能算是一个从 8 到 9 的流程优化。
但和以往在移动端推出的几个效率方案对比,哪怕是加入了具备指向性的点按触摸,这次的语音交互还是有些开倒车的感觉——有多少人认为,这套交互能为幻灯片的工作效率提升 1400%?纵观目前大部分的桌面端生产力应用,也没有哪个是单纯靠语音交互实现的。
很显然,罗永浩在赌一个未来,一个属于纯语音交互时代的未来,一个属于移动端和桌面端融合的未来。但这个未来,会真的如锤子科技所想的方向去发展吗?
几年前,财大气粗的微软为了打造一个能够将移动端和桌面端融合的大 Windows 生态,尝试将桌面端大量的现成应用资源搬到手机和平板上,还不惜重新设计了一套磁砖界面。
但现在我们都知道,由于架构和使用场景的不同,加上混乱的生态环境,微软并没有做成这件事。
前有微软 Windows 的大一统试水失败,其它巨头就更加谨慎了。现在苹果仍在逐渐互通 iOS 和 Mac OS 的资源信息,让用户可以更好的进行双端协作,而 Google 也在尝试将 Android 移动端的优势转移到自己的 Chrome OS 上。
这么来看,锤子科技的大方向似乎并没有错。罗永浩同样希望将 Smartisan OS 系统打造成一个多端平台,充分整合锤子科技所拥有的交互特性,从应用层面到服务层面全部打通,实现整体体验的一致性。
但这样的野望,并不是单纯地改改交互,优化下流程就能做出来的东西。不管罗永浩的理想有多么丰满,多么想要改变世界,他都需要正视一些残酷的现实——即现在的锤子科技,并不具备撬动全行业的体量。
如果真的不顾一切埋头扎进去,之后的投入和产出回报,可能远不是锤子科技所能承受的。
毕竟,不管 TNT 优化再多的交互逻辑,它依旧很难撼动微软三件套、Adobe 等生产力工具在市场中的根基地位;不管 TNT 的语音演示再怎么炫酷,用户们仍然要先接受 9999 元的超高定价;不管 TNT 再怎么想着双端融合,它依旧没办法改变这是一台跑着 Android 系统的 27 英寸 4K 显示器的事实。
说真的,如果不是理解万岁,这也未免太奢侈了。
题图来源:锤子科技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