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冥想其实在科技圈流行了 50 年

文娱

2019-04-03 19:33

在被窝里刷朋友圈聊天到深夜,想放下手机睡觉时却失眠了。于是继续拿起手机,打开冥想应用,点击一个会员订阅制的课程,开始播放一段舒缓轻松的背景音乐。

这是都市空巢青年、冥想应用年度会员小然每晚的日常。

随着失眠焦虑逐渐成为现代人日常生活甩不掉的包袱,为解决这些需求而产生的产品、服务源源不断。

冥想应用 Calm 在今年 2 月宣布完成 B 轮 8800 万美元融资,这家创立于 2012 年在美国旧金山创立的公司,通过 app 向用户提供冥想课程,年费为 59.99 美元,终身订阅则需要 299.99 美元。

Calm 还与美国航空公司合作,通过飞机上的娱乐系统,向乘客提供冥想课程服务。从去年开始,Calm 投资了机场水疗连锁店,开始向线下扩张。目前已拥有超过 100 万付费用户,下载量已超 4000 万。

Google、Facebook、高盛、麦肯锡、埃森哲、苹果……这些主流大公司都设有冥想相关的课程或者培训。冥想在美国已经是一个价值 12 亿美元的产业。

近些年,冥想在中国也开始流行起来。起初多是存在于小群体的冥想,随着一些智能硬件、app、小程序开始提供冥想课程,这种训练开始在国内慢慢流行起来。其中冥想应用「潮汐」在最近也完成了融资。

看似冥想是从硅谷到国内,若要从它流行的起源说起,则是六十年代美国反文化潮流时,嬉皮士对东方哲学的学习和借鉴。

硅谷对东方神秘力量崇拜,源自反文化潮流

源自宗教的冥想,已经出圈到世俗世界,被人们进行科学实证的改造,风靡硅谷并在美国盛行。

美剧《生活大爆炸》里 Sheldon 用冥想缓解了焦虑,《硅谷》里的科技大佬 Gavin 也经常向他的印度精神导师请教。

在现实中,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云计算公司 Salesforce 创始人贝尼奥夫都曾前往印度拜访禅师。在这些名人的带动下,冥想被越来越多的人模仿。

事实上,冥想是美国加州科技圈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这种活动在硅谷的流行,与 1960 年代美国的反文化运动密切相关,而硅谷正是当年反文化运动与计算机热潮共同影响下的一个产物。

美国学者 Theodore Roszak 在《从禅悟到硅谷》(From Satori to Silicon Valley)一书中,曾讲述从佛教衍生而来的嬉皮精神。

▲《从禅悟到硅谷》

在反文化潮流席卷全球时,美国西海岸一股奇特的禅宗自然神秘主义阅读潮流一直贯穿其中,一种意欲与自然及其规律归一的思想,以旧金山湾区为中心席卷反文化的追随者们。冥想、禅修也随之成为他们生活中的一种解决方案。

反文化潮流的追随者们,关注主流工业经济模式所漠视的价值,比如他们会去相信自然中自发的秩序、信赖有机生态,去感知自然生命力。

那个年代最具有标志性的一个出版物就是 1968 年出版的《全球目录》(The Whole Earth Catalog),这本书细致地教读者如何自给自足、制作工具等等,堪称 Google 诞生之前的 Google。

▲ 六十年代的嬉皮士

有学者认为,六十年代反文化运动的其中一个正面意义是,让青年发现了后工业时代的财富和幸福新标准,这些理念很大程度上借鉴自东方哲学。因为这些禅-道的价值观与他们当时所需要的价值观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而佛教徒乔布斯在年轻时也曾是一个嬉皮士。旧金山湾区已成为美国禅-道研修水平最高的地方, 冥想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至今,已经流行了 50 年。

反文化潮流的产物在流行

与「冥想」一次共同出现的还有「正念」,两者有所区别并且相互重叠。

一般来说,两者一开始的基本训练都是放松身体,去察觉自身的呼吸、感觉等细微的感受,都是一种大脑训练。

冥想的英文为「Mediation」,主要指不同形式的心性训练,其中包括佛教的打坐、禅修,瑜伽中的呼吸冥想放松等,概念相对广泛。

正念的英文则为「Mindfulness」,源自印度佛教巴利语「Sati」。正念在 1970 年代前后被美国分子生物学家卡巴金(Jon Kabat Zinn)提出,他同时也是一名长期禅修者。

▲ 卡巴金,图片来自:《天下》杂志

卡巴金通过弱化「冥想」中的宗教神秘色彩,将佛学哲理应用在心理学领域中,并新提出一个理念——「正念」。

他作为正念减压疗法的创始人,后续在马萨诸塞州大学医学院创建医学正念中心,接受治疗的人群包括工业生产受害者、癌症病人、慢性疼痛病人等。

而中文词语「正念」,出自佛教经典《四念住经》。从严格意义上来说,佛教的「正念」,与卡巴金所推广的 「正念」(Mindfulness)并不一样。

我们常说的「正念」,多是指卡巴金所推广的这个。此时的正念,已然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案。卡巴金对它的定义是:

不带批判、有意识地去觉察当下(身体和内心)。

苹果在 iOS 10 的「健康」功能中加入了「正念训练」(Mindfulness),Apple Watch 也加入了深呼吸的功能。苹果设备所记录的个人健康数据主要有四类别,分别是:健康记录、健康训练、营养摄入和睡眠状况。

你也可以理解为,苹果这家站在消费科技山顶的公司,认为正念训练是让人们获得健康生活的关键点之一。

此外,围绕冥想、正念等心理活动的研究也相当多。心理学上针对冥想、正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这些心理训练的脑机制,以及所能达到的心理恢复、心理发展功能等。

冥想是一个关于面对压力的命题

纵使冥想是心理学领域的一个研究方向,甚至数得上名字的冥想测量量表都有十多种,但这些来自科学界的研究成果也没法从很深层、根本的层次来解释这种心理训练行为。

脑电波扫描的结果显示,「冥想时段里的伽马波的振幅超高,并且会出现长程伽马波的同步现象」。

也就是说,在冥想时,大脑中是一种「宁静又紧张的专注」,神经组是和谐、协调的,与进入睡眠时大脑精神放松的脑电波并不一样。

另外有研究表明,长时间冥想的人,大脑前额叶皮层和脑岛体积都会更大一些。然而这会对人体和思维造成什么确切的影响,科学家还没能说清。

毕竟我们对人类大脑的理解,实在是少得可怜。人脑约有 50-100 亿个神经元,每个神经元通过神经突触与其他细胞连接,人类至今弄懂的部分如沙漠中的一捧沙子。

尽管脑科学还比较初级,但现代科学研究依然对冥想的方式、效果,总结出了完整的操作规范。可惜的是,这些操作规范依然没法让这套本就源自古印度,跟随佛教经典而传世的理论摆脱神秘主义。

那些打着洗涤心灵、包治百病等等旗号的禅修、灵修班骗局,在人群之间流行开来。

▲ 卡巴金在达沃斯论坛教参会者冥想

归根到底,这些活动的流行,源自人们需要面对和释放压力的需求。按摩、瑜伽、冥想在美国卫生部的眼里,属于「补充医疗方法」。

最初提出「正念减压疗法」的卡巴金,在去年接受国内媒体采访的时候,解释了如何用正念解决焦虑。他认为:

在思考(Thinking)之前,先要觉知(Awareness)。比起行动(Doing),我们更要关注存在(Being)……在面对压力时,如果你能聚焦于当下,察觉情景的压力和自身反应的冲动,你就引入了一个新的维度。

冥想、正念依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事物。

有人用现代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去证明它有效,也同样有人通过统计冥想的治疗效果,证明其无效。

爱范儿询问了身边几个有个冥想、正念经历的朋友,有人表示冥想让自己更清醒、专注,想要去清静的地方尝试下禅修,也有人表示跟着应用上练习没有什么效果。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