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办公企业 WeWork 要上市了,它坚持说自己是科技公司
又一家持续亏损的独角兽要上市了。8 月 14 日,成立 9 年的共享办公巨头 WeWork 向美国证监会递交招股书,募资金额、上市地点和时间尚未披露。(WeWork 已改名为 We,遵循大众使用习惯,下文仍以 WeWork 替代。)
《华尔街日报》将 WeWork 此次 IPO 称为「对公众对巨额亏损创业公司的喜好的最新考验」。WeWork 目前估值约 470 亿美元,在 Uber 上市前,是仅次于后者的全美第二大独角兽,面临的争议比起 Uber 亦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争议的核心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WeWork 到底是不是科技公司?
地产公司还是科技公司?
光看数据,WeWork 完全符合当下互联网独角兽的特点,多轮融资过后,WeWork 在私募市场的估值高达 470 亿美元,仅软银就先后投入超过 100 亿美元,软银另一家重仓的明星公司 Uber 上市前的估值则为 824 亿美元。
论扩张速度,WeWork 同样不遑多让,截至 2019 年 6 月,WeWork 目前在全球 29 个国家 111 座城市拥有 60.4 万个办公点,会员达到 52.7 万,这两组数据均是去年同期的 2 倍。
高速扩张来自惊人的烧钱速度,2018 年 WeWork 全年营收 18 亿美元,亏损却高达 16 亿美元,Uber 同期的营收是 113 亿美元,亏损 18 亿美元。WeWork 钱赚得没 Uber 多,亏钱的本事倒与后者不相上下。
然而,烧钱、快速扩张和高估值似乎是 WeWork 和其他科技公司仅有的三处共同点,当然,「空间即服务」(space as a service)的口号也很「互联网」,但它的经营模式看上去与科技公司并无太大相关性。
WeWork 的生意说来也不复杂:与办公场所签定长期租约→精心装修、分割成不同区域→出租给个人或中小企业→获得租金收益。优点是比起传统的写字楼,在价格相似的情况下,WeWork 灵活性更高。因此在很多人看来,与其说 WeWork 是科技公司,倒不如说是「二房东」更贴切,说得好听点,顶多算是非传统地产公司。
▲ 图片来自:WeWork
根据 WeWork 的说法,他们的科技含量体现在「美好的空间、包容性文化和富有灵感的社区能量均通过我们分布广泛的技术基础设施连接起来」,并强调技术是其全球平台的基础。WeWork 号称有 1000 多名工程师、产品设计师和机器学习专家致力于构建自动化运营系统,从而为用户提供低于传统方案的价格,但具体是怎么做的,WeWork 在招股书中也没说出个所以然。
而从官方对外的宣传口径来看,WeWork 更多的是强调桌子高低的舒适度、空间的设计感、节能环保型材料的使用等体验,通过大数据分析用户习惯,针对不同的人进行个性化升级,虽然也和技术沾边,但用技术改善体验只能算是锦上添花,要说「技术驱动」未免过于牵强。
正因如此,不少观点质疑 WeWork 给自己安上科技公司的名号只是为了撑起估值,是一家披着科技外衣的地产公司。
这不禁让人想起自称「互联网咖啡」的瑞幸,同样是高估值、烧钱扩张,它的互联网特性似乎也只是体现在用 app 下单,本质上做的还是传统咖啡的生意,并未提升行业的效率或引领行业变革。
创业公司还是家族企业?
除了科技含量不足,WeWork 联合创始人兼 CEO 诺依曼(Adam Neumann)与公司捆绑过于密切也饱受诟病。
诺依曼不仅拥有 WeWork 上市后超过一半的投票权和巨额分红,还与公司的资产和债务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图片来自:《华尔街日报》
招股书显示,诺依曼是 WeWork 多处办公场所的房东,公司给出的说法是早期其他业主不愿意将房产租给 WeWork,因此诺依曼自掏腰包买下位于纽约曼哈顿、圣何塞等地 4 处房产回租给公司,根据 《华尔街日报》的报道,诺伊曼从中赚取了数百万美元,并在 IPO 前夕通过出售股份和借款的方式套现 7 亿美元。
此外,诺依曼的妻子丽贝卡(Rebekah)也是 WeWork 的联合创始人及首席品牌官,她还创办了 WeWork 旗下的小学 WeGrow,但招股书强调丽贝卡从未领取 WeWork 的工资。
诺依曼还有两位直系亲属曾经或正在为 WeWork 工作,其中一位去年承办了公司 8 场创业者颁奖典礼相关的活动,WeWork 向他支付了不到 20 万美元;另一位亲属自 2017 年起担任公司健康部门负责人,年收入不超过 20 万美元。
私人资产租给公司获利,亲属担任要职,这种家族企业式的作风在创业公司中实属罕见,WeWork 甚至在招股书中将诺依曼列为风险因素,称他对公司至关重要,但公司与他之间并没有雇佣协议。
今年上市表现较好的两家新兴公司 Zoom 和 Pinterest,一家已经实现盈利,一家亏损没那么严重,而 Lyft、Uber 等明星独角兽上市前的争议和上市后的股价表现已经说明投资者对烧钱无底洞的公司越来越不宽容,WeWork 想让投资者把它当作科技公司,恐怕没那么容易。
题图来自:NBC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