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这是徕卡 M 系列的第一款数码相机,不完美却成经典

产品

2018-12-27 21:30

有那么一些已经老去的产品,它们也许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每每想到却令我们充满回忆。作为极客之选(微信号 GeekChoice)怀旧栏目,《极客博物馆》希望找到这些曾经带给我们惊喜和感动的产品,带你重拾它们迷人的特质。

本期我们来聊聊徕卡 M8,它是徕卡 M 系列的第一款数码相机,虽然存在一些小毛病,不过独特的色彩和徕卡 M 的特殊身份让 M8 仍被不少用户奉为经典。

徕卡是史上最具影响力的相机品牌之一。

1913 年,奥斯卡·巴纳克(Oskar Barnack)制作出了第一部徕卡相机的原型,这也是全世界第一款采用 35mm 电影胶片的相机。几经改良后,在 1925 年的莱比锡德国展销会上,徕卡 I(A 型)正式推出。

在之后接近 100 年的时间里,徕卡推出了无数经典的相机和镜头,摄影师使用徕卡相机记录下来的经典照片更是数不胜数,切·格瓦拉的肖像、胜利日之吻、玛丽莲梦露的笑、爱因斯坦吐舌头等大家熟知的照片均使用徕卡相机拍摄。

这是徕卡 M 系列的第一款数码相机,不完美却成经典 | 极客博物馆

▲ 玛丽莲梦露的笑,由法国摄影师布列松使用徕卡相机拍摄

徕卡相机的历史可能几本书都写不完,而本期的《极客博物馆》想和大家分享的是徕卡最经典的 M 系列中的第一款数码相机——2006 年发布的徕卡 M8。

这是徕卡 M 系列的第一款数码相机,不完美却成经典 | 极客博物馆

对于一款相机来说,12 年已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高龄」了,不过从外观上看,徕卡 M8 却没有留下多少岁月的痕迹。

这是徕卡 M 系列的第一款数码相机,不完美却成经典 | 极客博物馆

简洁的设计、经典的银黑两色、熟悉的「可乐标」,配上用镁合金(金属外框)以及黄铜(顶盒与底盒)打造的机身,让徕卡 M8 放在 2018 年,看上去依然足够经典耐看。

同样经典的是徕卡 M 的操控。

这是徕卡 M 系列的第一款数码相机,不完美却成经典 | 极客博物馆

这是徕卡 M 系列的第一款数码相机,不完美却成经典 | 极客博物馆

徕卡 M8 的正面只有两个按键,镜头左侧是镜头释放按键,右侧是线框拨杆,不更换镜头即可在取景器查看不同焦距镜头的取景范围。

这是徕卡 M 系列的第一款数码相机,不完美却成经典 | 极客博物馆

顶部从右至左分别是开关、快门速度波轮、热靴以及一个可以显示 SD 卡剩余拍摄张数和电池电量的小屏幕。不过可能是我们这台 M8 的电池有些老化,电量显示并不准确,而显示 SD 卡剩余拍摄张数对于现在动辄几十上百 GB 的 SD 卡意义也不大,徕卡也索性在之后的产品上砍掉了这个小屏幕。

通过右侧开关的波轮,用户可以在开机时直接选择 S(单张拍摄)、C(连续拍摄)或者倒计时三种拍摄模式,不过徕卡 M8 的连拍模式基本是不可用的,它的连拍速度仅有 2 张/秒,而且连拍时非常容易死机,死机后只能拆底盖拔电池解决了。

这是徕卡 M 系列的第一款数码相机,不完美却成经典 | 极客博物馆

转到相机背部,可以看到一块放在 2006 年还比较主流但现在看可以用「垃圾」来形容的 2.5 英寸屏幕,第一次用这块屏幕回看拍摄的照片,很可能会让你怀疑人生。

屏幕的左右两侧是几个功能清晰的按键,屏幕右侧的方向键下方集成了一个波轮,可以在浏览、放大照片等场景时提高操作效率,背部的左上方是一个具备自动视差补偿、放大倍率 0.68 的光学取景器。

这是徕卡 M 系列的第一款数码相机,不完美却成经典 | 极客博物馆

翻到底部,可以看到一个旋钮,取下底部的盖板后可以更换 SD 卡和电池。这块 1900 毫安时、3.7V 的电池理论上可以提供非常不错的续航表现,不过实际表现还要看电池本身的老化程度以及外界的温度。

相比同期的佳能和尼康数码单反,徕卡 M8 的功能要简单不少。这一方面和徕卡的设计理念有关,徕卡希望用户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拍摄上,而不是花时间研究各种复杂的功能,另一方面,这也和徕卡 M8 采用的对焦方式有关。

自动对焦是评价相机表现的一个重要指标,佳能最顶级的高速单反 1 DX Mark II 配备了 41 个十字对焦点,无反时代则更为夸张,富士 X-T3 配备了 425 个相位检测点,索尼的高速运动机 A9 的相位检测点数量更是高达 693 个。

这是徕卡 M 系列的第一款数码相机,不完美却成经典 | 极客博物馆

徕卡 M 则是另外一个极端。1954 年发布的第一款徕卡 M——徕卡 M3 开始,到最近的 M10、M10-P,徕卡 M 一直采用的是取景框和拍摄镜头光路独立的旁轴设计,不具备任何自动对焦能力,只能使用手动对焦。

拍摄时,光学取景框中间可以看到一个半透明小方块,在没对上焦的情况下,方块里的画面是有重影的,拧动相机的对焦环让两个画面重合,从而完成合焦,这种对焦方式通常被叫做「黄斑对焦」。

摄影师还想出了很多提高对焦效率的好办法,比如超焦距,通过使用广角头和小光圈来获得尽可能大的景深范围,做到无需对焦即可拍出清晰的照片(类似于手机的前置摄像头),熟练掌握后可以把徕卡 M 变成「扫街」神器。

这是徕卡 M 系列的第一款数码相机,不完美却成经典 | 极客博物馆

和同期的单反相比,徕卡 M8 的黄斑对焦有一些特殊的优势,比如按快门时光学取景器不会像单反那样黑屏,拍摄时可以更好地观察周围环境,手动对焦镜头的结构更简单,从而可以更方便做出体积小巧同时光学素质优异的镜头。

不过黄斑对焦又有一些天生的缺陷,比如无法进行微距拍摄(除非在部分新机型上接微距转接环用 LiveView 对焦),90mm 以上的长焦头很难完成对焦(取景器的线框会很小),精度有限,使用 Noctilux-M50 mm f/0.95 等大光圈头在光圈全开、景深很浅的情况下不容易对上焦。

对于之前没有接触过旁轴相机、习惯了现代单反、无反、智能手机的「新手」来说,黄斑对焦还有着很高的学习成本,不过在很多专业摄影师眼中,这种「原始」的对焦方式又是徕卡 M 独特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是徕卡 M 系列的第一款数码相机,不完美却成经典 | 极客博物馆

徕卡 M8 另外一个至今仍让很多摄影师和爱好者念念不忘的是它的画质。

徕卡 M8 采用了一块由柯达制造的 CCD,1030 万像素,尺寸为 APS-H,比现在常见的 APC-C 稍大一些,转换倍率为 1.33,我们这台 M8 上挂的美能达 Minolta M-Rokkor 40/2 恰好可以获得等效 50mm 左右的焦距。在 2009 年发布的 M9 上,徕卡将传感器升级到了全画幅,这也让 M8 这一代成为了徕卡 M 历史上仅有的「残副」。

为了获得更好的画质,徕卡在 M8 上还去掉了 CCD 前面的红外滤镜,通过相机的软件处理来消除摩尔条纹。不过这种设计后来被证明并不靠谱,徕卡 M8 在阳光下有很大概率会把黑色物体拍成紫色,解决办法是在镜头前面装一个 UVIR 滤镜,徕卡为此还曾为购买 M8 的用户免费赠送 UVIR 滤镜。

徕卡 M8 还拥有当时非常领先的最快 1/8000 秒的机械快门,在阳光下也可以使用较大的光圈进行拍摄,获得更好的虚化效果。

不过这个高速快门也导致 M8 的快门声音巨大,快赶上同期的单反了,「哐当」一声让旁轴相机拍照时的「优雅感」瞬间打了对折,引来了当时不少摄影师的不满。在两年后发布的 M8 升级版 M8.2 上,徕卡大幅降低了快门声音,不过快门速度也从 1/8000 秒拉长到了 1/4000 秒。

这是徕卡 M 系列的第一款数码相机,不完美却成经典 | 极客博物馆

考虑到 M8 是徕卡在 M 系列上的第一次数码化尝试,出现这些小问题也可以理解。幸运的是,这些小「bug」并没有影响徕卡 M8 在画质上的口碑。

时至今日,仍然有不少爱好者和摄影师对这款徕卡初代数码 M 的  CCD 所呈现的色彩情有独钟,甚至高 ISO 下的颗粒感也成为了不少摄影师拍摄黑白照片时的工具。

这也是为何徕卡 M8 在产品本身并不完美但仍被很多用户奉为经典的核心原因,毕竟技术总会时间打败,迷人的色彩却是摄影师永恒的追求。

这是徕卡 M 系列的第一款数码相机,不完美却成经典 | 极客博物馆

12 年后的今天,徕卡 M8 仍然以万元左右的价格活跃在二手相机交易论坛中,成为不少年轻摄影师手里的第一台徕卡 M,在这个被智能手机和全画幅无反相机主导的时代继续发挥着它独特的价值。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极客之选」(ID:GeekChoice),作者为贾伯斯龙,配音 @SeaGreen,视频拍摄/后期@小烟斗斗,戳这里查看极客博物馆往期视频。爱范儿经授权发布,文章为作者观点,不代表爱范儿立场。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