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NT、iPad Pro、Surface 谁才是未来的办公平台?
点击下方视频,观看评测正片
「The tablet that can replace your desktop」
「More powerful than 92% of the PCs」
「下一代计算平台」
—— What’s a computer?
在这个行业摸爬滚打久了,听到「要打破和推翻谁」的时候往往已经知道不太靠谱了。然而今年我们看到了两个产品闹得特别欢:TNT 和 iPad。那我们就把他俩拉出来遛一遛,分配给两个主笔,在两周的时间内只能在这个设备上工作,不许开电脑。
为了找一个基线,我们也请来了微软 Surface,分配给第三位主笔。这不是一期评测,所以我们不讨论系统 Bug、产品售后甚至是公司经营情况。我们的目光,聚焦在这三类产品形态,谁有可能把 PC 像软盘一样彻底地留在上一代人的记忆中。
TNT :失去软件支持,终究是空谈
这两周的时间,我其实不止体验了 TNT,还包括华为 PC Mode、三星 DeX,甚至 Linux on DeX。在这些之中,TNT 完成度更高,体验也更好,因此以 TNT 举例,来代表这些「单设备完成所有计算任务」的产品形态。
首先 TNT 解决了数据碎片化的痛点,文件可以完全保存在本地,随身携带,完全不依赖云服务。如果你正在写文章,那么就可以做到在手机上列大纲,用完成文章,再用手机修改细节的任务。整个过程,甚至都不需要联网。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华为云电脑」其实不属于这个品类。
其次,TNT 拥有逼近桌面级的浏览器,在线看视频、看文章、刷微博,甚至是写文稿、写微信公众号,都可以完成。同时因为支持传统键鼠,所以打字体验有基本保证。最后,可能有人会担心性能。但我这一段时间用下来,发现除了 Linux on DeX 因为是运行在虚拟机上,所以有明显卡顿以外,无论是 TNT PC Mode 还是三星 dex 都可以保证流畅。
但它也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虽然性能够用了,但产品形态导致使用场景太少。比如我可以在家里和办公桌上各摆一套键鼠,但是要去会议室开会怎么办?要去咖啡厅谈笑风生怎么办?因为它没有段距离的移动性,所以与其称之为「移动办公」,不如叫做「移动定点办公」。
软件的问题更让人头疼。是的,很早前 Android 版的 Office 就已经适配大屏了。但是除此之外的所有软件都会因为针对小屏和触摸设计,导致在大屏和键鼠操作上有各种问题。比如不支持右键菜单、对拖拽操作适配不理想、要么不能拉伸,要么拉伸了还不如不拉伸。
硬件问题只是局限了它的使用场景,而软件问题,才是 TNT 等安卓 PC 模式目前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想解决,那一定需要足够强大的推动力去推动它。谷歌作为安卓的负责人,目前正在努力的去安卓化,它的移动办公指望 chrome os,甚至可能打算用 fuchsia 统一自己的软硬件生态。不能指望谷歌。
所以无论是锤子 tnt,华为 pc mode 还是三星 dex,只能靠它们自己去对开发者做优化,对方案做支持。而当下,它们三者的体验都还称不上完整。如果失去了支持,对它们的一切展望都会是永远无法实现的空谈。
iPad Pro:iPad 行,iOS 不行
在我看来,iPad 相比于传统笔记本有两点突破。
第一是商业模式的突破:iPad 的高配和低配唯一的区别是容量和 LTE,除此之外 SoC、屏幕、扬声器、工业设计、无线网络性能、Apple Pencil 支持、Smart Keyboard 支持,完全一样。这其实就是手机的商业模式,只不过相比于手机,iPad 可以扩展出更多使用场景。
iPad 的逻辑是做一个拥有基本功能的平板,每加一个配件,都可以给它多增加一个场景,这些配件买下来有半个 iPad 贵都正常。所以从这个角度说,你应该买 11 寸版本,使用场景更多。
那么 iPad 的问题在哪?我们总说 iOS 不行,iOS 哪不行?
首先是不支持鼠标。Phil Schiller 曾经说 MacBook 不支持触摸屏的原因是抬手摸屏幕不舒服,你看看现在 iPad 是什么样。对于我们文字工作者来说,经常需要挪动光标改前面的段落。就算是有这个手势,但也还是需要你把手抬起来。Smart Keyboard 要是支持触摸就好了。
第二个问题是单一软件不能开多个窗口。比如我想参考着一个 Word 文档来写另一个 Word 文档,不可以。假如我想对着大纲来写稿,那就只能再找另一个写稿软件,分屏来用。
第三个问题是外接屏幕输出功能比较菜。其实 iOS 早就支持外接屏幕了,我家里有个特别老的 The New iPad,30 针接口都能转 HDMI 输出。但是实在是没几个软件可以充分利用外接屏。
最后一个是不支持 U 盘移动硬盘…… 不用我再多说了吧?
但这些其实都没说到点上。且不说以上所有问题就是一个系统更新的事,最重要的是,iPad 根本就不是为了这些需求设计的。
说到这,容我装个逼。大家还记不记得 2010 年乔布斯介绍 iPad 的时候,它的产品定位是什么?它是在手机和笔记本之间生存的一个设备。所以从最开始,iPad 就没有打算取代谁,而是活在这个夹缝中。
它的使用场景是随用即开,不用就关,适合快速、短时间的迸发式工作流。比如子章把稿子发给我,我拿起笔就要批注;收到一封邮件,点开就要回复;脑子里有个灵感,敲开就要画出来;它也适合作为显示设备,比如拿出去给人看个图表、看个网页。
所以它要降低从想要工作到开始工作的时间,这就意味着简化掉 90% 不常用的功能,将剩下 10% 最常用的功能做到最快速高效。
iPad 上有 Word,有 Affinity Photo,有 Luma Fusion,但这些软件相比于桌面端的全功能版,都是仅保留了基础功能,保证软件的快速加载,使你能快速开始工作。这也是为什么 Smart Keyboard 被设计成了这个样子:轻薄、便携、掀开就能用、敲久了手指头疼。
所以直到今天,iPad 的定位仍然是活在手机和笔记本之间的夹缝中,只不过这个夹缝在逐渐扩大,iPad 在一点点挤占笔记本的空间。就像当年超极本慢慢挤占传统笔记本的空间一样,到现在我们还是能见到那种厚厚的重重的的笔记本,他们在散热、性能、扩展性等等方面是好于超极本的,但是对于更多人来说轻便更有意义,所以超极本成为了主流。
Surface Pro:或许是当下最优,那未来呢?
我先聊聊 Surface pro 再简单对今天的话题做个总结。
我们今天讨论的是「什么才是办公设备的最优形态」,那什么是生产力?我不想做过于复杂严谨的定义,对于多数人来说,在触手可及的范围内,能完成即时通信、浏览器、办公三件套、Adobe 全家桶,就算是有生产力了。考察一个设备,无非是考察它在应对上述四类应用时的输入,处理能力,输出显示这三个维度上的效率。
Surface Pro 的横空出世改变了传统笔记本屏幕在上,主板在下的开合式模式,将所有主要元器件都放了在屏幕背后,开创了软式键盘,甚至 iPad 边框变直以用来吸附笔的做法也是从 Surface 这里借鉴过去的,这件事起码证明了一件事,在跳过一些不思进取的 PC 厂商之后,微软是有能力做好一款硬件的。
输入方面 Surface Pro 是标准全尺寸键盘,架起形态下欧缔兰面料的的键盘通过微微形变,增加了一点键程,无疑是三者中手感最好的。多种快捷键的组合使用肯定比所谓的「直观」式的操作方式更高效。
性能上无论 iPad 如何吹嘘,Kaby lake Refresh 的 i7 和 UHD620 也算是 Intel 挤出的一大管牙膏了,性能都是无可撼动的。软件层面,各个浏览器和通讯 IM 率大同小异,我们也可以姑且认为 office 和 iwork 效率基本一致,决胜的就是 Adobe 几件套了。以 PC 和 MAC 的保有量 Adobe 在 Windows 以及 Mac OS 平台上的软件版本一定是最完整最全的。
这样看来,Surface Pro 在当下作为最佳的办公设备是没有什么悬念的。
但是着眼未来,Surface 能否保持这个优势?
首先在输入效率上,我们已经见识到了语音输入的可怕,这还只是输入文字而已。如果语音助手进一步进化,我们甚至会看到通过一条语音指令来执行复杂操作的可能性。届时鼠标键盘将不再重要。我们看到 Cortana 相比于 Siri 和 Google Assistant,进化速度缓慢。
其次在处理能力上,今年的 A12X 是一个非常危险的信号。我们一直担心电脑用 ARM 处理器,性能会不会太差,我们都担心错了。Intel 已经挤牙膏若干年,然而 ARM 的性能提升速度未见减缓。随着很多软件已 经开始为 RISC 简单指令集做专属优化,未来 ARM 很有可能对 x86 实现超越。
微软当然意识到了这一点,它已经开始 Windows on ARM 的布局,但虽然 Windows 可以为 ARM 重新编译,大量的 Windows 软件想要在 ARM 处理器上执行还需要经过指令集转换,损失一定性能。iOS、Android 等移动平台显然可以在原生执行效率上超过 Windows。更何况,Office 如今已经实现了跨平台,Adobe 也在努力,届时 Windows 的优势是否还存在?
而在输出能力上,巨头们都在投入 AR,微软甚至早就有 Hololens,如今也演化成了 Windows Mixed Reality 平台。如果我们能见到 Hololens 量产面世,说不定这一局可以扳回来。
综上所述,我认为在当下,Surface 仍然是移动办公的标杆存在,但是在可见未来,会被一个 AI 发达、ARM 处理器、重视 AR 交互的平台所击败。
总结
高效率和人性化一直是困扰科技产品矛盾的两个极端,死记硬背的键位和快捷键在应用起来,就是比那些直观的操作方式更高效,乔布斯再怎么吹嘘 iPad 三岁小孩都会用,也掩盖不了 CAD 制图和三维建模人员弃之不用。
但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两者的矛盾并不是不可调和的,这个问题的本质仍是人和机器之间应该谁更多的去理解包容对方的问题。今天我们对比办公效率谁赢谁输都很正常,但我坚信,机器能直接读懂人类想做的事,而不是人类去学习机器才能明白的指令,才是将来最高效的方式,哪怕它现在仍然显得很笨拙。
「求和」两个字不应该在嘴里说,但起码应该被电脑猜到而放在最显眼的位置,而不是让我们千百函数中记住一个。谁能更多多考虑人的因素,谁就是未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xxx(ID:xxx),作者为宇辰、跃琨、彭林,编辑为恺伦,点击此处可前往 B 站观看视频,爱范儿经授权发布,文章为作者观点,不代表爱范儿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