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大盘稳固,可为什么那些曾经的爆款越卖越差了?
本文来自公众号脑极体(ID:unity007),作者为我堂堂一个熊猫,爱范儿经授权发布。
智能家居市场的繁荣,正在被越来越多人认知。6月25日,研究公司IDC发布了对智能家居市场的最新估计。据称未来几年内智能家居市场将继续以14.9%的年复合增长率增长。这其中包括了智能音箱这一「必备中枢」,同时也包括了智能灯泡、智能插座等等其他设备。不过在市场预计乐观的同时,我们同时也能在欧美市场看到,一些以往热销的智能家居品牌正在持续走低。
数据显示,飞利浦Hue智能灯泡、被谷歌收购的Nest恒温器、推出过智能集线器的三星SmartThings等等一系列品牌,在亚马逊上的销量都呈现出了不同程度上的下滑。其中飞利浦Hue智能灯泡一度曾经位列亚马逊商品销量第二,如今已经排名到前一百。一度排列在三四十名的Nest如今也已经跌落到八十余名。至于三星SmartThings,则是在去年圣诞节期间有过短暂的销售高潮后,也立刻跌出了亚马逊的100名榜单。
在智能家居基本盘不断向正面发展的同时,从这些失败的「单品样本」上,我们能够发现什么?
智能家居的矛与盾:爆款陨落和大盘向好
智能家居基本盘一片乐观,可具体产品却销售乏力,这种看似矛盾的情况之下,我们能够找到一些智能居家品牌上出现的具体问题。
首先,是智能家居的价格很难保持在一个稳定的状态。
就像飞利浦Hue率先推出了能够通过语音操控的智能灯泡,一度有着不低的销量。但很快宜家也推出了拥有类似功能的产品,同时在价格上远低于飞利浦Hue,用户的购买需求就会立刻被分散到不同品牌上去。换句话说,智能技术并不能为家居产品带来溢价,在灯泡、插座这类应用广泛的产品之上尤其如此。
同时在体验上,智能家居产品也绝非完美。
说起智能家居的体验问题,我们的第一反应很可能是语音交互不灵敏,或是响应缓慢等等情况。实际还没等到测试「智能能力」时,不少消费者就已经被复杂的启动和安装过程劝退了。有消费者表示,当他试图用六个智能插头来控制家中的智能灯泡时,发现自己需要对每个灯泡进行11步操作,甚至很难找到能够帮助代劳的工作人员。而且最近两年也出现了不少关于智能家居导致隐私问题的传闻,很容易让人对相关产品丧失安全感。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家居产品本身不属于快消品,置换周期长。也会出现因为用户已经购买产品,没有置换需求因而出现阶段性市场饱和的情况。
总体而言,由于价格变动频繁,加上产品体验并不完美,智能家居很可能陷入了一个「观望期」。第一批尝鲜的用户并没有给予很好的反馈,使得后续很难拓展更多销量。更多用户还在等待智能家居产品价格变得更加便宜,或是智能家居产品在技术上产生新的更迭。
智能家居的一带多:铁打的智能音箱,流水的生态伙伴
那么在细分品类的销售滞缓之下,为什么又会出现智能家居市场的整体增长呢?
构成这一矛盾的原因,在于智能家居的单项品类延伸和多品类拓展。所谓单项品类延伸,指的是一种品类的持续销售动力,多品类拓展,则是不断出现新的品类去刺激消费者购买。目前的智能家居领域,显然拥有更强大的多品类拓展能力而非后者。
这一点在中国市场上表现的格外明显。
IDC的2018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中国市场的智能音箱、智能灯泡和智能门锁三款产品增速领跑。其中智能音箱出货量达到了2000万台以上,智能灯泡的出货量达到了56万只,智能门锁的年出货量达到约85万台。而且在不同品类的增长中可以找到一条明显的交叠曲线,例如智能门锁的增长明显在下半年,智能灯泡的增长集中在上半年。等到了2019年Q1,数据显示智能摄像头、智能猫眼等等家庭监护设备的销量又开始呈现出上涨趋势。
这种不同品类的销量上涨当然不是自然情况,而是由厂商集体下场推动营销,所谓制造出一个个风口来,才得以让智能家居的整体市场份额一直上涨。
而能实现在单一品类中不断更迭的,几乎就只有智能音箱一种产品。
这其中的原因或许在于,从亚马逊的Echo出世以来,智能音箱的形态一直处于持续的变化之中。例如由中国厂商带来的价格下跌,以及从今年年初开始出现的带屏智能音箱风潮。产品更新迭代速度快,一直能撬动消费者的好奇心。
同时智能音箱也是一种「很少出错」的产品,就算IoT生态伙伴有限能控制的设备不多,或是语音交互技术不算灵敏,最起码智能音箱在影音娱乐方面的功能不会受到影响。
加上智能音箱本身技术相对成熟,口碑也相对强于其他智能家居产品,因此能保持着持续的销售驱动力。
距离理想化的未来还有多远?
但想要让智能家居整体市场保持一个健康的增长状态,依靠当前这种智能音箱稳固销售,其他产品接力式销售的「一带多」模式是显然不足够的,保持尽可能多的品类持续销售增长,才是理想状态。
不过距离这个理想状态,智能家居市场还需要度过几个阶段。
其中有技术不断更新发展的阶段,目前智能家居产品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当下这个AI和5G技术不断推进落地的时间段。智能家居背后的软件算法包括连接协议,都有可能在短时间内更新换代。更快的数据传输速度和更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可能会为智能家居带来一些新的需求,甚至由此改变智能家居产品的形态。
同时还有成本的波动阶段,技术快速发展的同时意味着技术投入不断被摊平,技术溢价又不断被打破。于是智能家居产品同样也有可能陷入曾经和智能手机一样的性价比价格战(其实在智能音箱品类中已经能看到这种情况)。这一阶段对于一些小厂商来说,很可能是非常难熬的。
最后同样是前文提到的家居产品更新换代频率的自然波动阶段。具体表现为独立性强、自身功能丰富的智能家居产品,例如以往的智能音箱和今年的带屏智能闹钟、智能猫眼会在销售上更占优势;其他需要依靠音箱/手机等产品作为交互中枢的产品,例如灯泡等等,还是很难突破原本家居产品「坏了再换」的置换频率。
结束语
那么有了飞利浦Hue、三星SmartThings在欧美市场上的前车之鉴,中国厂商能够采取什么措施,来更好的度过这些阶段呢?
首先从技术角度来说,厂商不仅需要自身保持在技术研发上的投入,同时还要在产品上「留口」,对于已经推向市场的产品进行软件上的持续更新。同时避开其他厂商所犯下的错误,尽量精简智能家居产品在安装、连接、重置方面所耗费的时间。
同时在产业生态上,技术和成本的波动会带来整个生态链的整合。小型厂商多半要与家居设备和科技类大厂商进行战略合作甚至被投资收购,才能承担得起未来的竞争风险。
而除去C端市场以外,对于中国这种人口居住密集的地方来说,和房产开发商、租房服务中介、物业等等B端伙伴进行合作,也是一种不错的保持销售动力的方式。
总的来说,智能家居当前「一年一爆款」的销售增长总会过去。随着击鼓传花的结束,真正在智能家居上有着深入技术布局和成本承压能力的厂商,才能更好的屹立于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