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 Hi-Fi 消失了,根本上还是因为用户对音质并不敏感
最后一台在我脑海有印象,采用了高规格音频芯片的手机,是今年 6 月 12 日在上海发布的 vivo NEX,旗舰版的 vivo NEX 采用了 CS43199+SSM6322 的音频芯片组合。
如今这一连串数字代表的意义已经让人有些陌生,就在几年前,几乎每家手机品牌的重磅新品发布会上,都会在 PPT 里挂上 Hi-Fi 这个「玄学」名词。
Hi-Fi 就像燎原的野火一般,从智能手机的草原上掠过,烧的猛烈,也落得悲凉。vivo 带起了手机 Hi-Fi 的风潮,如今也不得不说,大众用户已经不在乎手机 Hi-Fi 是什么,手机 Hi-Fi 在哪里,手机 Hi-Fi 向何去的问题了。
过去几年,有多少家厂商在发布会上吹过自己的 Hi-Fi
2012 年 11 月 20 日,vivo 在北京水立方发布了 vivo X1,除了 6.55 mm 超薄机身设计之外,还号称具备高保真级别也就是所谓 Hi-Fi 领域的音质水平,算是正式拉开了手机 Hi-Fi 的序幕。
▲ vivo Xplay 发布会. 图片来自:爱活网
而等到 Hi-Fi 真正成为智能手机圈中的宠儿,则要等到 vivo 第二年发布的旗舰设备 vivo Xplay。2013 年 5 月,vivo 正式发布主打「Hi-Fi 极致影音」的 Xplay 产品系列,把手机 Hi-Fi 作为主要卖点推广给大众,以内置 CS4398+CS8422 DAC 以及 OPA2604 的运放芯片的形式,成功用这种堆硬件的模式打开了大众市场。
之后的事,就像这些年来国产品牌一直在做的,一拥而上。
在手机 Hi-Fi 野蛮生长的几年中,除了 vivo 之外倒也有几个型号给人留下了印象。魅族在 2014 年 11 月推出的 MX4 Pro,采用了 ES9018K2M 的 DAC 和 OPA 1612 的运放,在底噪、动态范围上都有着非常强悍的数值表现,虽然最后不少人表示 MX4 Pro 虽然音质出色但出的声音并不好听,反而成了各家品牌「华山论剑」中的垫脚石。
除了 vivo 和魅族,其实像小米、锤子等等品牌都曾经拥抱过 Hi-Fi,特立独行的罗永浩也把 Hi-Fi 这一套「玄学」印在了 Smartisan T1 发布会的 PPT 上。
这些 Hi-Fi 手机的消失,一个避不开的点是 3.5mm 接口
2016 年,手机 Hi-Fi 专为下坡路并迅速进入了冷却期,各家品牌也仿佛像约好似的纷纷把 Hi-Fi 划掉,开始寻找像双摄这样的新营销点,手机 Hi-Fi 像是一夜之间就被打入了冷宫,逐渐在大众视野中消失了。
▲ 图片来自:Blogs – Synopsys
对于 2016 年手机 Hi-Fi 的消失,其实当头一盆凉水来自苹果,尽管 iPhone 从来没有宣传过 Hi-Fi,但它带起的一个风气对整个智能手机行业的设计都造成了影响。那一年 iPhone 7 在还没有发布时就传出干掉 3.5mm 耳机孔的消息,一时间还闹得满城风雨。
对音质稍微有一点了解的人都明白,耳机和前端都会在极大程度上影响声音表现,所以手机厂商堆料去做音质和调音只是完成了一半功能,另一半工作则需要用户根据自身需要去选择价位合适的耳机。两者就像是 螺丝和螺母一样彼此配合才能完成对声音的享受,去掉了 3.5mm 耳机孔,对手机 Hi-Fi 完全是致命的打击。
iPhone 似乎永远是智能手机行业的风向标,随着 iPhone 7 发布,之后小米、HTC、魅族、努比亚、OPPO 等品牌也迅速跟进,3.5mm 耳机孔在高端手机上也就成了一件稀罕物。尽管通常情况下还能在手机包装盒中找到一条 Type-C to 3.5mm 的转接线,但谁会想出门再多带一根线呢?况且插在手机上也不太美观,仿佛在说这只是「政治联姻」以及「强扭的瓜不甜」。
苹果放弃 3.5mm 的原因很好理解,即便苹果不说也会有人为苹果想出一套很有力的说辞。比如减少对机身内部空间的占用,比如卖耳机配件等等,但最后从结果上还是要接受 3.5mm 不再受欢迎的事实。虽然 iPhone 7 将 3.5mm 耳机口去掉了,但苹果也给出补(赚)偿(钱)的方法,那就是 AirPods。
真无线耳机的崛起让方便最终战胜了音质
今天走在街上可以看到 AirPods 等无线耳机已经成为了智能手机最受欢迎的配件,仍然使用有线耳机的人比起几年前已经大幅减少。在爱范儿前几天的报道中也有提及,分析师郭明錤从供应链报告中指出,AirPods 将会成为苹果有史以来最受欢迎的配件,2017 年这个小小的无线耳机卖出了 1600 万个,而在 2018 年这个数字还将增长至 2800 万,预计到 2021 年还将迅猛增长至 1 亿的水平。
难以否认的是,AirPods 以及同类产品像 iconX 2018 等真无线耳机确实带来了体验进化,它们让「听音乐」这个动作变得更加简单直接自然,不被线材束缚的感觉仿佛告诉你听音乐本来就该如此简单。
但事实常常告诉我们科技带来的体验提升并非是没有代价的,AirPods 的使用固然简单自然,但同时也面临着有续航限制,容易丢失和音质一般等几个问题。你看,问题这就来了。
由于体积限制和蓝牙音频传输协议等问题,真无线耳机的音质一直都只能说是马马虎虎,甚至有一大部分可以说是比较差的。而这对于要求更高耳机发烧友来说全都是「听个响」的水平。由于与 3.5mm 接口在原理上的不同,真无线耳机接受的是通过蓝牙传输的数字音频信号,由此传输的速率和音频编解码协议就成了对音质影响最大的地方。
目前来说,蓝牙音频协议集中在主流的几种,比如 AirPods 配合 iPhone 使用时采用的 AAC 协议,比如索尼为了提升蓝牙设备音质开发的 LDAC 编码协议,不仅最高能够支持到 990kps 码率,而且使用此编码技术对于音质的损失也非常小,但目前真无线耳机们却普遍不支持这个协议,而是采用比较古老的 SBC 编码协议,本身就会对音频有损编码,等耳机解码再传到我们的耳朵中时已经经历了几次有损编解码,自然远远及不上有线耳机了。
从实质上说,真无线耳机的流行是方便战胜了音质,或者说对普通用户而言,平衡成本、需求、便携三方面,最终选择了真无线耳机,同时这个流媒体的盛行的时代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流媒体的盛行也印证了用户对音质并不敏感
除了前端和耳机的影响,音频文件格式经常是会被忽略的那一项,而如今对音频的获取方式也早已和过去不同了。
流媒体的盛行,让用户可以直接通过网络去实时获取庞大的资源库而不用再去下载到本地,简单地说就是「下载收听」和「在线收听」的区别。从视频领域得来的经验来看,能在线实时获取的最高画质,总是要低于下载到本地的最高画质。比如 YouTube 虽然已经有了 8K 资源,但如果拿高码率的 8K 视频源文件直接本地播放进行对比, 显而易见 YouTube 会是输的那一方。
▲ 这是文件体积对比. 图片来自:Real HD-Audio
对于音质方面也是一样,从 MP3 时代过来,一路走过 AAC、ogg 等高码率有损编码格式,再到 FLAC 和 APE 这样的无损编码格式,同样长度的音频文件的体积一直是在变大的,更别说像 DSD256 这样怪物般体积的音频格式,一首普通长度的歌曲就要 1GB 以上的体积,再上面,还有 DSD 512。
在平衡服务器成本和网络传输的可靠性之后,流媒体服务商都会选择较为实惠的音频编码格式,比如 Apple Music 通常提供 256kps AAC 格式的音乐,但因为苹果有能力直接从唱片公司的母带中转换,所以音质还是相当不错的,而另一音频流媒体巨头 Spotify 则是采用了 ogg 格式,最高到 320kps 码率。
虽然这些有损格式和不算很高的码率完全喂不饱音频发烧友们,但是对于大众听众来说这样的音频质量已经足够了,或者说流媒体商提供的音频质量已经在用户们接受的及格线之上。你说 Hi-Fi?不好意思,那是什么?
本就是营销用的,都是几年一换
其实从根本上说,大众用户就没有特别在乎过音质,因为手机 Hi-Fi 从一开始就是个营销的策略,在更新换代极为迅速的手机行业,基本不存在一招鲜吃遍天的可能性,苹果也是建立了庞大的软硬件生态体系才能在自己掌握节奏发布新品。
对于其他品牌来说,就需要主动去找营销词汇了,而一个卖点能够吃两年撑到下一个卖点出来就足够了,所以才会看到品牌对 Hi-Fi 一哄而上,之后又对双摄一哄而上,再之后是全面屏,是人工智能,再往后还会有其他的卖点来代替这些已经「过气」的卖点。
有句话叫「没有需求创造需求也要上」,其实这么几年过去回头再看,用户一直是被牵着走的那一方,品牌说用户需要 Hi-Fi ,品牌说用户需要刘海屏,需要三摄四摄,需要说三遍才能听懂的人工智能。好在用户或许不知道想要什么,但还是知道自己不想要什么的,那些路走偏了的更早就被丢进了垃圾桶。
另一个问题是,在经历了一轮 Hi-Fi 风潮之后,真的促进了整个行业在音质水平钱进了吗?或许谁也没有底气去肯定,毕竟研发费用和成本就那么多,拿钱砸在 Hi-Fi 上,可能拍照就没那么好,砸在拍照上,可能屏幕就不能上到顶级,如今都是恨不得一块钱掰成两块花,Hi-Fi 这种砸钱堆料的设计就像一场梦一样了无痕迹了。
现在,Hi-Fi 这个词汇又回到了小众圈子,真正有需求的人还是会去了解,没需求的人也乐呵戴着 AirPods 听着 Apple Music,挺好。
题图来源:Pure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