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 8 年,依然缺货
2 月 26 日,小米 9 第一次开售,小米官网 53 秒售罄。
「假如小米 9 首月供货不足百万台,大家不用催了,我就去工厂拧螺丝!」
3 月 3 日,雷军在微博上立下了「军令状」。很快,这句半开玩笑的话成了一个梗,之后他的每一条微博下,都会有买不到小米 9 的米粉的调侃,「雷总,还有时间发微博,快去工厂拧螺丝吧。」
▲ 雷军组装小米路由器的视频被重新翻了出来. 图片来自:优酷
直到今天,小米 9 依然难以买到。过去小米旗舰机已经采用的全款预订,一到两周后发货的模式,这次也只能在线下的小米之家进行。如果你想在网上用 2999 元起的价格买到小米 9 ,只能等待下一次发售,早早守在电脑前抢购。
而且,缺货的不只是最新的旗舰手机,在小米官网上,如果你想买去年发布的小米 8 或今年初的红米 Note 7,会发现只有一部分机型可以直接购买。
今年是小米正式推出手机产品的第 8 个年头,小米手机依然缺货。
不过,和过去不同的一点是,雷军和小米手机的官方微博已经不再津津乐道于新手机在短时间内销售一空,他们更多的是焦虑和歉意,至少表现出来的是这样。
雷军的这种焦虑和歉意伴随着小米的始终。
中国手机市场排名前 5 的厂商中,小米最年轻。小米 1 刚推出时,大家相信一个新入局者面临的困难:相比其他旗舰机仅一半的价格、惊艳的 MIUI 系统,加上资金相对短缺、供应链经验不足,让小米手机需求旺盛的同时,产能难以跟上,抢购就就成了常态。
今天,小米已经是全世界最大的手机厂商之一,这样的情况依然没有改变,但过去的理由已经很难再令人信服。
▲ IDC 公布的 2018 年中国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其中「华为」包含华为和荣耀两个品牌
一定程度上来说,缺货是小米的主动选择。雷军在接受印度媒体采访时很坦诚地算过一笔账,小米的营销模式是把手机的利润控制在 1% 到 2%,所以小米无法承担货物积压导致的风险。
他一再提到这不是赌博,一旦小米数据预估有误将导致公司陷入困境,一旦资金周转不开而小米又不愿意出让股票,那么小米将面临破产的损失,而小米目前所能承受的缓冲最多在 10% 至 12%。
相比「耍猴」的骂名和破产的危机,一个成熟的企业家自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所以,小米手机是「看需求定生产量」的后置模式,它自然会导致新产品发布初期的缺货。
小米在供应链的深度不够加剧了这种情况。和华为、OPPO、vivo 不同,小米没有自己的生产工厂,处理短期内大量的订单,小米并没有优势。
▲ Vivo 手机工厂内德生产线. 图片来自:极客公园
所以,整个小米的模式就是和高通、三星等顶级供应商紧密合作,以首发的高配低价手机吸引大量用户,准确获知市场需求后再全力生产。但芯片、屏幕等核心元器件初期同样产能不足,加上小米的生产能力没有绝对优势,几个因素交织在一起,共同造就了小米 8 年如一日的缺货状态。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芯片行业的「摩尔定律」,一段很短的时间内,芯片性能会大幅提升,同时价格会大幅下降。这或许不是小米的主观选择,但摩尔定律在客观上助长了小米模式,在一款新机的生命周期内,越往后,它的成本越低。
这种商业模式对消费者意味着什么?
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教授丹·艾瑞里(Dan Ariely)写过一本叫《怪诞行为学》的畅销书,研究了人在消费中的种种非理性行为。
「锚定价格」是他的一个重要发现,即我们第一次接触某件商品的价格,会对此后购买同类产品的出价产生长期的影响,即使一开始的「锚」是各种偶然因素引起的。
▲艾瑞里认为人的消费行为就像刚孵化出的鸭子,将第一个活动的物体认做母亲. 图片来自:Wikipedia
小米的诞生有雷军在科技行业的深厚积累,也占尽天时地利。一方面,移动互联网和 Android 操作系统在快速崛起,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国用户只能选择「中华酷联」的廉价手机,或者花费巨资购买苹果、三星、HTC 的智能手机。在那个时期,用户换智能手机的意愿并不强。
小米就成很多人第一次真正考虑换智能手机的「锚」,即使不买,也会对小米手机的单一机型,超高的配置和相对来说非常低的价格,以及最接近 iOS 体验的 MIUI 系统产生极其深刻的印象。
从这个角度来说,小米定义了中国移动互联网从 3G 转 4G 的这段时期智能手机应该有的样子。小米的方法论甚至成了一种现象,老道消息概括这段时期,「马佳佳、大象避孕套,黄太吉煎饼,在资本市场最热的时候,说要从某一个品类切入,像小米那样打造一个爆款先实现『单点突破』,再用雷军的『三驾马车』互联网思维拿下一个细分市场,最后实现了雷军说的『台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这是一种开创性的模式,甚至是一个消费类公司走向伟大的必要途径。苹果正是通过革命性的体验在用户内心种下了一个新的「锚」,从此以后,「果粉」愿意以更高的价格购买苹果手机,并持续这种行为。
▲「苹果重新发明了手机」. 图片来自:arnoldkim
但小米的持续缺货意味着,它先描绘了一款配置最强、价格最低的旗舰手机,占领用户心智,同时在后置风险和降低成本的考虑下,分批出售手机。对很多用户来说,那款唾手可得的完美手机其实是海市蜃楼。
这种模式很难在道德上做评价,但它已经在商业显示出了缺乏持久性的风险。
理论上,小米产品的配置和价格间的反差越大,越能加固用户内心的「锚」。但决定手机配置的权力,更多在第三方的核心供应商上。小米和高通、三星关系的波动,都曾严重影响其当季旗舰手机的发布,让高速路上狂奔的小米生生踩了刹车。2016 年,雷军重掌供应链,修复和供应商的关系,才有了 2017 年的触底反弹。
小米的对手们也在觉醒。和小米 9 几乎同时发布的 iQOO 有着几乎相同的配置,同时把价格压到了 2998 起。
短期内,虽然还看不到 iQOO 对小米的实质威胁,但这已经说明了小米的模式不再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号」。
2018 年 2 月,雷军为重回市场前列的小米定下了一个新的目标————未来 10 个季度内,重回国内市场第一。现在,留给小米的时间还很多,但它能不能再次定义手机行业,成为用户购买手机时的「锚」还很难说,仅靠性价比,可能是行不通的。
题图来自: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