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还是笔记本?八年前摩托罗拉的想法比 TNT 还要大胆
诺基亚和 MOTO 都是手机圈中的老前辈,现如今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但回看那些经典产品,你会明白当时的它们是如此的强大。
有那么一些已经老去的产品,它们也许早已淡出人们的视线,但每每想到却令我们充满回忆。作为极客之选(微信号 GeekChoice)怀旧栏目,《极客博物馆》希望找到这些曾经带给我们惊喜和感动的产品,带你重拾它们迷人的特质。
三星的 DeX、华为的 PC 模式以及锤子科技的 TNT 都为移动智能设备增加了更具生产力的使用方式,但如果我说 8 年前早早就有厂商推出过类似的模式你会相信吗?答案显然是肯定的,众多光环环绕的 MOTO Atrix 4G 绝对称得上是手机行业中的先驱者。本期极客博物馆,极客之选将会把目光聚焦在这款颇具前瞻性的智能手机上。
MOTO Atrix 4G 正式发布于 2011 年 1 月,这是一款 MOTO 与美国运营商 AT&T 合作推出的定制机型,从名称上就能看出它的一些特性,但这个「4G」严格来说算虚假宣传,MOTO Atrix 4G 支持 HSPA+网络,也就是 3G 网络的增强版,「规矩」点的运营商都会称之为「3.5G」,但 AT&T 直接就把他叫做了「4G」。
AT&T 在文字游戏方面已经是个「惯犯」了,就在前几天同为美国运营商的 Sprint 就向法院提起了诉讼,因为 AT&T 为支持 4G LTE-Advanced 网络的手机提供了一个新的通知栏标识「5GE」,其全称为 5G Evolution。图标中的字母「E」比其他字符都小,乍一看很像是 5G 的标识,这一举动也招致了很多运营商的不满。
视线再度回归到手机本身,MOTO Atrix 4G 因为是 AT&T 的定制机所以只针对美国市场发售,它的国际版型号为 MB860,国行型号为 ME860。这次极客之选淘到的就是型号为 ME860 的联通定制机,外观以及系统能看出很多联通定制的元素。
因为是国行版本的缘故,所以文章后续将会称其为 MOTO ME860。2009 年开始,MOTO 迎来了自己的「第二春」,及时搭上了 Android 这趟快速列车,Defy、Milestone 等当时炙手可热的机型都表明了 MOTO 的成功。极客博物馆第 19 期就曾经写过 MOTO ACTV 这款 Android 智能手表的鼻祖,也足以见得 MOTO 作为老牌厂商非常具有前瞻性。
MOTO ME860 不仅仅拥有当时的旗舰硬件配置,在它身上我们还能看到 MOTO 对于产品创新的不断探索,这些理念放到如今依旧没有过时,甚至是不少厂商的卖点之一。
MOTO ME860 在整体 ID 设计上并不算出彩,延续了 MOTO 大部分机型的硬朗风格,不过机身后盖上的碳纤维纹路表达了 MOTO 对于它的热爱。不过这只是印上去的花纹,和 RAZR 系列上常用的凯夫拉纤维相比,在手感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MOTO ME860 拥有一块 4 英寸的 TFT 屏幕,分辨率达到了当时最高的 540*960 像素,这块 TFT 材质的屏幕匪夷所思的使用了饱受争议的 Pentile 排列,通俗的说这块屏幕的细腻程度在实际观感上会弱于采用标准 RGB 排列的同分辨率屏幕,另外 Pentile 对于屏幕色彩表现上也有一定的影响。不过对于现在的用户来说,qHD 级别的 TFT 屏幕的确实看起来很复古。
作为当时的旗舰,MOTO ME860 采用了来自于英伟达的 Tegra 2 处理器,主频为 1GHz,并且配备了 1GB RAM,这在当时绝对可以用豪华来形容。除此之外,MOTO ME860 搭载了 800 万像素的摄像头,不过 MOTO 彼时在拍照优化上的表现并不是特别理想,实际成像表现很一般,这也算是当时 MOTO 比较明显的弱项。
以上这些配置尽管都是旗舰级的,但这样的 MOTO ME860 并不能说是具有「前瞻性」,事实上该机是历史上首款搭载指纹识别模块的手机。但与现在的屏幕指纹和电容式指纹按键相比,MOTO ME860 采用了滑动式的指纹识别方式,与现如今的技术相比无论是识别速度还是精度都有明显的差别。
在使用时,用户还需要注意手指的滑动速度,不然识别率可能会低上不少。而且因为当时指纹还没有普及的缘故,指纹并没有 Android 系统的原生支持,用户也只是能够使用指纹解锁屏幕,目前广泛应用的指纹支付或者指纹验证等功能还没有出现。
不过这些缺点或者说遗憾都是以现在的眼光来审视得出的结论,在当时拥有指纹识别功能的 MOTO ME860 无疑了手机行业的最前端,也正是它开启了指纹识别在手机上应用。
作为一款 MOTO 机型,MOTO BLUR 也算是 MOTO ME860 的灵魂所在。尽管在当时一种定制 UI 都没有 HTC Sense 那么大刀阔斧的改动,但 MOTO BLUR 还是具有相当的辨识度,并且 MOTO BLUR 的风格和 MOTO 机型一贯的外观 ID 设计风格很搭,都是走的硬朗路线,这也就给人非常和谐的感觉。
从成色上来看,极客之选这次淘来的 MOTO ME860 可以算得上是「战损版」了,后盖磨损严重,联通的「沃」logo 已经难以看清,底部的扬声器防尘网也已经破损,就连电池也不是原装的。相比之下,在二手平台上比这台成色更好的机器有很多,之所以选择它还是因为原主人还有配套的 PC 坞站,这也是 MOTO ME860 另一个具有超前思维的关键因素。
从背后的标签来看,这台 PC 坞站是同样是国行版本,应该是原主人随着手机一起购买。当时刚收到快递时,坐在我对面的 @ 王训魁 表示自己大学时对这款手机相当的喜欢,自己就入手了一台,不过扩展坞的配件价格较高没能下决心购买,当年 MOTO 在市场的表现由此也可见一二。
这个 PC 坞站的配件的英文名称是 LapDock,也就是 Laptop Dock,相比中文的官方翻译似乎更容易理解。通过名字大家肯定也知道它是用来做什么的,其实 MOTO ME860 还有一个款配件叫高清扩展坞,它与 PC 坞站的理念是相同的,只不过高清扩展坞需要额外的显示器进行画面输入,但相对的体积小了不少。
PC 坞站本身看起来像是一个完整的笔记本电脑,而且体积控制的很出色,类似于超极本的身材,当然这也是因为 PC 坞站本身没有处理器,无法独立使用。
PC 坞站并没有电源键,只需要把 MOTO ME860 放在底座上,PC 坞站便会自动开机,手机与坞站之间通过 Micro USB 和 Mircro HDMI 相连接,所以这款 PC 坞站其实还能够当做一个移动显示器来使用,只不过用户需要多购买一个 Micro HDMI 母口转标准 HDMI 母口的转接器。
这个坞站拥有一块 11.6 英寸的 LED 显示屏,分辨率为 1366*768 像素,是当时笔记本产品的主流参数。尽管 11.6 英寸比主流的 13.3 英寸和 14 英寸屏幕尺寸小一些,但考虑到整体的便携性还是可以接受的,更何况这块屏幕相比 MOTO ME860 的屏幕显示效果好上不少。
PC 坞站的界面很简洁,除了默认显示的「移动视窗」以外,还有顶部的菜单栏和底部的 dock 栏,在布局上与 mac OS 非常相似。而「移动视窗」其实就是实时显示手机端的界面,不过这个窗口支持隐藏,窗口内顶部还可以显示多任务的页签,这对于当时处在 Android 2.2 时期的智能手机来说有着相当不错的实用性。
坞站底部的 dock 栏中间有个分割线,左边的拨号、通讯录以及消息都是在移动视窗中显示的,娱乐中心则是会进入一个全屏影音娱乐界面,会读取手机内存中的音乐、图片和视频,用来看电影是个很不错的选择。
dock 栏右侧的文件管理器、Webtop Zone、火狐浏览器以及 Web QQ 都相当于是 PC 坞站「内部」的应用,因为这些应用都是可以和移动视窗同时在前台显示并操作的。文件管理器相当于「我的电脑」可以查看管理手机内部的文件,Webtop Zone 则是 MOTO 为当时 PC 坞站提供的云端服务,和 WebQQ 一样因为官方已经放弃支持了。PC 坞站内置的火狐浏览器和 PC 端真正的浏览器规格几乎相同,体验上也远超移动端的浏览器 app。
配合本身的全尺寸键盘和触摸板,PC 坞站在文字输入效率以及操作效率上要远超智能手机。尤其是在简单处理一些文档、网页浏览或者是使用 QQ 聊天时,PC 坞站的全尺寸键盘确实用起来更顺手。
PC 坞站除了与 MOTO ME860 连接需要使用的两个接口以外,还拥有两个标准 USB 接口,可以接驳外设和以移动存储设备。另外,触摸板还支持独立关闭,触摸板的下方还能够通过 5 个 LED 灯来查看坞站本身的电量,扩展性还是值得肯定的。
从功能和体验方面来说,MOTO ME860+PC 坞站的组合远不及如今各大手机厂商所推出的 PC 模式,但理念无疑是超前的,并且以当时的硬件性能和 Android 系统完成度来说,PC 坞站能够达到如此水准也已经相当不容易。看到如今再次没落的 MOTO,再看看手中这台领先时代的手机+坞站,唏嘘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