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玩了 3 天 Switch VR 纸盒后,又刷新了我对任天堂的认知

游戏

2019-04-16 12:38

当我听闻任天堂要给 Switch 做一个主打 VR 的 Labo 套装时,最开始是有些信心不足的。

我从不曾怀疑任天堂脑暴创意的能力,在它那庞大的游戏库中,也从不缺乏各种新点子的尝试。

尤其在去年,我真正上手体验了第一版 Labo 套件后,更进一步加深了我对它「仅靠瓦楞纸就能提供拟真体验」能力的理解和认知。

但 VR 是个特殊领域,不管是「身临其境的体验」,还是「极具沉浸感的画面」,背后都需要相应的硬件和性能作为支撑,可这些恰好都不是 Switch 游戏机的强项。

毕竟,你显然不会对那块四年前的 Tegra X1 老芯片,以及 720p 屏幕抱多大期待,和现下正火的 PS VR 或是 HTC Vive 这种动辄几千块的主流设备相比,瓦楞纸实在显得太过儿戏。

至于最终的呈现效果,我的心理预期基本就和那些将智能手机当屏幕的简易 VR 头盔差不多,可能 Switch 的 VR 效果上还得更差一点。

▲ Labo VR 眼镜盒的正确游玩姿势。

但悬念在于,那几个可动模型是一直是 Labo 的精髓,它们能否为原本不出彩的 VR 体验加分?具体玩起来,又会不会扭转我们对传统 VR 体验的认知?大部分疑问,都在这几天的体验中得到了解答。

每一个 Labo 模型,都离不开最开始的拼装

这次的任天堂 Labo VR 套装包装里包含了几个套件的纸板,两袋配件,一张配套软件的卡带,还多了一副 VR 眼镜镜组。

和前几版 Labo 一样,Labo VR 也分成了「制作、游玩和探索」三个部分,对应的就是从零开始的模型组装过程,每一个成品模型的互动游戏过程,以及对模型内部工作原理的解说和科普过程。

在任天堂的幕后开发人员看来,这三部分既是 Labo 的设计核心,也是玩家的乐趣来源。

比如说前期的组装过程中,你并不会看到市面上大部分拼装模型所采用的纸质说明书,取而代之的一套集成在 Switch 卡带中的动画教程。

▲ 每个组件都做了字母和颜色标记,便于按图索骥,还会根据工作量和部件位置切割成若干步骤。

在教程中,任天堂不仅将每一个零件都做了 3D 化处理,而且从头到尾每一步的拼装都有详细的动态演示和文字说明,包括且不限于镂空、压痕、翻转和插接等操作。

你还可以像使用智能手机一样,用手指滑动 Switch 显示屏,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零部件的组装过程,就算是错过了某一步骤,也可以倒退回去重新看演示。

由于 Labo 使用的是双面瓦楞纸板,为了强化硬度,只能用加厚和插接的方式实现,所以在拼装过程中经常会有多个角度的折叠,以及不同零部件组成的互锁结构。

如果只是单纯用箭头、图片和文字来解释,恐怕只有具备模型拼装经验的人才能搞清楚。

这也是为什么,任天堂有信心让 8-9 岁的小孩也能独立制作 Labo ,毕竟就算看不懂文字,靠 3D 教程也可以让它们理解每一个拼装细节,并感知到零件与整体、物体与空间之间的关系。

当然,哪怕是有电子教程的辅助,难免还是会碰上一些考验。比如贴贴纸的环节,虽然对精度要求不高,但我总要小心翼翼找准位置才能避免贴歪。

▲ 大部分环扣都充当固定和转轴的功能。

▲ 重新掰开一个已经扣好的环扣挺累人的。

还有一些需要用到环扣的结构,万一想当然地提前扣上了,而遗漏了部分组件,就只能找个硬币,将已经扣好的环扣用力掰下来,相当趁手。

另外,从第一版 Labo 我就觉得不太人性化的一点是,它的动画教程并不支持自动播放,只有当你的手指一直按着屏幕上的「前进」按钮(或是按着手柄按键),演示才会继续进行下去,如果手放开演示就会停止。

如果你是独自一人拼装,就只能先腾出一只手按按钮看演示,再放下 Joy-Con 埋头组装,然后再伸手点击继续看,重复几次后难免会觉得有些繁琐。

理想状态下,我们显然是希望两只手都拿着零件,一边看演示一边制作,所以之前网上就有人想出了用脚去按手柄的做法来解决(小孩能找大人帮忙按着自然最好),虽说姿势比较鬼畜,但确实能显著提升拼装速度。

用简单原材料,就能实现复杂结构

除了耗时 1-3 小时不等的拼装时间来获得对完成品的成就感外,Labo 还希望玩家能进一步理解这套模型是如何靠几张硬纸板就能和游戏、你的肢体动作产生联动效应。

这背后,也是任天堂对 Switch 机身内各种传感器的加以运用。

▲ 光是那对 Joy-Con 手柄,就集成了陀螺仪、HD 振动、加速感应器、IR 红外摄像头等。

比如我最开始上手试玩的 VR 眼镜盒,游戏就提示让我「轻敲两次」纸盒的右上角,来实现「确认」的功能。

但让我好奇的是,那个区域并没有任何实体按键,那么游戏又是如何在「没有按键」的情况下,识别出玩家的「敲击」动作?

再比如耗时最长的火箭筒模型,当你拼装完后就会发现,它不仅仅只是一个单纯的纸盒模型而已,而是真的可以用手拉动炮筒底部的「枪栓」来「上弹」,如果你再用手指按压前方的「扳机」,炮筒内的「炮弹」也会弹射出去。

一旦真正体验过后,几乎无法遏制对每一个 Labo 内部结构实现原理的强烈好奇。

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可以在 Labo 配备软件中的「探索」部分中找到,只要你愿意花点时间阅读其中的说明,就可以搞清楚每一个 Labo 的结构原理和实现机制。

▲ 传感器可以识别机身垂直方向的震动,然后做出响应。

比如前文所说的敲击动作,实际上就是依靠 Switch 主机内部的震动传感器来实现的。

有趣的是,传感器可以精确到只识别「轻敲右上角造成垂直方向的两次抖动」这个动作,所以就算你敲击机身的其它区域,或是大幅度的摇晃,都不会造成误判。

▲ 插在火箭筒顶端的右侧 Joy-Con 配备了 IR 红外摄像头。

至于火箭筒模型,不管是「炮弹上膛」时拉动枪栓动作的阻力,还是「按下发射按钮」后炮弹弹射出去的助推力,都是因为橡皮筋的弹性作用。

▲ 看到炮筒内部拉扯的皮筋了吗?

而游戏中对「上膛」和「发射」动作的识别,则是靠顶部 Joy-Con 的 IR 红外摄像头,来检测内部反光贴纸远近的变化。

仔细观察下你会发现,Labo 的原材料种类相当朴素,基本就是几张瓦楞纸,几个环扣,一些反光贴纸、滑滑贴纸和皮筋,几乎都是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件。

▲ 另一个风车组件,也是靠反光贴纸来实现对转速快慢的判定。

但偏偏只靠这些材料,Labo 就能模拟出「子弹上膛」、「相机对焦」、「拍动鸟儿翅膀」等交互动作,有的甚至还靠拨动纸片来模拟声音。

▲ 用橡皮筋实现各种弹性结构,是 Labo 套件经常使用的手法。

只有当你理解了这背后的原理,才会更为感叹 Labo 设计的巧思之处。

靠瓦楞纸做成了 VR 眼镜盒,到底能不能用?

Labo VR 眼镜盒的原理并不复杂,和包括 Google Cardboard 在内的大部分简易 VR 眼镜一样,它们都是用两个透镜组,给左右眼呈现不同的图像来形成「双目视差」。

▲ Labo 中的教程也详细解释了「双目视差」的原理。

也因如此,每当你将 Switch 切换至 VR 模式后,它其实是将原本一个画面分割成两个,清晰度也会进一步下降——如果按照 Switch 搭载的 720P 屏幕计算,我们单眼看到的 VR 场景,大概不会高于 360P 分辨率。

对于被动辄 4K 养刁了胃口的用户来说,这个几乎可以说是一朝回到解放前。

至于 PS VR、HTC Vive 等专业级 VR 设备,则可以依靠连接高性能主机或 PC 来实现对性能的弥补,提供单眼 1080P 甚至是更高的清晰度。

▲ PS VR 的各种转接线真的很麻烦

但这类专业 VR 设备也有烦人的地方。以我家那台 PS VR 来说,每次一想到得先花上十几分钟转接串流盒并调试,才能真正进入到游戏状态,我就会泛起一股懒得折腾的情绪。

而脑后拖着粗长的线缆、容易闷汗、摘取不便和镜片易沾上污渍,都让畏难情绪进一步发酵。

相比之下,Switch VR 纸盒就真的方便不少,只要把主机塞进纸盒里就完事了,还可以快速套上其它组件,也不用纠结那些繁杂的转接线材,玩累了还能随时放下来休息。

不过由于是用瓦楞纸做的,各种细节体验自然无法强求太多。你戴上后还是能看到边缘缝隙处透进来的光,鼻托和额头部分也都只有简易的塑料保护层,更不用指望有调节焦距的旋钮。

▲因为「双目视差」的缘故,外部看到的左右两个画面还挺清晰,戴上 VR 后就会变成一个了,分辨率直接减半。

同时,在机能限制下,Labo VR 的游戏画面基本都是肉眼可见的像素点,大概和你近距离观看 Switch 屏幕差不多,你也不用对游戏内容的深度抱有太高的期待。

但任天堂的游戏创意依然保持得很好,加上游戏建模都比较简单,不存在需要近距离细看的细节,所以观感倒也没有特别差。

我来简单说几个已经拼装好的套件游戏。

游戏本身很普通,但配合 Labo 模型就完全不一样了

先是最基础的 Labo VR 眼镜盒,它配套有 64 个小游戏(其中 16 个只用眼镜盒就能玩,其余 48 个则需要配合其他套件使用)。

▲ 这个 VR 厨房就是给你任意糟蹋的。

看似数量很多,但大部分都只是提供了一个 360 度的互动场景,然后再设立一些简单的游戏目标,如打砖块、UFO 射击、投篮、飞镖等。

还有一个类似于《工作模拟器 VR》这样的厨房场景,可以让你自由拿取各种物品。

当然,从我个人角度来看,这些游戏基本就是给一位完全没有体验过 VR 的玩家亲身感受虚拟现实的场所,它们确实能带来一定的新鲜感,但并没有多少重复游玩的价值。

之后是小鸟。它应该算是这一套里面可以做最多个性化 DIY 的套件。无论是鸟身、翅膀和羽毛的颜色都可以自行上色,头顶也可以做一些装饰,而放置的 Joy-Con 颜色不同,鸟喙的颜色也会随之改变,也可以联动风车和踏板之类的其他套件。

但游戏本身则非常佛系。

你可以将它视为是一个小型的开放世界地图,玩家代入「我是一只小小小小鸟」,然后拉动 Labo 的侧杆挥舞翅膀,在天上飞翔。

翱翔期间附带一些收集任务,鸟头上 Joy-Con 的震动则会带来一些拟真的反馈,比如在水面的颠簸、在风中的滑行和撞到障碍物的撞击等。

▲ 小鸟游戏的场景是全开放的,就是地图面积小了点。

几局玩下来,只能说闲暇时间在碧海蓝天之间逛一逛相当的陶冶性情,随着收集的小鸟数目增多,还可以看到鸟群一会儿排成人字一会儿排成一字,会发自肺腑地更加热爱大自然。

但每隔 5- 10 分钟,游戏会提醒你要休息一下,不然容易眩晕。

最后要说的是火箭筒,这也是所有套件中制作耗时最长的一个,大概在 2-3 小时左右。

但也如前文所说,依靠皮筋和环扣结构,火箭筒可以像真枪一样,将「上弹」和「扣扳机」的操作都尽可能地模拟出来。

这种反馈不仅进一步加强了真实感,还让配套游戏也变得很刺激。这个刺激不是生化危机那种猝不及防胆战心惊,还是双手持枪械的快感,更像是在街机厅。

你可以左右环顾扫荡街头巷尾,也可以仰头扫射楼宇之间,甚至可以在外星人飞船内部体验失重状态下的旋转浪射,指哪打哪甚是爽快。

VR 所能实现的 360 度无死角视野优势,在这个游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而火箭筒这个专属于男人的浪漫,也当之无愧地成为了我心目中最好玩的 Labo VR 套件。

▲ 除了能体验到光枪的快感,还能碰上巨大的关卡 BOSS。

这也是 Labo VR 的特别之处——哪怕是它的画面不如专业级设备,但配合各种可动结构的 Labo 模型,反而可以真正带动我们的双手,营造出另一种沉浸式的游戏乐趣,实现手法相当聪明。

若是换成是其它 VR 设备,多半只能用手柄来控制,视野上真实了,操作却依然时刻提醒着自己是在游戏里。要想身心合一?可能还得加钱。

这里还要提及一个彩蛋,那就是隐藏在 Labo 测试影片中的 Virtual Boy 模式,它会给玩家播放一段 VR 版《马力欧网球》的录像,看来任天堂还是没有忘记自己这段「黑历史」。

不过,Labo VR 的游戏方式也有一些不那么人性化的部分——虽然它确实省掉了接线的麻烦,但相对的,因为没有头带,意味着你只能「举着它玩」。

加上很多 VR 游戏都提供了 360 度的场景,比如像火箭筒的射击游戏,就要求你一边举着 Labo 模型,一边左右上下扭脖子对准目标射击,

虽然对办公室久坐族的颈椎和手臂起到了一定的锻炼作用,但时间稍长随之而来的酸痛会让游戏乐趣就会大打折扣。

▲ VR 游戏的日常:你眼中的自己像是在拯救世界,别人眼中的你却像个傻子。

最后,我发现最好的姿势是坐在一张有手托的旋转椅上,这样双手举着 Switch 或是其它组件时,肘部可以撑在椅子两侧,长时间玩的话手臂就不会那么累,反正大部分 Labo VR 游戏都不要求你走动,有张椅子也足够了。

加上还能解决 VR 的环形视角需求,更是减轻了脖子的负担,简直太完美。

一张好用的旋转椅,你值得拥有。

你应该买一套 Labo VR 吗?

对于 VR,任天堂曾经是不抱兴趣的。宫本茂在 2014 年的一次采访中称,他对 VR 成为人类娱乐的最好方式抱有不安;而在 2017 年他还进一步表示,作为开发者,他更希望制作出「高度简练,且游戏时长很短的 VR 游戏」。

如今,Labo 的 VR 形态大概是任天堂给出的解答。虽然实现的道具很廉价,画面也称不上有多精美,但鉴于 VR 本身还是个比较小众的市场,这次的 Labo VR 套件算是提供了一次不错的入门机会,何况游戏也仅仅只是 Labo 三层乐趣的其中一环而已。

不过,大部分人购买了 Labo 套件,除了体验一番新奇趣外,显然还得考虑更多问题。

去年我入手了第一套 Labo 后曾乐观地认定,拼完后的成品可以给我带来至少 10 个小时的游戏乐趣,但一周后我发现,已经很难再找到将它们拿出来玩的动力,之后这些纸盒就一直堆放在我书桌底下,在广州的回南天里吸足了水汽。

另外,当你过了那股新鲜劲后,这些纸盒怎么收纳也是个问题。是直接放在一个角落积灰,还是专门买个大箱子装起来?这时你又会开始质疑自己之前剁手买这些纸盒玩具的真正意义。

家长们似乎也有类似的想法。在去年第一版 Labo 发售后半年,就有家长后悔给自己家孩子买了 Labo ,原因除了难收纳和三分钟热度之外,他们对于 Labo 不能像乐高一样任意拼装,装完后还是以玩游戏为主,以及 Labo 本身的纸板强度经不起折腾等问题抱有不同看法。

毕竟,Labo 不是几十块的遥控车或毛线公仔,对于一个定价近五六百元的拼装玩具来说,家长们对它有更高期待是很正常。

哪怕 Labo 本质上,只是让 Switch 游戏机多了一层「玩具」属性的附属品。

好在,这次任天堂还做了一个轻量版的 VR 套装,只包含了基础 VR 眼镜和火箭筒两个组件,价格比完整版低了不少。如果只想入门体验下 Labo 拼装,和用 Switch 玩 VR 游戏的魅力,只入手这个版本也足够了。

值得一提的是,等到 4 月 26 日时,任天堂还会为《塞尔达传说旷野之息》和《超级马力欧奥德赛》加入 VR 模式,到时就可以直接用 Labo VR 眼镜盒重温这两款经典游戏,也算是多了几分剁手理由吧。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