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为了保护观众,Netflix 删掉了一部热门美剧里的自杀片段

生活

2019-07-18 13:16

最近,影视流媒体 Netflix 宣布将《十三个原因》(又译为《汉娜的谎言》,原名《13 Reasons Why》)中一个展示主角自杀的片段删除。

Netflix 对平台上的影视作品进行内容删减并不是什么新鲜事,但这个片段却是在经受两年的争议后,才被删减

一部剧让美国青少年自杀率升高?

《十三个原因》改编自杰 · 埃舍的畅销悬疑小说,讲述了一个校园欺凌、谣言、青少年自杀的故事,美国高中女生汉娜(Hannah)自杀身亡后,她的同学好友收到了一个带有指令的录音带,向他们解释了为什么自己会出做这样的选择 。

该剧第一季从 2017 年开始播出,第二季续订后在 2018 年播出,第三季也即将在今年 9 月播出。

这部美剧严肃地思考了社交网络、校园欺凌对当代青少年的影响。然而其中有一段长达三分钟的片段备受争议,是女主角汉娜割腕自杀的场景,演员演绎了刀片割破皮肤的镜头,以及临终时呼吸的变化。

爱范儿一位在追这部剧的同事表示,剧中对这个自杀的场景有一定的艺术处理,有一定程度的「美化修饰」。

在第三季播出前,这个备受争议的自杀片段被删减,通过蒙太奇的手法,替换成了汉娜盯着镜子中的自己,以及她父母发现女儿自杀后震惊的场景。

Netflix 提示该剧只适合 16 岁以上人群观看。然而在 2017 年,新西兰重新将这部剧定级为「RP18」,也就是 18 岁以下未成年人必须在父母陪同下观看。

英国等国家也对观看该剧有一定的年龄限制,加拿大一些学校甚至发出警告,禁止学生、教师在校园中对此剧进行讨论。

今年 5 月,有研究学者在《美国医学会杂志》精神病学板块上发表文章称,在这个美剧上映后,美国青少年的自杀率上升了 13.3%。

研究者对 1999 年初到 2017 年年底,不同性别、年龄组的自杀人群进行了统计。

他们统计得出的结论是,《十三个原因》播出后的 2017 年 4-6 月,青少年的自杀率上升,其中女性的比率更高。这也与剧中描述的故事有着一定程度的一致性。

▲ 影片女主角汉娜 图片来自:Netflix

有人对这个研究数据表示质疑,认为这部剧可能映射了一个社会现象,而并非是热门影视剧直接引起。

在《十三个原因》2018 年第二季开播前,Netflix 曾经委托西北大学媒体与人类发展中在全球展开调查。

这项研究采访了全球 5 个国家超过 5000 名青少年和家长,其中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剧中故事真实反映了现实的高中生活。其中有 63%-79% 的人认为,剧中女主角汉娜的自杀镜头是必要的。

平台需传播负责任的内容

然而,影片观众认为镜头强度可以承受,并认为自杀片段对故事有必要。这更多是一种「幸存者偏差」,并不能代表这些内容就能广泛传播,并忽略由此带来的。

▲ 影片上线专门的心理互助网站 13reasonswhy.info

事实上,Netflix 与这部剧的主创团队,在过去的两年内对自杀场景的描述和展示,确实没有做到负责任地传播。尽管他们在第二季中开始增加针对轻生人员的救援的电话、网址等信息。

但值得重视的是,美剧中的自杀场景以及整个故事,会对观众的心理造成影响,甚至引起「自杀传染效应」(suicide contagion effect)。

另外也有相关组织提出,这部影视剧中有较多让人不适的校园暴力场景,然而该剧却没有给出任何应对暴力的正面示范。

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每 40 秒世界上就会发生一起自杀事件,自杀是 15-29 岁的年轻人中第二大死亡原因。全球最常见的自杀手段是喝农药、上吊和使用枪支。

参与过轻生救援的警察表示,容易产生轻生自残行为的群体,主要是有心理障碍如抑郁症等群体、社会弱势群体,以及处于应激情况中的人。

7 月初,《怪奇物语》被美国反烟草组织点名后,Netflix 承诺将会减少平台上影视作品中抽烟的镜头,其中包括传统香烟和电子烟。

而此次在新季度影片上映前,《十三个原因》中争议片段的删减,也是出于舆论和保护观众的考虑。

影片的制片人兼编剧 Brian Yorkey 表示:

我们在影片中展示了自杀场景中接近真实的丑陋和痛苦,想要告诉观众这种行为的恐怖,并不希望任何人去模仿。但是在第三季播出前,我们听取了美国预防自杀基金会 Christine Moutier 博士以及其他人的担忧后,我们决定对影片进行重新剪辑。

Yorkey 也承认把受争议的自杀片段删除后,可以减少对脆弱年轻观众的风险,保护青少年。

为了防止用户自杀,互联网公司都做过什么

专业的媒体机构会把控自杀新闻的报道,但如今互联网让各类信息能够做到大范围传播,却又同时保持群体私密性。这也让我们在面临更多的风险。

▲ 图片来自:Mirror

2017 年,从俄罗斯社交网络上蔓延的死亡游戏 #BlueWhale(蓝鲸),引发大量青少年在网络上上传自残照片。

近两年,一个名为「MOMO」的自杀游戏作为翻版的「蓝鲸游戏」又卷土重来。今年包括菲律宾、阿根廷、法国等多个国家,均有青少年因「MOMO」游戏而自杀身亡的报道。

社交平台是「自杀传染效应」的重灾区,但像 Netflix 等拥有大量用户的流媒体平台,也不能忽视。

无论是 Facebook 的自杀直播,还是国内的「QQ 相约自杀案」,从搜索引擎到社交平台,互联网公司为了防止用户自杀也做过一些微小的事情。

在一些搜索网站检索「如何自杀」这些词语时,我们可以在搜索结果中看到心理咨询电话以及一些援助机构的网址。

Facebook 从 2016 年开始全面开放防自杀工具,后续还增加人工审核和 AI 防自杀系统。

腾讯从 2018 年 7 月开始联合政府部门、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等,发起预防网络相约自杀的微光行动。在今年 1 月,与深圳公安局发布了全国首个救助自杀人群的绿色通道。

自杀是一个沉重的社会话题,《十三个原因》的主角汉娜轻生后在录音带所说,她之所以选择自杀,原因如同蝴蝶效应,无论是他人无意的行为、语言,或者是有意而为之的恶行,都是促使她做出选择的推动力。

无论是个人或者互联网平台,都不应该成为这股推动力。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