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投 100 亿,苹果变「开放」,这事成了手机厂商们的新生意
可以预见,未来所有家庭里的设备都将互联互通,能够用语音来进行交互,这将带来一轮规模巨大的智能家居设备换机潮,并且将建立起 AIoT 的平台网络,贯穿人们生活的分分秒秒、角角落落的场景,集结海量的用户、流量和数据。
这番话来自小米 CEO 雷军。在上周举办的小米年会上,他对外宣布了这家公司未来五年的核心战略——「手机+AIoT」,并会投入超过 100 亿元的资金。
类似的表态并非只发生在小米这一家手机厂商上。从 2018 年底至今,已经有好几家处于市场领先地位的手机大公司,开始将「物联网」这个试图将所有设备都连接到一起的概念,作为除智能手机之外的发展重心之一。
2018 年 12 月,华为在深圳公布了 AIoT 战略,希望借助自家的「HiLink」标准协议来打通不同设备之间的壁垒。为此华为还专门拉来了包括松下、西门子和美的等在内的家居厂商为其站台。
一个月后,OPPO 也宣布成立名为「智美心品」的子品牌,也是想在 5G 时代建立一个开放化物联网平台,前期 OPPO 会先锁定智能手表和智能耳机这两个品类。
就连苹果也开始加快自己的物联网节奏了。在今年的 CES 展会上,苹果选择将 AirPlay 2 和 HomeKit 协议开放给更多的第三方硬件厂商,甚至还直接把 iTunes 内容放到了三星自家的电视上。这对于一贯奉行封闭生态的苹果来说,还是第一次。
事实上,「IoT」并不是最近才兴起的一个词。它所代表的「Internet of Things」,最早是由 20 年前麻省理工学院的一名研究员凯文·阿什顿(Kevin Ashton)所提出。
当时凯文在宝洁公司任职,发现货架上的唇膏总无法及时补货,可工厂一直有库存。他希望能找到一种方式,让商品实现更好的库存管理,这才有了之后的 RFID 无线射频技术。这其实就是往产品里塞一个无线通信芯片,然后就可以实现数字化管理,算是最基本的物联网形态。
但对手机厂商来说,它们想要的,显然不会只停留在用蓝牙将耳机和智能手机连接到一起的这个初步层面。
当那些原本很传统的耳机音箱,乃至是电视、冰箱等家电设备都开始接入互联网,一张看不到的本地网络也渐渐在你身边显现出来。
微型传感器和 5G,我们已经具备构筑物联网的最好条件
功能手机之所以能演变成为智能手机,少不了各种传感器的加入。
如果没有这些传感器,手机注定只是一个用来打电话和发短信的通讯工具,而不是像现在一样,既能用结构光实现人脸支付,又能用 GPS 来导航,也能靠摄像头来拍照的全能设备。
手表、耳机和音箱其实也一样,严格意义上说,它们都不是突然出现的新品类,但在过去的很多年里,这些设备往往只具备一项功能点。比如音箱只是用来播放音乐,而手表无外乎就是看时间。
可如果设备内置了传感器,还具备联网功能后,功能就获得进一步延伸,这也是实现物联网生态的重要因素。
小米智能家居平台的负责人高自光曾解释过一个有关电饭煲的例子。他说之所以让电饭煲连网,不止是为了控制开关,还需要让它获悉当地的气压情况——比如北京和西藏的气压是不一样的,那么电饭煲就会根据这个参数调整设定。
所以你也能看到,通过各种传感器,音箱内置的智能语音助手可以回答问题,手表可以用来检测心率,就连门锁都能装上一个指纹识别器,然后靠红外感应识别来保证住房的安全性。
这也让传统设备能够以一种新的混合形态存在。《连线》杂志近期便发表评论认为,如今的智能设备就像「瑞士军刀」般,在一款设备上融合了多种功能。
比如路由器以前只能用来插网线当 Wi-Fi,但现在它可能还会用作智能音箱;还有浴室里的镜子,只要你愿意,完全可以将触控屏和语音助手融入进去,用来提示每日的天气信息。
然而,更小更便宜的传感器仅仅只是构筑物联网生态的内因,外因则是 5G 时代的到来,它为众多设备创造了更有利的网络环境。
一方面,5G 具备的大带宽和低延时等特性,让设备与设备之间的联通变得更为方便,秒连秒通及时响应,也降低了人工智能成为反应迟缓的「人工智障」的风险。
另一方面,更高的设备连接密度,也让 5G 能够在同一时间接入更多的设备量,这也是构筑物联网的重要基石。
所以,哪怕 5G 网络并不会显著改变我们使用智能手机的方式,但对于物联网来说却是一次巨大的提升,到最后,你将不得不接受这种影响。
智能家居赚的钱还不够多,可它正在孵化一门新的生意
原苹果 iPod 部门高级副总裁、Nest 的创始人 Tony Fadell 曾在 2014 年表示:「未来 10 年里,我认为家庭中的每一个电子设备都会产生数据,也都能连接网络。」
布满智能家居设备的家庭应该是什么样子,我们现在或多或少有所体验:只需要点几下手机按钮,或是说几个指令,就能直接让音箱播放音乐报个天气,切换电视频道,拉开窗帘或是关灯,在外面提前打开风扇和净化器,调节书房里空调的温度等等。
这些设备通过家中的 Wi-Fi 连接到同一个网络里,用户便可以通过某一个控制中心来发号施令。尽管这只是智能家居的初期阶段,但至少能让人一窥物联网可能的应用场景。
最早把这件事当做一门生意去做的国产手机厂商,是小米。
这也是雷军不断向外界描述的商业故事,即以小米手机为核心,在外围构筑一个智能硬件的生态圈,然后这些产品全都可以靠一个 App 来控制。
然而,手机厂商并不是万能的,如果说做手机是自己的拿手项目,那么音箱、手表乃至是空调这类产品,倒也不需要每个都插上一脚,不如交给更专业的人去做。
所以小米投资和孵化了一批「生态链」公司,用以扩大自己的智能硬件产品线,同时由小米提供设计、供应链和营销策略等方面的支持。
但真正形成规模的还是之后的米家。如今,你几乎每周都可以在小米商城和米家 App 里看到新品上架的消息,随之而来的还有类似无印良品装潢的线下小米门店,它们为小米争取到一批非常核心的用户群,哪怕有的并不是小米手机的使用者。
小米很清楚,自己当下仍然离不开手机,就和苹果也离不开 iPhone 一样。根据去年的季度财报数据,现在手机业务对小米的贡献率仍然在七成左右。
不过 IoT 和生活消费品这一业务过去三年内在小米总营收的占比,已经由 13% 一路涨到了 22%。当智能手机市场逐渐陷入发展瓶颈的当下,物联网已经成了小米增长的最大驱动力。
到了现在,入局物联网的手机厂商越来越多,它们都对智能硬件抱有同样的想法。然而在大张旗鼓宣传的背后,它们显然还有更多的考虑。
生态圈比手机硬件本身更具诱惑力,因为它能绑住用户
想做物联网的厂商,往往会看得更长远一些,那起码要花费 5-10 年。这或许是一个比智能手机更为广阔的市场,也自然蕴含着各种的可能性。
生态圈可能是其中最诱人的一种了,它描绘了一个看似有些不可思议,但却又真实存在的情况:我喜欢上这款设备带来的服务——我会继续购买产品扩展更多功能——我对这一切产生了依赖。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苹果一直以来的产品策略。苹果 CEO 库克在去年财报会议上也有类似表态,他称有人购买了 iPhone,可能会吸引了它们去使用 Apple Watch 或是 AirPods,相反,也有人是因为看中了 Apple Watch 才入手 iPhone 的。。
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连带效应,是因为苹果有意构筑一个自己的生态圈。比如你可以将 iPhone 上的文件资料同步到 iCloud 上,然后在 Mac 或是 iPad 上读取;又或者是使用 HomePod 播放自己 Apple Music 上的音乐列表;以及用 Apple Watch 查阅 iPhone 上的未读通知。
倘若你已经习惯了这个环境,意味着你很难再转投到另一个生态中。好比你很难在一众苹果配件中放一个 Android 手机一样,在多个设备互联的环境下,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为了强化这种粘性,手机厂商们在推出物联网设备时,也会主动为自家手机设备做一些独占功能,比如说减少配对过程的繁琐度。
所以,哪怕未来小米、华为、苹果和 OPPO 等提供的物联网平台可能千差万别,甚至连标准都互不兼容,但它们希望做的事情本质上是一样的——如果你想让这些产品都能相互沟通,会更倾向于选择同一个品牌的产品,到最后就干脆只盯着这一家买。
根据调研公司 BI Intelligence 的预测,到了 2020 年,全世界的联网设备量可能会达到 340 亿,而平均每一个人将配有 4 个联网设备。纵然万物互联有着一定的安全隐私方面的风险,也依然对想要变得「更懒」的人们有着致命的吸引力,而对于手机厂商来说,无疑蕴藏着巨大的商机。
功能机由极盛到式微,数家传统手机厂商沉沙折戟。而在智能手机爆炸式的发展放缓后,手机厂商们又能否在物联网这个价值千亿美元的领域,走向下一个黄金时代?我们很快就能看到答案。
题图来源:IE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