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逆风」之中,他们等着翻盘
编者按: 2018 年,一股「逆风」席卷整个科技行业:资本市场遭遇寒冬,网约车安全问题亟待解决,用户隐私意识觉醒…… 越来越多的非技术性因素,正在影响着科技行业。逆风让来不及转向的人从高处坠落,也让及时调头的人有了二次腾飞的机会。在 2018 年即将结束的时候,那些身处「逆风」之中的人,也讲述了他们在 2018 年的高兴与失落,奋斗与挣扎。
今年的逆风来得有点猝不及防。
我们对话了二十名身处「逆风」之中的人,他们有科技股的拥趸,却被暴跌的股价弄得猝不及防;有 P2P 的受害者,几年的积蓄化为尘埃;有常年夜班的女乘客,晚上打网约车必须要随身带着报警器;有深谙互联网企业如何使用隐私的程序员,却也陷入隐私被盗用的麻烦事中;有数码发烧友,本来是京东的重度用户,今年却没能「抵抗」住拼多多的价格诱惑;有换了几次工作,仍然被上司骚扰的科技女白领。
好了,听故事吧。
资本逆风:投资客 2018 年的血与泪
2018 年,多达数十家中国科技公司赴香港、赴美国上市,但超过 90% 的公司破发;硅谷巨头股价接连创新高后,惨遭暴跌;区块链引发全民炒币热,但大潮迅速退去,就连矿机卖家也入不敷出;数百家 P2P 平台爆雷,投资者一夜倾家荡产……2018 年的资本寒风,比往年刮得还要猛烈。在这股「逆风」之下,很少有人能保全自己。
- 讲述人:陈力、高楠
- 职业:创业公司高管
- 投资偏好:科技股,尤其偏重美股科技股
陈力:
我平时手里还算宽裕,所以有闲钱搞投资。我的投资主要是在美股,因为自己是科技圈的人,而科技股几乎都跑美国上市了。收益怎么说呢?有赚有赔吧,但总体还是亏了。
我算是科技股的拥趸,涉猎的公司也较多,中概股里我买了京东、网易、阿里,美国的公司买了 Facebook、亚马逊、苹果、谷歌、英伟达。
我在阿里、谷歌、苹果这些大公司身上都是赚钱的,今年看到一支主打癌症免疫治疗概念的公司股票,觉得很有科技范儿,于是就投进去了,但是直接血亏 60%,把其他股票的盈利全给抹平了。我只能明年观察下行情,再看能否挽回颓势。
今年好多科技股都赴美上市,我也选了一家公司,当时买了华米,觉得有小米生态链背书,而且销量确实也还不错,高中低端产品全线布局,但是投资收益有点失望。
都说今年是科技股的寒冬,但我肯定会继续持有,而且未来也会投资,毕竟我自己也是科技行业的从业者。
高楠:
我今年的投资收益不太理想。今年我买了猎豹、陌陌、微博、新东方、映客,两个月前差不多清空了,总体累计亏损超过 20%。
我其实是从去年开始炒股,去年最高浮动收益接近 100%,误以为是自己会炒股,今年才知道是自己蒙的,只是赶上市场行情而已。
今后只炒我熟悉的科技股,不能投资这么多。如果能重新回到今年年初,我不会炒股了,放理财得了。
- 讲述人:孙威
- 职业:网媒内容运营
- 投资偏好:炒币
因为今年区块链特别火,我们在区块链的内容上加大了运营。但现在谈到区块链,基本就是炒币,所以我跟币圈的一些自媒体和发币机构就认识了。
那个时候,我可以拿到一些数字货币天使轮的份额,而且当这些数字货币上交易所后,涨幅非常明显,上半年的时候,我的投资回报还是可以的。
但后来不知道怎么的,可能是币快挖完了,也有可能是赶上了监管政策出台,或者是到了收割我们这波韭菜的时候了,我之前的收益至少都是两倍,结果币圈一下子成了熊市,我最后赔了差不多 90% 吧。10 万块钱砸进去,现在就剩 1 万左右。
我接下来肯定不会再投了,原因很简单,钱都没回来呢,没钱了。
- 讲述人:杨德
- 职业:互联网白领
- 投资偏好:P2P
我这一年真是体会到了什么叫做投资风险。我把攒了好几年的积蓄,差不多 36 万吧,投进了一家 P2P 平台,这个平台号称是业内四大高返平台,结果最终还是爆雷了,我的钱就跟河流里的一朵小浪花一样,转瞬即逝。
听到那个平台爆雷的消息,我大哭了一场,冷静下来后就开始反思自己的投资策略,其实是有点冒进的。真不该冒这么大的风险,把这么多钱都投进去。
中国的 P2P 太坑了,好多跑路的平台最开始都上了电视节目,让人相信他们是安全的,结果最后还不是一无所获。
今后我不再碰 P2P 了,但是我会关注相关法律的完善,我还想把我损失的钱给要回来,不想当金融难民。
网约车「逆风」:乘客和司机其实都需要保护
经历了补贴大战、整合大潮之后,本来已经风平浪静的网约车行业,因为郑州空姐和温州女孩两条生命的意外逝去,瞬间又被推到风口浪尖之上。
在高关注度之下,网约车更多的阴暗面也得到了曝光:司机收入过少,部分乘客素质过低,引发司乘矛盾…… 从 2013 年到现在,尽管行业格局已经基本确定,但网约车依旧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逆风」之下,网约车如何保护乘客的安全,司机的利益又该如何满足?
- 讲述人:马莉
- 身份:女乘客
- 打车习惯:常加班,晚上回家需要打网约车
在空姐和温州那个女孩出事之后,我对网约车其实是抗拒的。因为我经常加班,很晚的时候打车,说实话有点紧张。
所以我会在上车前确认车牌号,上车后不和司机有过多交谈,有时候实在太晚了,就会在车上一直和男朋友打电话,一直到达住的地方。另外我的包里一直都带着报警器,这会让我有安全感。
滴滴现在有全程录音功能,我觉得这个做法太对了。不过平台不录音也没关系,如果深夜坐网约车,又不能和男朋友打电话,我自己也会开启录音。
- 讲述人:王明
- 身份:男乘客
- 打车习惯:加价也要打专车 绝不打顺风车
就是今年 11 月,我在北京一家挺偏的酒店参加活动,活动结束后已经晚上 10 点半了。我一开始用滴滴叫的快车,但是显示前面有 30 多人,预计至少要等一个小时,之后我又选择了出租车,又是叫了几轮,没人接单。
我当时毫不犹豫选择了专车。贵就贵点,毕竟位置比较偏,不好叫车也可以理解。价格到 60,还是没有专车来,我连着给司机加了两次价,终于有一辆车从离酒店 4 公里的地方接单了。
我最后花了 80 多块钱到家,如果出租车打表的话,只需要 30 元左右,但是我觉得挺值的。我打车的地方晚上没有出租车经过,酒店很偏,多付钱是应该的,相当于我用 50 块省去了等待的 1 个小时,还是可以接受的。
另外一个原因,我觉得最重要的是专车比较安全。说实话,只要当时能马上打到车,是安全的车,哪怕是 100 元我也愿意出。
我自己平时都是用快车、专车,从来没有坐过顺风车。我觉得顺风车的司机太鱼龙混杂了,司机上传身份证、驾照、银行卡就可以开顺风车了,我可不敢坐。
- 讲述人:陈亮
- 身份:司机
- 来自:山东某县城
应该是三年前吧,我经常看到有报道说「司机开网约车,一个月能赚好几万」。我当时看了特别心动,自己也开了好长时间的车了,技术并不差,所以就想来北京试试。但拖家带口不现实,我就把老婆孩子留到老家,每个月我给他们寄钱。
但没想到等我开始干的时候,平台已经不再搞大规模补贴了,我一天干十二个小时,一个月到手也就几千块钱,很少有过万的时候。
但这些我都能接受,毕竟行业就是这样,其他的司机也都跟我差不多。只是辛苦了一天,真的很怕遇到奇葩乘客。
上半年我就拉到一个醉酒的乘客,快到目的地的时候,他突然吐到了我的车上。如果乘客吐到车子上,我不仅要花时间去清洗,而且因为车内有异味会影响到第二天的生意。
因此一般的情况是,乘客会赔偿司机一点钱。我就想让他赔偿,他上来就一句话「我没钱」,然后我俩就僵持在那里。
最后还是我先让步的,毕竟我一直陪着他在这里耗着,我啥也得不到啊。我也没为难乘客,然后我就反馈到滴滴客服,客服说会核实情况,然后看再处理。到第二天的时候,滴滴客服给我打电话,说让我提供现场的照片。
提到这个事情我就来气:「你昨天不让我拍,今天我车都洗好了,我上哪去给你拍啊?」
- 讲述人:王有胜
- 身份:司机
- 来自:南京
我今年 45 岁,在南京本地跑了三四年滴滴了,每天有 500 多块钱的流水,其实还算不错的。但是我今年犹豫是否还要继续干下去,主要是年纪有点大,每天跑 10 个小时,压力确实不小。钱还是能赚的,不过肯定是辛苦钱。
现在对全职网约车司机的要求越来越高,那么相对应的福利待遇是不是也可以提高一下?现在能赚钱的网约车司机,基本都是每天在外面跑 12 小时以上,像五险一金,对于全职司机,是不是可以结合实际情况缴纳一下?而且司机一坐就是一天,有很多职业病,这方面是否也可以照顾一下?
认识我的人,都说我脾气很好,但有时候遇到不讲理的乘客,我真是挺生气的。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
那次我接到一个大单子,位置很偏,等我把车开了非常长的一段路过去,却没找到人,打电话过去问,乘客说因为看到路过一辆出租车,就直接走了。我在电话里问为什么不取消滴滴,对方就说是忘了。他一句忘了,让我白跑了 10 公里。
很少有乘客愿意去体谅司机,仿佛司机做什么都是应该的。而每每碰到不好的情况,乘客都会通过朋友圈甚至通过媒体去投诉。
有一次我送一个醉酒的乘客,刚把他送下车,就发现他醉倒在路边了,怎么叫都叫不醒。我就守在他旁边,终于看有人打他手机,最后联系到了他老婆,把他接回了家。
但媒体会报道这些事吗?如果要是我当时直接开走了,他还出现了什么意外,估计现在应该各种报道了吧?
隐私安全逆风:商业利益下的无奈选择?
今年 3 月,媒体曝光一名研究员在未经 Facebook 许可的情况下,向剑桥分析分享了 5000 万 Facebook 用户的数据,并被剑桥分析用于投放政治广告。
随着 Facebook 丑闻的曝光,隐私安全开始被放置到聚光灯之下,苹果、谷歌、Twitter 等也纷纷中枪,国内众多 app 软件也被查出有泄露用户隐私的嫌疑。
如何在 app 使用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如何坚守住「保护用户隐私」这道底线?隐私安全带来的逆风,引人关注。
- 讲述人:李茂
- 职业:创业者
我三年前来到北京,打算创业,当时还没有取消漫游费之类的说法,所以我肯定得办理一个北京当地的手机号。
我到营业厅准备办理手机号的时候,营业员就跟我说「先生对不起,您身份证绑定的手机卡已经达到了上限,没办法继续办理手机号了。」
我是科技圈的,所以记得特别清楚,按照规定,一个身份证最多可以注册五个手机号,但我根本就没印象开过这么多的手机号,我就跟营业员要求看一下自己身份证绑定的是哪些手机号。
我一看绑定的手机号,好几个都不是我办过的,完全不知道。我顿时就特别愤怒,没有我的身份证是办不了手机号的,这中间到底是怎么弄的?
从那儿以后,我就觉得自己的隐私无时无刻都在泄露。我经常接到各种陌生的电话,显示来自湖南长沙、湘潭、株洲,最频繁的时候一天能接到十几次,有时候是问我是否有贷款需求,有时候是跟我说他们那里有特价活动。
- 讲述人:曾颖、牛志广
- 职业:金融白领、程序员
曾颖:
我在金融领域工作,其实对自己的隐私保护得挺好的,但是突然有一天,在我最常用的一款社交软件上,被一个陌生人添加,我以为是圈子内的朋友,就通过了验证。
加完好友之后,他直接开口询问是否可以付费裸聊。我当时就感到被侵犯,追问他是如何得知自己信息的,他说通过加人软件就可以轻松做到,而且不需要进行任何回应,直接聊天。
我这次真是觉得自己的隐私被无耻地盗用了,而且这事也给我造成了很大的阴影。我现在对于一些敏感信息,都很没有安全感,比如财产信息、居住城市、消费记录等等,感觉都被商家了如指掌。
牛志广:
我之前曾收到过陌生人打来的电话,询问我是否需要贷款,是否需要理财。
其实这都是无所谓,有可能是电信密集轰炸,但是他们给我的对话,我可以很明确一个信息:他们不仅知道我的电话,而且他们知道我最近的状况,知道我买房了,可能需要贷款,于是就把电话给我打过来了,但是我根本不知道他们从哪儿得知的我的信息。
我是个程序员,知道有些 app 确实读取了用户隐私,但是真的没想到,隐私可能就是这样被一点点泄露、贩卖了。
- 讲述人:魏国强
- 职业:媒体人
我在科技圈媒体工作很久了,也知道一些隐私盗用的事情,所以我自我感觉,自己的隐私保护措施做得很好。
比如我购物的时候,会选择用小号来进行保护隐私,原来我有一个用了多年的号,因为广告太多,也放弃使用了。
我现在的手机号是一个大王卡,基本上没有什么骚扰短信和骚扰电话。这年头,没两部手机,感觉都要废了。厂商拿着隐私到处用,弄得我隐私满天飞。
不过两个手机号来回切换,也是一件麻烦事,但我依旧坚持这么做,一个自己用,一个就纯粹是处理那些骚扰信息了。
另外还有现在标榜人工智能的 app,使用日常隐私的情况比较多。比如有个短视频 app,会读取我的地理位置,给我推荐一些周边美食的视频,这不就是知道我确切的地理位置吗?更恐怖的是,有段时间我想打羽毛球,我还啥都没看呢,它就给我推荐了羽毛球的教学视频,太恐怖了!
消费逆风:电商巨头感受到了「拼团」压力
随着阿里、京东的领先优势愈发明显,所有人认为都认为电商格局已定。但拼多多的强势崛起让外界惊呼:原来下沉市场如此广阔,五环外人群如此庞大。
与此同时,智慧零售的出现,融合了线上线下消费渠道,丰富了购物体验,也让消费渠道开始洗牌。
在消费变革的大背景下,我们看到了阿里、京东等电商巨头纷纷上线拼团业务,盒马生鲜、7FRESH 等线下生鲜店也层出不穷。曾经的巨头们,选择用变化来对抗逆风。
- 讲述人:陈璞
- 购物经历:拼多多上买 iPad
拼多多一开始出来的时候,我其实是不屑一顾的,但是我根本没想到,我第一次在拼多多上的购物,竟然是买了最新版的 iPad Pro。
就是今年双 11,iPad Pro 还在预售,拼多多就给出了 700 元的优惠。我当时听说的是,参与本次促销的商家,都收到了拼多多平台的直接补贴,卖的也确实是可以开发票的国行。
看到这样的消息,说真的,我有点动摇了。其实在数码产品消费上,我本来是京东的忠实用户,但这一次拼多多的价格确实非常有吸引力。
我最初还是在观望。在我的印象里,拼多多就一个 9 块 9 包邮的杂货店,谁会在小商品市场买 iPad 呢?但没办法,它那边的价格太有优势了。
但在下单之后,我还是提心吊胆了一阵。我买的那家商铺,应该是备货不足,我当时买完看留言,好多人都说没按时收到商品,催着商家发货。
更烦人的是,即便商家点击了发货,填写了快递单号,但无论我怎么查,只能对着空白的物流信息发呆。
我的订单本应该在 11 月 13 日前发货,但直到 11 月 18 日商品才真正被寄出,11 月 20 日才收到货。
我等货的时候也向商家发起了抗议。商家跟我解释,因为促销力度大,销量大大出乎了预计,发货出现延误不可避免。
好在最后收到了货,而且还是正品,我以后可能要考虑拼多多买数码产品了。
- 讲述人:张扬
- 职业:新媒体编辑
我是干新媒体的,平常也是经常接触一些新生事物。去年看了很多报道,自己也亲身参与了一些新生事物的报道,就是感觉怎么一夜之间互联网公司都在开生鲜店、无人店。但说实话,对我的影响真的不是很大。
现在的购物都很方便,淘宝、京东,有需求直接网上买,就很方便啊。日常生活用品,家附近的超市或者便利店就可以满足,我会选择离家近的那一个,不管它是天猫开的,还是大妈常逛的菜市场。
我不会特意去留意盒马生鲜这些店的具体位置,我对这些没有特别的好奇,更多时候是逛街的时候看到了偶尔进去看看,当时会不会买也要看价钱和自己的需要。
- 讲述人:黄鸿光
- 职业:便利 24 创始人
我观察到今年消费行业的整体趋势是:各个消费环节离消费者越来越近,用户的消费行为因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而变得越来越便利。
比如火爆了大半年的拼团,正是基于小程序应用倒逼消费渠道和场景发生改变,使得整体消费环节离消费者越来越近。
原来创业者可能都会做 app,然后自己去搞流量,吸引消费者去使用 app。现在拼多多的案例,也使得消费行业的创业者加大在小程序上探索社区模式的投入力度,微信 10 亿的用户基数,几乎覆盖了整个用户尾部层次,这也使得消费距离用户更近,二三四五线用户都能够更便捷地消费。
除了软件上的变革驱动消费行为变化,硬件上的改善也有利于将消费便利带到下沉区域。比如我们发现,中国还有 680 万夫妻店不是 24 小时服务,于是我们就制作售货机,帮助地处偏远的夫妻便利店延长营业时间。
去年我们试水做便利店的时候统计过相关数据,中国品牌便利店才 10 万家,夫妻店 680 万家,而分布在二三四五线城市的基本都是夫妻店,不是品牌店。
我们画了一些图纸,从广东、福建、华东,包括武汉、成都、重庆,十几个城市切入去做调研,咨询夫妻店是否会使用我们的智能售货机,即便夜间无人也可以销售。刚开始我们只写夜间,没敢想白天还有订单量,我们发现商家都很愿意接受。
在去年 12 月份的时候,我们开始做第一批机器。我们选了一个很偏的、比较尾部的城市试水——汕头。1 月 23 号售货机上线后,在春节前就做了 11 个点位,效果很不错。
我们有了一些新发现,比如尾部城市售货机不单夜间有订单,白天也有订单,还有年轻人习惯跟机器打交道,水、饮料、避孕套等符合在售卖机卖的品类,年轻人就会在那里买。
夫妻店有些面积比较大,平效不会像品牌便利店那么讲究,把空间抠得很细致,品牌便利店在租金比较高的地方,他们会在乎每一平米的使用,但夫妻店不是,它们往往分布在城中村、一些非主干道,面积很大。
我们不断发现惊喜,刚开始 B 端很接受,后来发现 C 端用户也很接受,大家买习惯了,扫完码走人。
我们现在先从设备上、从后台提供商介入,以合作的态度,把零售的钱让 B 端商户挣,但从整个流程上,能够运作、做规模,这是我们自己思考摸索出的一个有所创新的模式。
整体而言,2018 年消费习惯和消费渠道,都随着技术带来的零售模式创新,而悄然发生变革。
- 讲述人:王鹏
- 职业:十荟团创始人
消费行业近几年发生了一些变化,传统的消费模式是「人找货」,而现在的模式是「货找人」,这是近期消费行业的整体趋势。社区拼团能更好地帮用户便捷地消费,比如微商和社交电商,这两种创业模式的崛起就是消费行业变化最好的代表案例。
此外,小程序的出现改变了很多消费品牌和营销的商业布局。微信有 10 亿用户,小程序能够很好地衔接这些用户,小程序的引流作用在各个行业中的作用越来越大,这对消费行业的创业者而言是一个非常大的机遇,未来也会基于此衍生出更多可能性,「社区拼团」就是其中的一种。于是,我决定做十荟团,并将南京、天津这两个一南一北的城市作为试点城市。
这两个城市的销量十分好。在 2018 年双十一期间,十荟团上光橙子这一种水果,就卖出了 60 万个。尽管初期尝到一点胜利,但我们并不想立即进入扩张阶段。我们一直思考:如何才能给社区家庭带来更高性价比,并且为用户带来远超传统电商的购物体验?
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我们找到了答案:为家庭甄选出好商品。以爱媛甜橙为例,如何为用户甄选出性价比高的甜橙?让他们觉得口感好的同时,又能觉得优惠。
我们的做法是,进入甜橙的原产地,并找到当地最顶级的果园,以整园订果的模式,降低采购成本。虽然也会面临一些难题,比如有的电商平台在果子成熟之前就优先将其采购上市,导致我们的上市时间晚于其它平台,引发了一些客户的抱怨。每次遇到这种问题都会让我们很苦恼,但客户体验过我们的产品之后这些疑问就都消失了。
我自己也经常在「十荟团」上测试用户体验,我会找附近的团长并加入拼团,体验购物流程,甚至会装作有售后问题的顾客,以此探测售后服务是否让人满意。
总体来看,2018 年,社区拼团诞生很多创业者,但如果想做出差异化,考验创业者两个方面的能力:其一,对供应链的把控力;其二,运营端能为用户带来的差异化服务,提升获客、运营、商品投放及营销效率等。整体的效率决定社区拼团未来能走多远。总之,未来谁能真正做成,最根本的还是谁能把供应链和用户服务做扎实,并建立标准化的服务体系。
性骚扰举报大潮下的逆风:中国女性仍不敢公开面对
Me too 运动如火如荼,科技公司的性骚事件扰曝光:安卓之父深陷丑闻、Uber 高管接连染指…… 但在在众多硅谷公司的性骚扰事件中,我们竟然看到有些为了保护涉事高管,希望通过花钱来堵上受害人的嘴,更有甚者对受害人威胁、恐吓。
我们还看到,相比硅谷的轰轰烈烈,国内的科技圈女性仍显沉默,不敢公开指出那些骚扰过自己的人。
在和多名科技圈的女性接触之后,她们终于把故事说了出来,这或许就是「走出」这股逆风的第一步。
与此同时,科技公司也需要反思:如何规避性骚扰在公司内发生?如果频繁发生这种事,是不是企业价值观也出现了问题?当发生了这种事情之后,该如何处理?难道真的就是用钱去堵住受害人的嘴?
- 讲述人:左晓华
- 职业:武汉某社交软件公司员工
我今年才 25 岁,刚刚工作两年,但是已经换了三份工作。我其实也不想,但是真的是受不了那些骚扰我的人,而且里面还有我的领导。
今年情人节,部门内部搞一次聚餐,我被安排坐在组长的旁边。当天是情人节,大家聊的话题也越来越暧昧,有些同事就开始讲黄段子。这时候组长突然把我抱住,当着大家的面说「你做我女朋友吧,这样咱们就可以一起睡了。」
我当时在努力地挣扎,但他就是不撒手,弄得我非常尴尬。对于那句「一起睡」的言论,我也只能说当做没有听见。
可能是因为大家都在,再加上我的反应有些僵硬,组长松开了手,然后说」哎呀,咱们公司就是做社交的,小同学你要放开一点,互联网公司都是很开放,我就开个玩笑哈。」
当晚饭快要结束时,他说为了表彰这段时间我的努力,送上公司的一个小周边。我当时还挺开心,回家后发现那个装了周边里的盒子上面写了他家地址。
其实这些事同事们也都有看到,但是没有当面点破,毕竟谁又会直接抹了领导的面子呢?还想不想干了?后来他还继续骚扰我,我也只能用沉默来回击,除了工作,基本不再回复他的消息。
好在后来公司又新进了一个更好看的女同事,有了新的目标。组长估计是见我很抗拒,所以也很少找我了。不过有他的聚餐场合,我基本都是找借口不去了。
- 讲述人:闻雅丽
- 职业:某电商平台 BD 专员
我一直渴望在大公司工作,国内几家一二线的互联网公司我都投过简历,最终进了一家电商平台。一开始我是很兴奋的,也想用努力工作,来回报领导。
招我进来的总监总是约我吃饭,我一开始也没在意,就觉得是领导关怀新入职的下属。但是后来发现有点不对劲,他总是问我的感情经历,大学是否谈过恋爱,现在是不是单身,而且还问到我在哪儿住,父母有没有跟过来。
毕竟我也是 20 多岁的人,这方面的事情多少都懂点,我觉得领导可能是太关爱我了,所以我就开始有意识地跟他保持距离,不一起吃饭,除了汇报工作,尽量少和他有交集。
大概是今年 8 月,我们一起去成都出差,我俩住在一家酒店的两个房间里。晚上他叫我过去,说是沟通一下明天见客户的细节。
我当时还是有点警觉的,觉得晚上进一个男人的屋子,需要做点准备,于是我从敲门开始,就打开了手机录音。
果然,工作谈了五分钟,他就开始转移话题,突然就抓住了我的手,说从我面试的时候,就喜欢上了我。我知道他已经结婚了,所以赶忙就说「不行,不行,你都结婚了,怎么能这样」。但是他说「为了你我可以离婚」。
说真的,我当时真的很害怕,毕竟是男女独处一室,我处于很不利的位置。于是我就干脆直接说了,对不起,请让我离开,我已经开了录音了,咱们都别把事情闹大。
但是总监似乎也有所准备,堵着门不让我出去,就说让我再考虑考虑。我也不说话,我们就这样一直僵着。
我当时心里也有了一些底气,知道他是农村出来的,能在这样一家互联网平台当上总监,是来之不易的,不太可能做出特别过分的事情。
大概过了十几分钟,他也觉得有些累了,就把身子侧开,让我出去,我立刻就飞奔出去,第二天谈完工作,就自己改签了机票回到了北京。
后来他也没对我做什么,但是就开始在工作上面找我的茬,给我安排定会议室、走合同这些杂活,不让我接触核心工作,弄得我现在都想离职了。
- 讲述人:蒋潇潇
- 职业:某电信公司销售
我毕业的第一份工作是销售,其实一开始选择这个职业的时候,家里是不太同意的,觉得一个女孩子成天抛头露面,各种酒局饭局,不太好。
但是我觉得这都是工作,而且去的也是一家正规的电信公司,还是国企,即使是销售也是按照正规流程走的,肯定没问题的。
一开始确实跟我想的差不多,我们身在国企,拜访的客户也都有一定涵养,没有出现电视里那种靠喝酒、打情骂俏才能敲定销售单子的情况。
但是我万万没想到,没有这样的客户,却出现了这样的领导。也是有一次出去应酬,那天客户和领导都比较高兴,因为签了一个大单子,算是石头落地了,喝了不少酒。因为考虑领导喝多了,我就替他叫了个车,结果他非得要我送他回去。
没办法,我只能答应了。就是为了不必要的麻烦,我一开始上的是副驾,但是领导在后面拍我,说让我到后面去坐,有些事情要和我沟通。
一开始老板还比较守规矩,在我旁边坐着,也不说话,就是看着窗外。结果突然伸手摸我的大腿,而且还把脸凑过来,就要亲我,吓得我赶快叫司机路边停车,我打开车门就跑掉了。
我特别庆幸那天不是坐在老板的车里,或者他提出来让我把他送到家里,否则出现什么事情,根本不堪设想。
这件事情我谁都没有说,老板第二天也当没发生任何事情一样,但是让我一直心有余悸。所以待了不到一年,我就选择了跳槽走人。
另外还有一次经历,非常让我恶心。有一位男同事,是不是单身、结没结婚我完全不知道,交集比较少,就是入职后加了微信。
突然有一天问我有空吗?想和我睡觉,并且给我发生殖器照片,我当场就把他的微信删了。
- 讲述人:方小哲
- 职业:程序员
就是上个月,我看到有条新闻,说是安卓之父鲁宾当初离职,是因为性骚扰的缘故,而且还有实锤。我当时看到都震惊了,做出如此杰出产品的人居然能做出这样的事情,对安卓的使用有了内心障碍。
我就在想,为什么公司会出现性骚扰的问题,究竟是个人问题还是公司的风气问题?如果是个例,公司招到渣员工无法避免,但如果存在的现象较多,说明企业的内部管理和文化是有问题的。
现在来看,性骚扰会发生在上下级之间。这样的公司,必定缺少扁平化的管理和自下而上的反馈渠道,因此员工的申诉得不到声张,而管理人员的权利缺乏边界。
一个自私自利的团队,做不出有人文关怀的产品;一个看钱不看情的团队,做不出有温度的产品。一个长期被内部性骚扰事件事件笼罩,却不加以管束,默认甚至纵容,这样的团队做出的产品是什么样呢?
尾声
20 个人的故事讲完了,他们的经历也给我们留下了深深的思考:
资本市场会不会回暖?投资客的投资策略会不会更加理性?
网约车平台如何最大限度保证安全?司乘矛盾会不会有效减少?
app 读取隐私的时候,会不会滥用?商业究竟能不能守住底线?
曾经的电商巨头们,该如何更紧密地拥抱五环外人群?新零售能不能让更多人接受?
当遇到性骚扰的时候,你会站出来反抗吗?公司是不是真的能公正地处理?
2019,会告诉我们答案吗?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腾讯科技,爱范儿经授权发布,文章为作者观点,不代表爱范儿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