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高让我动了 958 次手,又让我爱上了「开车」
当我刚收到乐高新一代智能遥控四驱越野车时,是激动而兴奋的。
然而,笑容很快凝固在了打开盒子的那一刻:958 块积木散落开来,还有一本 222 页的拼装说明书。
但怀抱着一种征服欲,和对拼完的成就感的渴望,我还是伸出了并不灵巧的双手。不过这辆越野车拼装量大是其次,乐高要玩智能化才是重点。
作为乐高 2019 下半年的科技旗舰系列之一,这不仅是首款可以用 app 智能操控的乐高越野车,而且还搭载了乐高新一代的蓝牙控制组,传统乐高玩具拼成就完事了,它还能通过智能操控,把可玩性延续下去。
用 app 操控 958 块积木拼成的越野车是种什么体验,开始变得有点令人期待了。
10 小时造一辆越野车
对我这个「手盲」来说,一个掌心大的乐高都要扔给弟弟自己拼,当第一次抱着这近千块乐高的「巨型玩具」时,简直如同泰山压顶。
这辆车的型号为 42099 RC X-treme 遥控越野车。因为装了 4 个 107x44R 的大轮胎,所以包装盒子也差不多有上半身那么大。
打开后,958 块积木已经分成车辆前身、后身、外壳等 3 大部分,每部分的大袋子也标好了数字序号,里面还有说明书、 1 张贴纸、4 个独立轮胎,和单独盒装的动力组件。
首先拼的是越野车的前半身,打开大袋里面又有几个小袋,贴心的地方在于,零件用了近 20 种不同颜色区分开来,这使我不仅找零件时速度快很多,看说明书确认位置时也减少了很多错误。
照着说明书拼装的过程很流畅,几乎每块积木的每个凹孔、每个凸起都没有多余,每块积木都会在之后的步骤中,与其它凹孔和凸起环环相扣。
当各部分以一种意外的机械结构紧密拼贴在一起时,让人不经感叹起乐高设计师思维的精细和巧妙,甚至有种「啊,好舒服」的心理满足感。
当然这是在我没有搭错其中一块积木之前。
正因它每块积木都环环相扣,所以当我发现有一块对不上时,顿时感觉大难临头。这意味着,我要找到几十页前错的那一步,一切都要从那个位置从头来过。
所以在拼装过程,一定要注意每块积木、每个位置是否都和说明书一致。不要轻易怀疑说明书出问题,更不要用其它看起来像的积木去代替。
核心的拼装区域,还包括了还原机械构造的横梁、轴承、齿轮和传感器等各类零配件,这些也让它更贴近真实的机械转动。因为零件的多样性,拼装也增加了很多乐趣,让人期待着下一秒就会出现什么惊喜的小玩意。
到拼车的后半身时,它作为一辆越野车的「专业性」也越发展露出来。
车内不仅增加了配备红色减震器的避震结构,车轮内部还配备了行星减速机。这可以极大提高发动机的扭矩,让越野车便于调整速度,以及更适应各类户外环境。
后面开动拼好的车辆时,甚至还可以听到机械运作的柔软的隆隆声。
不过拼到这里,大拇指和食指因为长久按压会导致指心酸痛,只好用指甲按每块乐高进洞,但插错一块就很惨了,你甚至不知道用手的哪部分拔出来。
但好处也不是没有,一边看图一边拼车,有利于颈椎治疗:
因为这次的越野车是一个四驱系统,所以车内还装有逼真还原的 3 个马达和移动集线器,集线器配了 3 个陀螺仪和 3 个加速传感器,车子的动力来源依靠电池,6 节五号电池就行。
每个马达尾部都有电线连接,每根固定电线还有不同颜色的卡扣固定,能让人们很快对准各个接口,这也是其中加分的设计细节。
核心部件拼好后,最后就是外壳和整体的组合拼装了。
因为拼装的都是大块的配件,所以这里相对要简单很多,再度激起了我向终点迸发的动力。
而且,几乎每块配件上,都会贴上一些配好的贴纸,上面大大小小的骷髅和 LOGO 图案混杂交织,充满了户外的狂野感。
把拼好的整体车盖和核心部件结合后,中间五颜六色的元件就已经看不到了,越野车被装扮成了明黄色的外观,这在整个乐高科技系列中也很打眼。
只有车辆尾部,还可以看见车尾框和电池,方便人们按下电池上的开关。但不太美观的地方在于,里面的电线也露了出来。
但是,看着这辆车在我手中即将大功告成,露不露已经不值一提。
最后,再把 4 个搭载独立悬挂系统、提升转向和越野能力的车轮安上去,这辆由 958 块积木拼装的越野车,就终于完成了!
此刻我如同诞下一子,陷入了喜提「豪车」的癫狂快乐中无法自拔。
不过车拼完了,重头戏才刚刚开始。
怎么用 App 驾驶一辆车
这辆车不只是一个模型,而且是乐高首款可由蓝牙+ app 操控的越野车。
近 5 年来,乐高的科技系列其实大部分都没什么「科技感」,这次推出 Control + 的动力操作系统,可以说是乐高在智能数字化上进行的新尝试。它突破了乐高只能拼装的局限,不仅拉大了玩乐的范围,还拉长了玩乐的时间。
对我这个乐高新手来说,这个阶段似乎才是真正的游戏时刻。
首先,需要先安装 Control + app。连接车的原理很简单,就是通过蓝牙,连接速度也很快,理论控制范围可达到 100 米。
同时按下车身电池盒上的绿色按钮,车身中间就会发出有频次的闪光,证明车子已经「发动」。手机打开 app,系统将显示自动配对车子。首次连接,车子还会摆动「车姿」,进行自动校准,之后就可以开始自由操作了。
在 app 主要界面,可以明显看到两个方向控制杆,左边是左右移动,右边是上下移动,这也是这辆越野车的主要功能,按住滑动就可以操控越野车,操作起来轻而易举。
界面中间,有各种传感器界面,包括车辆的仰角、水平角度显示,速度显示等,做到了实时的可视化数据反馈。
要是车辆前后左右的倾斜角度过大,两个圆形窗口就会变成红色的警告色。当驾驶开始,会发现最高速度竟然可以升到 32 千米/小时。但这似乎只是一个预估,因为感觉实际的速度要低得多。
令人惊喜的是,左滑屏幕,还可以进入一个新的自由界面。在这里,只看得到车辆的状态,汽车的数字图像被精确定位在屏幕上。
点击汽车周围的任何地方,都可以快速进行操控,汽车的速度,取决于汽车中心和玩家点击的位置之间的距离。旋转实际的车辆,屏幕上的车辆也会同步旋转。
但这里的不足就在于屏幕点击的随机性,在开车的过程中,导致很多次对车辆的控制不够稳定和准确。
不过最有意思的,还是页面右上角可选择的「任务模式」。
这里可以选择进行 10 种任务挑战,需要玩家一个个进行解锁。在户外,可以直接找到天然场地玩起来,在室内,可以自己根据任务内容搭建场地。这也是体现这辆越野车具体性能的地方。
我们在爱范儿的小花园挑战了一下。
玩起来到底怎么样?
这辆拼完后尺寸为 19.8cm X 33cm X 22cm 的车,拿起来似乎并不结实。
虽然因为避震弹簧,让它按起来极富弹性,但也很让人担心,感觉摔一下就会散架,我们后面再来试试看。
首先,初级挑战的任务很简单,就是前行、减速、后退等等,用两边的方向盘操作即可:
完成一个挑战就会自动跳到下一个。这是以蛇形路线驾驶:
在 360 度转弯的任务下,车辆也能维持很好的稳定性,只用手指长按左转或右转就行:
还有看起来气势汹汹的两轮行走。但这动作不能维持太久,不然在崎岖不平的道路上,车后半截会和地面摩擦导致「骨肉分离」。
在跨越物体的挑战中,我们把锤子的坚果手机盒放在了地板上。但这「锤子」好像太轻了,挑战瞬间变成外卖小车送货现场:
然后,我们直接把跨越障碍物和爬坡任务放在了一块,越野车轻轻松松跨了过去:
但是把障碍物高于车轮一半以上,它就无力「跨步」了。可能这也跟驾驶的速度有关。
最后,听说它的口号是「真机能,真敢玩」,所以我们还为它设置了一个终极挑战——连续下楼梯。
开始两步还挺稳。
第三步,它就整个垮掉:
不过没关系,到这里,我们的体验也就告一段落了。
在可玩性、坚固性上,它都比其它乐高车强很多,就算从楼梯摔下来,也没有散架。除了这些挑战,你也可以用它开发更多有创意性的玩法,比如乐高演示视频中前轮飞起的「扑倒式驾驶」,我就没有试出来。
另外,价格方面,这辆越野车中国官方售价 1999 元,现已发售。
其实自 2001 年以来,乐高就在发布遥控车套装了,同时也不断引入越来越先进的遥控系统,以在遥控玩具市场占据主导地位,去年推出的蝙蝠侠战车 76112,就是乐高首款蓝牙遥控的车辆套装。
▲ 蝙蝠侠战车 76112
新的 42099 RC X-treme 遥控越野车,让乐高又往前跨了一步。
不仅是拼装上令人愉快的细节体验,新配备的行星减速机等部件,也让越野车更接近真实场景应用。
而 app 系统操控上的创新升级、一键式控制的驾驶、蓝牙连接,为室内外远程操作游戏提供了更多可能性。
安上 Gopro,或许还能变成行走的摄像机。
但不足之处在于,app 滑动操作比起实体遥控器操作,有时掌握不好力度,油门大小或转向幅度,都很容易影响车辆的行驶状态。
这次的 Control + 系统也完全独立,只能遥控 42099 一款车型,与之前的科技系列的车无法兼容。
作为一辆越野车,虽然驾驶模式有和其它车辆做出区分,但功能依然不够丰富,或许后续在 Control+ 系统升级后,能加入一些编程内容,升级出更多玩法,以及推进更多个性化方案等等。
除 42099 遥控越野车之外,乐高集团这次同步推出的还有该系列的其他新品,包括 42097 精巧型履带起重机、42098 汽车运输车等 4 款新车,其中只有 42099 与 42100 型号搭载了新一代的乐高蓝牙控制组。
随着现在的孩子接触数字娱乐和屏幕越来越多,各种玩具制造商也面临着是否要与时俱进的艰巨挑战。
乐高没有选择直接把积木变成数字游戏,而是让数字化成为游戏的体验之一。这也是一种打破现实和数字隔阂的一种漂亮方案。
整体来说,这次的初体验还是不错的。
虽然回想起 900 多块积木堆在我眼前,以及重拆重拼的过程,真的忍不住感叹一句:「车是拼好了,人却散架了」。
但毕竟是自己「亲生」的车,拼完的成就感也无以言喻,越野车+app 的驾驶模式,更让人感受到乐高玩具在拼和玩上的双重乐趣。总的来说就是,实践出真知。
所以不要问我行不行,上车你就知道了。
文中摄影来自:梁梦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