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不支持震动反馈的虚拟键盘,是没有灵魂的

产品

2019-02-16 08:30

用手机打字,必然离不开输入法的选择,这其中也有不少让人在意的细节。

从 iOS 8 开始,苹果正式加入了对第三方输入法的支持,也让这项原本需要靠越狱才能实现的功能变成了系统内置选项,一批对中文语境有着更好支持的本土输入法也迅速成为了广大中国 iPhone 用户们的首选。

当然,iOS 的原生输入法其实也并没有预想中那么难用。以我的个人情况来说,对所谓的字库和云联想需求没有那么高,又对流畅度、稳定性和个人隐私有更多考量,所以一直都对原生输入法的情有独钟,倒也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的不便。

唯独只有一点有些遗憾——打字时没有震动反馈,这也让原本就很「朴实」的原生输入法更加淡而无味。

正因如此,当 Google 的第三方输入法 Gboard 加入了震动反馈后,我也第一时间从 App Store 下载并用了起来,打开设置后它就能调用 Taptic Engine 模块,给予指尖上的震感。

毕竟,iPhone 的震动反馈原本就很细腻很出色,用在输入法上更是有了一种行云流水的爽利,带来暌违已久的畅快。

既然第三方都能调用,意味着苹果也完全可以将其加入到原生输入法中,但苹果为什么不这样做?

这可能和已经被苹果彻底摒弃的拟物化设计有关。此前我们在 Home 键被砍掉的文章里也曾提到,在 iPhone 的早期时代,苹果会尽可能地将各类图标和现实生活中的实物相对应,让用户能够一目了然便于上手即用。

在早期的苹果产品里,各种现实物件的投射屡见不鲜。比如邮件的图标是一个信封,代表拍照的摄像头镜片上闪着反光,备忘录则好像便签纸一样微微泛黄。

但随着时间推移,人们已经培养起对触屏时代的各种应用和交互手势的认知,自然也就不再需要再靠拟真元素来辨识产品功能了。比起界面是否做得和真的一样,大家会更加关心内容本身,或是易用性的问题。

因此,各类应用界面开始抛弃仿真的元素,向简洁平滑的方向靠拢,也就成了我们现在司空见惯了的扁平化。

这一发展进程在虚拟键盘上也一样。最初人们习惯的是使用九宫格或是全键盘手机打字,突然转用全触屏手机后自然感到了不适。

为了做好过渡,很多输入法便加入了震动反馈的机制,每当你按下一个字母时,键盘也会给予你一个反馈,目的就是为了模拟实体键盘的「敲击感」,与此同时如果你开启声音,还会有清脆的敲击声,极大程度向真实的手机键盘或是电脑键盘靠拢。

渐渐的,我们习惯了手指敲击玻璃面板的轻巧灵便,就算虚拟键盘不提供敲击声和反馈机制,也能熟练地在微信上和别人畅聊数个小时。虽然功能机时代的盲打已成奢望,但也并没有什么实质上的不便。

既然如此,对于现在的虚拟键盘来说,震动反馈是否毫无价值了?这倒也未必。

来自马萨诸塞大学的一份研究论文就通过测试得出结论,称如果电子设备能够为虚拟键盘加入震动反馈的话,用户打字时准确性也会进一步提升。毕竟在完全平滑的虚拟键盘上,用户并无法确认自己是否真的「按」下了一个按键。

所以,加入触觉反馈也能有效降低错键、丢键或是其它问题,虽然这并不代表着完全不会出错,但至少可以将错误率控制在更小的范围内。

另一方面,即使是震动反馈对熟练用户的正确率影响甚微,但它能够带来的舒爽和愉悦则依然保留在记忆深处。就好像比起薄膜键盘有些用户更钟情于颇具段落感的机械键盘一样,手感也是输入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高层次需求。

不过对于一部分 Android 手机用户来说,即使原生键盘自带了震动反馈功能,但也会选择关闭这个开关。在他们看来,打开震动后,打字体验不仅没有获得提升,还变得比以前更差。

这可能和输入法本身无关,问题反而出在了手机的震动模块设计上。

现如今,大部分手机厂商都会宣传自己的产品手感有多好、性能有多强、拍照有多美,唯独很少在「震动反馈」这些细节上浪费太多笔墨。

毕竟,这不是一个单纯靠文字或影音媒介就能够传达给消费者的功能,如果不亲自上手尝试,你又怎会知道一款手机的震动好坏?即便有,它会比拍照性能更重要吗?

这也导致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多数产品都不会对手机震动的强度和长度进行考究,不管是来电提醒,还是短信通知,亦或是按压虚拟按键,都是强烈的「嗡!!!」一下,说白了就是敷衍。

所以,很多人不喜欢打开输入法震动反馈的原因,就是因为手机的震感不够「贴心」。试想一下,如果你每按下一个字母,整部手机都会像来电提示那般的整机震动,那样的反馈显然是有些「超标」的。与其说是震动反馈,实际感受起来好像是扬声器都在声嘶力竭地呐喊。

这就好比你只想丢个石子到湖心看看泛起的涟漪,却不曾想惊涛骇浪一下子卷起来三丈高。

▲ Pixel 3 内部的震动马达模块。图片来自:iFixit

但也有少部分意识到震动反馈重要性的厂商,会选择更先进的线性马达(LRA)震动器,比如在 Android 阵营中就有像魅族 15/16 或是 Google Pixel 3 等手机。比起多数机型采用的转子马达(ERM),线性马达在功耗、反馈的细腻层次等方面都有着更大的优势。

只以输入法震动反馈来对比,如果说这些采用了线性马达的手机就像是一个窈窕少女在聚光灯下,踮起脚尖跳着天鹅湖的话;那其他手机震起来,大概就是一个二百斤重的胖子,在竭尽全力跳着大河之舞。

▲ iPhone 的 Taptic Engine 模块

当然,线性马达最经典的例子无疑是苹果从 iPhone 6s 就开始启用的 Taptic Engine 模块。对于这点,相信大部分 iPhone 和 Apple Watch 用户都深有感触。可 Taptic Engine 在 3D touch、通知等方面被用得淋漓尽致,却唯独没有给输入法锦上添花,实在是有点可惜。

哪怕是震动马达并不只是为了输入法而存在,但 Gboard 这样的第三方输入法已经证明,震动反馈确实可以给用户提供多一种更有趣的选择。所以,我也期待苹果能在以后的 iOS 系统更新中,为原生输入法加入「震动反馈」的选项。

题图来源:Joanna Malinowska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