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能给《流浪地球》打一星?
今年春节档最大的赢家非《流浪地球》莫属,不仅刷新了国产电影票房最快突破 20 亿的记录,豆瓣评分也一直保持在 8 分以上,直到近几天才回落到 7.9 分。
▲《流浪地球》票房已经突破 27 亿,位列中国电影票房史第六
如无意外,《流浪地球》会像去年的《红海行动》一样实现口碑票房双丰收,可一大波「一星评论」却将这部电影推向另一个风口浪尖,让网友分裂成了两个站队互怼的阵营。
这些一星评论既是给《流浪地球》的,也是给豆瓣的。你在豆瓣给《流浪地球》打一星,我就到应用商店给豆瓣刷一星。
这场争论的焦点也逐渐远离了电影本身,那些一星评论成为站队的选票,是价值观和立场最直接粗暴的体现。
犯我《流浪地球》者,虽远必诛,这样的情节也曾在《战狼 2》上演,从这个角度看,《流浪地球》确实可以说是「太空版战狼」。
谁在打一星
在《流浪地球》正式上映前,其实已经举办过多场点映。提前看过电影的影评人几乎无一例外的都给出了好评,电影也得到了原著作者刘慈欣的认可,大刘认为「即使以美国科幻电影的标准,在各方面也都达到了一流水准」。
此时在豆瓣上其实已经出现了不少一星评论,比如下面这条被顶得最高的短评,认为这部电影被赋予了太多感情分,但这些一星评论在微博和微信等主流社交媒体上还没什么声浪。
真正让「一星党」和「五星党」揭竿而起的,是大年初一发表在豆瓣上的一篇影评——《流浪地球,不及格》,作者从科学设定、剧本、表演和价值观等点评了《流浪地球》,认为这是一部严重不及格的电影。
这篇影评也引发了巨大争议,从「点赞」和「踩」的数量就可见一斑。3 万多条评论里,有认为《流浪地球》开启了中国科幻电影元年的,有人表示看到吴京就没有看的欲望,还有不少用户要求豆瓣约束这种「无脑黑」……
这些争论很快蔓延到全网,如果说《流浪地球,不及格》还是在讨论电影质量本身,后来更多的一星评论则在表达对爱国情怀和吴京的反感,甚至已经不需要任何原因。
有人盘点了豆瓣上《流浪地球》上的一星评论,画风是这样的:
为了给《流浪地球》打一星,甚至还有豆瓣用户将一开始给电影打五星,在获得高赞后突然改为一星。
▲某位豆瓣用户解释将「四星改一星」的原因」
这抓住了豆瓣评分机制的一个漏洞:当用户修改评分,原来点赞的数量仍会保留。还有网友爆料有人在付费将高赞好评改为一星,价格从 1000 到 10000 不等。
这让很多豆瓣用户感到被「出卖」,因为这些用户给好评点赞是因为认同这一观点,并且希望将评论顶到前排让更多人看到,但现在却为自己不认同的「一星评论」做了嫁衣裳。
很快这些用户开始用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纷纷杀入 App Store 和 Android 各大应用商店给豆瓣打一星,控诉豆瓣纵容水军评分失实。
随着大量差评涌入,豆瓣的在多个应用商店的评分都出现了明显下降。求锤得锤,豆瓣也不得不出面回应。
昨天下午豆瓣电影发表声明称,并不存在「高赞好评被收买改为差评」的情况,据豆瓣电影工程师的统计,实际上仅有 4 位用户有过跨分数 (非相邻分数) 修改评分的行为,其中 2 人由三星修改为一星;1 人由一星修改为三星;1 人由二星修改为五星。
而那个一开始那个将「将四星改为一星」的用户也删除了评论,并作出了澄清,否认了「收钱改分」的传言。
此外豆瓣还对部分「故意骚扰、辱骂或不友善的行为」的用户进行了封禁,以及禁言 30 天的处理。从 2 月 5 号至今共计处理 2440 条违规内容,禁言用户 47 人。
这算是给这场闹剧划上了一个句号,但话说回来,那些给豆瓣打一星的,和给《流浪地球》打一星的网友,又有什么区别呢?
两个「一星党」之间的战争,可以说是中国互联网独有的奇观了。
让电影的归电影,在互联网时代是个奢望
在《流浪地球》中,人工智能 Moss 说过这样一句话:
「让人类保持理智是一种奢求。」
尽管在这场争论中很多人都在呼吁理性讨论,让电影的归电影,实际上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这也是一种奢望。
正如影评人灰狼一篇文章指出的,如今关于《流浪地球》的舆论,已经演化成「政治正确、水军横行、自来水灭差评、道德绑架、战狼精神。」
尽管连《纽约时报》也认为《流浪地球》与两部英雄痛打西方恶棍的兰博式《战狼》不同,并不带有沙文主义色彩,但这不妨碍打一星者被贴上「不爱国」和「慕洋犬」的标签。
在十几年前,很难想象对一部电影的评分会成为检验是否爱国的指标。不过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公开发表观点的门槛被降低,每个人的声音都可能被无限放大,各种角度的观点都可能曝光在众目睽睽之下。
因此观众可以打着爱国主义的旗号力挺《战狼 2》,也因为同样的原因的抵制《敦刻尔克》。甚至《战狼 2》在海外上映时排片量的低迷,也可以被解读为一个国家对另一个国家的打压。
而票房超过 30 亿的《我不是药神》,观众对电影的讨论最终也演变成对中国抗癌药市场的拷问,甚至促进了抗癌药降价保供等相关政策的出台。
虽然这些讨论的焦点都没有回归到电影本身,但我们往往只对前者嗤之以鼻,对后者则喜闻乐见。即便是那些呼吁「让电影的归电影」的观众,也难免陷入这种矛盾中。
就像在对《流浪地球》的讨论中,不少人希望「一星党」将讨论回归到电影上,另一方面又乐于给电影赋予更多意义,比如说它开启了中国的科幻电影元年。
雪上加霜的是,不少媒体也在推波助澜,将对于电影的讨论引导至不同文化的对抗上。比如《人民日报》评论文章《果然,能拯救地球的,只有中国人》,以及观察者网发表的《< 流浪地球> 意外成了中国崛起的试金石》
其实对一部电影的讨论原本就应该是多元的,可尽管互联网为不同观点持有者提供了相互理解的渠道,却也将多元化的讨论变成了非得一争高下的比赛,进一步加深了分歧。
这样的事在互联网上并不鲜见,就像前几年在 BuzzFeed 对于一件礼服颜色的争论,一派认为是蓝色和黑色,另一派看到的是白色和金色。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互联网上对于某个话题的讨论开始简化为站队,就像知名科技自媒体阑夕所总结的:
互联网的规律就是,任何针锋相对的撕裂最后大多都会演变成「为了射箭先树靶子」的技术,箭射得如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靶子上要插满了箭镞。
因此呼吁将电影讨论回归电影终究是徒劳的,一方面在互联网时代中很各种各样的观点都可能出现舆论场,另一方面即便不从电影本身去讨论也是每个用户表达的自由,即便有时候那是不怀好意的。
如果试图去限制,无论出发点是什么,都可能打开一个更可怕的潘多拉魔盒。
比一星更可怕的,是对不同观点的消灭和压制
在《流浪地球》引发的「一星事件」中,出现了不少很多细思极恐的评论,对于电影的一星评论,很多持相反观点的用户已经放弃了讨论,希望通过第三方机构将这些观点彻底消灭。
公众号「枪稿」指出,就在齐声赞美《流浪地球》的同时,网络上出现了大量以检索恶评并加以批斗为职责的红卫兵。在《战狼 2》之后很多人对这样的场景并不陌生。
而在豆瓣上的争论无果后,众多电影粉丝开始拿起举报的武器,希望「有关部门」来查封豆瓣,结果是以豆瓣自查纠错告终。
这也是这几年互联网流行的一种「维权模式」,最近的例子就发生到大 V 咪蒙身上。咪蒙旗下旗下公众号「才华有限青年」因为一篇「非虚构文章」引发争议,很多网友开始扒出咪蒙微博在过去的不当言论,并且向不同机构@一遍进行举报。
虽然最后咪蒙双微停更的结果可以说「大快人心」,但这种指望某种更高权力的第三方来打击自己不喜欢的事物的做法,不仅已经偏离了争论的目的,也是在蚕食互联网中自由讨论的空间。
伤害中国电影的,从来都不是影评网站和网友评分,比一星评论更可怕的,是试图对不同观点进行消灭和压制,就像《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杨时旸所说的:
文明世界不是你死我活,而是不同观点平等地共生共存,公平的争议争论,争论的目的是为了探寻真理,而不是为了铲除异己。更重要的是,我们任何人都不能认为自己就是真理的唯一代言人。这是自由与宽容的本意。而狭隘和仇恨喂养出的野兽,即便当下为你所用,但总有一天会反噬自身。
比起《流浪地球》到底值几颗星,这个问题也许更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