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 Find X 诞生记:从最难的图纸,到最未来的旗舰
从东莞站搭上出租车,大概花上一个半小时就能来到一个名叫长安镇的地方。这是东莞的一个制造业重镇,打开地图软件,你会看到一片片以科技园为后缀的区域,里面有不少我们耳熟能详大公司。
这其中就包括了 OPPO。这家已经跃居至全球前五位置的中国手机品牌,在这里拥有一个超过 300 亩的工业园区,里面容纳了近一万名员工。几栋主楼层数都不高,不时有抱着一摞摞资料的工程师匆匆穿梭其间。
而两个月前,那款吸引了所有人目光的升降式摄像头全面屏手机,也是在这里进行组装生产,再送到消费者手中。
▲OPPO Find X
「Find X 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在 6 月份那场发布会后,一位手机业内人士对我说,「概念机就另当别论,关键是它拿来卖了。」
突如其来的革新,是大部分人第一眼看到 OPPO Find X 的感觉,它成了一个现象级的作品。除此之外,更多人想知道的是, 现在的 OPPO 为什么要做这样一款「出格」的产品 —— 当同行们还在学习「借鉴」iPhone X 的时候,自己却开辟了一条「不跟随」的道路。
这当然并不是一时兴起,在与 OPPO 产品经理深入对话后,我清晰地感受到这家公司当时的决心与果敢。
翻转、滑盖、双屏和局部升降,全都试了一轮
「我们最开始就是想要做一个全面屏,一个真正的全面屏。」OPPO 的结构工程师曾赞坚身体微微前倾,这么回答爱范儿提出的第一个问题——「项目一开始的导向是什么?」
▲OPPO 结构工程师曾赞坚
真正的全面屏,是当前所有厂商共同努力的方向,放眼当下,自然是要求正面被一整块的屏幕全面占据。然而由于要考虑到各种传感器和天线的净空区,目前市面上的大部分产品或多或少都会有一块「刘海」或「下巴」,并没有达到严格意义上「全面」的程度。
因此,如何将前置摄像头和光线感应器等元器件隐藏起来,就是 OPPO 团队在开发时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在为 Find X 选型过程中,最早被抛弃的是只升降前置摄像头的方案。「(这个方案)太容易想到,而且不够惊艳。」OPPO Find X 研发负责人李勇(化名)给出了极为干脆的否决的理由。而随后,上下方向的大滑盖,以及翻转摄像头的设计,都因为影响整体的美观性,不符合 OPPO 对于产品美学的执念,而被一一排除在外。
▲ OPPO 申请的滑盖手机专利
最后剩下的就是双屏的方案了,也就是前后各一块屏幕的设计。事实上类似的产品我们也有看到过,比如俄罗斯的 YotaPhone,但 OPPO 做出来的原型机大胆地直接砍掉前置摄像头,试图完全靠后背那块 4 英寸的彩色屏幕来自拍,正面的屏幕更多用来游戏和视频。
即便如此,双屏方案对于人机交互方面的挑战依旧存在,尤其在两个主屏下,用户的使用逻辑可能会变得十分混乱,这也让部分人开始重新思考这个方向的正确性,但 OPPO 还是决定先试着做下去。
这一试,就一直持续到了开模阶段。所谓开模,就是制作用于大批量生产手机壳体的模具,成本从几十万到上百万都是有可能的。所以一般情况下只要开了模,基本就确定了卖给消费者的手机会长什么样子。
▲OPPO Find X
在这个关头,OPPO 的 ID 部门却给产品研发部送来了一张「神秘的图纸」。在当天深夜的保密会议室中,几个核心的研发人员围在桌前,将密封的线稿设计图徐徐展开。
此时此刻,所有人才意识到,图纸上的东西才是 OPPO 真正想要的。
「一看到设计图我就知道,这款产品一定能成」
消费者想要什么就给他们什么,正常人一般都会这么想这么做,但在乔布斯看来,他更希望提前搞清楚消费者将来想要的东西:「人们不知道想要什么,直到你把它摆到他们面前。正因如此,我从不依靠市场研究。」
Find X 的研发也多少印证了这个说法。研发部此前收到的设计图,上面画着的正是现在 Find X 的设计,当时在场所有人看到之后,新方向也就此一锤定音。OPPO 的工程师向我们透露说,Find X 也成为了 OPPO 最近几年里唯一一款没有在上市前做市场调研的机器,因为「它不需要」。
▲OPPO 发布会展出的 Find X
「以前的产品,OPPO 会将市场需求交给 ID 设计师去设计造型,这个造型可能会有几种,我们会拿去市场调研选一款,这是基本流程。但 Find X 不同,大家看完图纸都觉得没有问题,认为它百分百会超出用户预期。」
虽然有了更惊艳的方案,但为了保险起见,OPPO 仍然选择同步进行已经开模的双屏项目。两者并行了约一周,当结构专家们评估完 Find X 的量产可行性后,OPPO 便在 2017 年底放弃了双屏方案,毅然转向了新的 Find X。而这一取一舍之间,成本已是千万级。
「这个决定本身就需要一些勇气。」OPPO 的研发人员说,以前团队对这种转变是很抵触的,好比是生米已经快煮成熟饭了,中途却要全部倒掉,再换新的生米进去重新煮。
但在 Find X 这个项目上没有。
▲Find X 后盖密封流程
「那种感觉是很奇妙的,就是从上到下都不觉得这个改动会有什么问题,我们没有骂 ID,研发也没有任何怨言,因为连我们自己看到都想改。」
当时还有一个插曲是,虽然 2017 年 12 月底研发部就获得了 Find X 的方案,但实际上到 2018 年 3 月下旬才拿到了三星的 AMOLED 屏幕样品。考虑到 Find X 的最终发布时间是 6 月底,实际上 Find X 的研发只花了 3 个月。可见这 3 个月,整个项目组经历了怎样的高强度和高难度的挑战。
当然,这其中有一些是先前已经准备好的技术,比如 3D 结构光和曲面屏;但也有很多是跟随 Find X 一起推进的,比如说各种传感器的摆放布局,天线的调校以及热弯玻璃的实现等等。
▲Find X 双轨潜望结构组装
打个比方,出于全面屏的形态,Find X 的顶部做得非常窄,没地方给传感器开孔,工程师们一开始就想到朝天上开孔:「这时候问题来了,传感器识别的是顶部光线,但人视觉的光线是屏幕正面,这个亮度就会有误差,我们只能同时结合顶部和正面的光源情况做算法调整」
「还有一个是距离感应器的位置,我们想到的是将红外传感放在屏幕底下,配合屏幕触控,通话时会根据人脸接触屏幕面积来智能点亮或息灭屏幕,是一个完全创新的距离感应方案。」
这样的技术突破在 Find X 上不在少数。但是按照传统的研发流程,OPPO 的新技术都会有一个评审的环节,必须整个专家团队都觉得这个东西用起来没问题,研发才能往下一个阶段走。
▲Find X 拆解图
而在 Find X 上,工程师们采取的是「结果导向」的策略,就是项目组内部先进行尝试,并逐渐改进,在这个过程中再同步和专家组沟通,这也间接让 Find X 的突破有了更多的可能性。
3 个月,将最难的方案变成最强的壁垒
不做调研直接研发,有考虑过失败的可能性吗?面对疑问,李勇回答得很直接:「其实我们一直担心的是售价的问题,当时成本一算,光是一套结构件就上千块了。」
高成本的背后是一系列的技术难题,除了那个惊艳的外观,也有一部分是源自 Find X 上那突破性的精密结构,其中不少工序都要 OPPO 自己摸索着进行。
▲Find X 升降电机马达
首先是 Find X 的升降式模块,OPPO 选择靠电机马达来实现整个模块的升降过程。虽然难度很大,成本又高,但 OPPO 并不是第一次在手机上做机械结构设计了。按照工程师的说法,因为有之前 N 系列的技术积累,OPPO 在这个领域本身就是「专家一样的存在」。
很幸运的是,Find X 团队中有两名结构人员恰好负责过 N1、N3 旋转摄像头的设计,他们以最快的速度联系上早年的供应商,成功将以前的 N 系列的马达技术延续到了 Find X 上。
但搞定了马达还不够,让模块能够按要求升起来还能降回去才算是达到标准,而其中的难点在于如何控制升降的平稳性,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甚至连噪声大小都要考虑在内。
▲升降老化测试
「我记得那天深夜,模块可以自动升降了,光是这个东西我们就装了好几台机器,好多人那天晚上玩到上瘾,第二天早上回来还先去试试机子能不能动。」曾赞坚回忆时溢着满脸的喜悦之情,那是他对整个 Find X 项目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他说就像是父母看到了刚出生的孩子一样,不管何时回想起来都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
但在这之前,Find X 的模块一直都只能靠手动升降,要不就是升到一半没升上去,而不是像现在这样是全自动的。
OPPO 很明确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品质,所以在全球寻找供应商时也更加苛刻。比如 Find X 兰博基尼版的后背盖板,在光照下可以折射出若隐若现的碳纤维纹理。
事实上,这块盖板的良品率连 20% 都达不到,要是这样算下来单一块盖板的成本就高达 1500 元人民币。
「那东西非常难做,色带是日本专供,打印出来一个 0.15 毫米的膜片,然后再贴到玻璃上,全球只有这一家能做,而且海外也只给三星和 LG 做,在国内就只给我们做。」至今回想起来,李勇依旧有些唏嘘。
▲Find X 兰博基尼版
在 Find X 立项后,产品团队每周还要向几位 OPPO 副总裁汇报一到两次的项目进度,由于新技术点太多,要十几页介绍才能描述清楚。
当然,高管们内心也都清楚,Find X 做起来确实不容易,但大家都相信,只要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们就是 OPPO 自己的技术壁垒。壁垒越高,别人仿造的难度也就越大。
技术上的领先优势最终会在产品中体现出来,Find X 本身就可以体现这点。正如李勇所言,「Find X 从一开始就选了个最难的方案,这就是现在最好的东西。」
Find 系列一直都在,并突破了「不可能」
年轻和时尚应该是过去几年里很多人对 OPPO 印象最深的标签,这种品牌气质也让 OPPO 捕获了十分可观的年轻用户群。
不过 Find 系列的情况却有些不一样。OPPO 内部人士跟我透露,从已购机的用户群来看,Find 系列的男性用户比例占到了 6 成以上。
▲OPPO Find 7
李勇还向我透露了一个信息,如今不少在 OPPO 公司里工作了四五年的年轻人,有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对之前 Find 5 或 Find 7 的认可才加入进来的。他们经常跑来问李勇,想知道 Find X 到底长什么样子,这也是他过去几个月里最常被问到的问题。
「我知道 Find 7 出完之后,很多人一直在等下一代,这一等就是 4 年。其实不是我们不出,Find 这个系列的项目一直都还在。」
按照李勇的说法,Find 7 之后,这个项目前后经历了三个项目经理,但内部对这个过程当中的很多方案都不满意,加上整个行业的趋势也在变化,OPPO 只能不断等待更好的方案出现。
▲Find X 多角度跌落测试
「比如说柔性屏这个东西,我们的预研从 2016 年就开始了,包括跌落、性能、功耗这些都拿去做了研究,一直做到了 2017 年下半年,直到我们遇见了 Find X。」
由于使用了太多的新技术,在 Find X 图纸出来后,OPPO 启动了有史以来最高的保密级别措施。普通员工就不说了,近一半的 OPPO 副总裁也不知道 Find X 具体长什么样子,真正能看到设计图全貌的只有项目组的几十个人员。
「以前我们做 R 系列,立项后三四个月,公司里稍微核心一点的人都知道它是什么样子,毕竟有很多技术和结构专家需要看设计图,还要去线下市场进行调研;但 Find X 比较特别,当时我们是觉得这个创意点一定要保密,更不能那么早让行业里的人知道我们要做什么。」
▲OPPO Find X
当然,竞争对手显然对 OPPO 正在做的事也很敏感。据说在 Find X 发布会召开的前两周还有同行来询问 OPPO 的研发人员,「你们真的做出来了吗?」
「是,你们觉得有什么问题吗?」,得到这个答复后,友商的工程师起初是不相信,因为他认为厚度问题是解决不了的,OPPO 做的根本就不算是手机,或者只是个不拿来卖的概念品。
Find X 引领了行业,也改变了 OPPO 自己
Find X 上市后,如 OPPO 预期一般收获了大量的好评。这是一款前不见刘海屏,后不见摄像头的产品,而且除了外观卓尔不群,配置上还用了现阶段能够找到的最好的元器件。
但质疑声仍然存在,有人认为智能手机的未来应该是朝着一体化发展的,而 Find X 的机械结构方式反而更像是一个回到从前的产品,很难称之为当下形态的「最优解」。
▲OPPO Find X
曾赞坚觉得有这些想法是很正常的,他并没有认定机械结构是未来的必然趋势,但他觉得这和 OPPO 当初做闪充一样,刚出来后会有很多质疑,但最终选择权是在消费者手中。只要经过市场的验证后能留下来,那它就是成功的。
「这其实是手机发展过程中多元化的一种形式,就像是汽车或者是其它的东西一样,它不可能是只有单一选择的一个东西。」
巧合的是,当我采访完 OPPO 工程师的两天后,华为荣耀和小米就先后放出了自己的新旗舰图片,两者都选择了滑盖式的设计,这和 Find X 的自动升降设计有所区别,但跟 OPPO 此前选型时的方案思路颇为一致。
▲OPPO Find X
在李勇看来,Find X 在外获得了用户认可,在内其实也对整个 OPPO 公司起到了一个牵引性的作用:「以前专家评估说做不到的东西,可能是大家的思路不敢打开;但有了 Find X 这个先例,大家就都会尝试着去往这个方向走。」
他认为,如果不是 Find X,连 OPPO 自己人都不知道原来这家公司还有这么多的潜力可以挖掘,比如结构光,比如滑盖和翻转结构,以前都是摆在实验室里的东西,如果没有束缚,研发团队其实是有机会去尝试这些新事物的,Find X 便是跨出这第一步的成果。
「现在大家都更敢去做一些新的定义或者说新尝试了,这也让我对研发团队的信心倍增,毕竟 Find X 都搞定了,还有什么其它搞不定的?」
现在你重新去看 Find X,仍然觉得它不像是当下手机行业会出现的产品。
▲OPPO Find X
「如果有一个机会,可以让你重新改进 Find X 的一个细节设计,你会怎么选?」在采访的最后,我将这个问题抛了出来。
他思索了一会儿,回答了一个在我意料之外,却会让 Find 老用户倍感欣慰的答案:「其实我挺想把天际线呼吸灯加上去的。」
题图来源:OP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