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IM 时代之——中国移动阴影下的飞信
一、 飞信的前世与今生
在飞信(Fetion)诞生时,就注定错过了中国即时通讯大发展的黄金时期,开放添加好友的 QQ 占领了大半江山,而 MSN 通过有限制的添加好友、非加密的协议赢得了中国 IM 的另一片沃土:公司用户。留给飞信的不是一个蓝海,而是一个有着高昂转移成本,后发被人制的竞争格局,尽管飞信有着大量的潜在用户和差异化的经营目标,但它的征程依然十分艰难。
贱通信时代下对管道的恐惧
贱通信时代正在来临,高昂的通话费用将一去不复返,人们的通信成本正在缓慢下降,在房价、蔬菜乃至出行成本都在大涨的情况下,通信行业犹如被摩尔定律诅咒的 IT 硬件行业一样,被扯下神坛,成为再便宜不过的花销:无限量流量包月、极便宜的通话费,打一个越洋电话或许和发一封电子邮件有近似的成本,这些将在很短的时间内在中国成为现实。在通信行业呼风唤雨的运营商越来越发觉传统业务利润一直在跌停,而在新业务上却难以避免的向着 “管道” 这个噩梦挺进。运营商们发现,再不有所行动,自己就和廉价血汗工厂一样,成为微笑曲线中最下面那群可怜虫。目前在世界上,除了日本等极个别的个例,运营商管道化越来越成为一种难以阻挡的趋势。
于是,“做增值内容” 与 “挺进移动互联网” 等成为口号,靠着目前还算强势的地位,赶紧提前布局准备冬粮成为最合理的战略方向。从这点看来,中国移动貌似比那两个整天做白日梦的同门兄弟多那么一点危机感。
最简单的方法是自己圈起一片儿地自己干,自己定规则自己玩。某小说将中国移动叫做 “第一资源集团”,我起初对这个称谓十分不解,后经反复琢磨,第一资源是啥,应该就是人,移动最大的资源,不是它几万亿投资的网络,不是它所拥有的牌照、频谱和政策支持,而是自己的几亿客户,这个庞大的客户数,是移动最大的资源。拥有这样大量资源的移动,是很有诱惑去筑起 “藩篱花园”,自己套在自己的套子里面想怎么玩就怎么玩——其实它也是这么做的,什么 CMWAP 等莫名其妙的玩意儿就是其产物。
可惜,产业发展与历史潮流不允许产业上有太多的限制,移动也没有力量去搞一个类似 GFW 的坚硬防线,要么跟上时代,要么被时代遗弃。算了,丢掉幻想,正视现实,勇敢的去追逐移动互联网吧,成为其中不可抛弃的一份子,在这种背景下,飞信诞生了。
It was the best of times, it was the worst of times.“移动互联网” 究竟是姓移动,还是姓互联网,各方有各方不同的理解,这是一个最好的年代,也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个时代,习惯按部就班的通信行业与反应敏捷、竞争残酷的互联网行业终于有了一个久违的交集,这个交集由谁来主导将演绎一场荡气回肠的恩怨情仇。从目前来讲,IT 企业、互联网巨头扮演着主角——谷歌、苹果们的前景怎么看也比诺基亚们来得好得多——而运营商的角色,越发尴尬与扑朔迷离。
但是中国移动说,这里是中国,中国有中国的国情,我们最懂得中国国情。
飞信被寄予的希望
中国移动缺的,是一个移动互联网的入口(portal),这个入口是移动进入互联网的入口,也是移动用户进入 “移动的移动互联网” 的入口——正如微软当年的浏览器一样。因此飞信被寄予厚望,成为这个入口的不二之选。当时没有这么多的 web 应用,没有云计算等时髦玩意儿,中国移动的想法是要一个软件,用户通过这个软件精确到达移动的每项业务,每项互联网应用;同时依靠中国移动拥有的移动平台,把飞信做成一个横跨两张网,极富个性的即时通信软件。
腾讯通过 QQ 这个即时通信工具来扩展互联网地盘,而中国移动以其独有的业务为核心支撑,围绕业务来发展飞信,当飞信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又通过其优势来反哺中国移动将来的互联网新业务。如果说 QQ 的初期发展是一条典型的 IM 发展道路的话,飞信、旺旺、Gtalk 等代表着 “后 IM” 时代,这个时代,IM 与业务,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这么看来,飞信宣传的 “永远在线”、“无缝沟通” 等,反倒是最没有特点的特点了,因为这些用语并没有抓住本质。当然,对客户的宣传,与真正的战略意图,分属于两个世界。
也许我想的太多了,也许中国移动当初压根儿没有这么复杂的考量,仅仅把飞信作为所有数据业务中的一个而已,仅此而已。具体怎样,谁又知道呢?
野蛮成长
记得写过一篇《飞信的路将越走越远?》的文章,像怨妇般数落飞信的种种不便。原因来自女友公司曾有一段时间明令禁止使用除飞信外的一切 IM,为便于和佳人沟通,俺不得不忍受其粗糙与不人性化。现今过去许久,飞信也频繁升级了多次,其进步也是有目共睹的。从软件使用上,虽仍不及腾讯,但已和 MSN 不相伯仲,各有特点。从我这个挑剔的用户眼里已经不是那个 “一看上去就厌恶” 的丑小鸭了。而手机版本的飞信(仅指 S60v3 版,以便和倍受好评的三版 QQ 做比较)也显得成熟大方。可以看出从软件层面,飞信在不停地改善并缩小与竞争对手的差距。同时,与业务的深度结合也有明显的改善,已不是粗糙的链接,增加了简单的单点登录及相关提醒。可以说,一顿猛追之后,飞信终于是个拿得出手的 IM 了。尽管还不知道有多少人仅将它作为发短信工具,但从超过 MSN 的占有率、从神州泰岳那令人瞠目的股价来看,飞信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并看好其未来发展。
但飞信,有不少软肋与硬伤,有些制约了它的发展速度,另有一些,对飞信的未来增加了很多不确定性,有些,可能是致命的。
二、 飞信的软肋与硬伤
几年前校园招聘面试的的时候,问过深圳腾讯的面试官一个问题。起因是我的一个师兄毕业后去了一家咨询公司,他在 QQ 签名档上留下了他新注册的 MSN 账号,然后就再也没有上过 QQ 了,而在新的公司环境下使用 MSN。我问面试官如何看待这种情况,腾讯是通过什么方式来争取商业用户及保持用户黏性的。他的回答比较官方,说已经在制定策略进入公司客户这一细分市场云云。最终我没有选择去腾讯公司工作,主要原因是我不想再去研究什么重构或者设计模式了,而非不看好它的未来,相反我十分看好它(可惜那时没买它的股票)。几年过去了,腾讯一步步地确立它在中国即时通信领域的霸主地位,规模越做越大,业务越做越精,成为中国最成功地互联网公司,但它并没有告诉我们它是如何争取商业用户;另外一边,MSN 在不断犯错的情况下,依然牢牢守护着这片领地。
我不是宿命论也不是基因决定论的追随者,但我不得不承认,什么样的母亲,什么样的家庭环境,决定孩子成为哪种性格的人。这点上,分析飞信,不如从分析它的母亲开始。
运营商的互联网产品
管理学中有条悖论,就是企业中具有强势地位的部门或业务(如现金牛业务)为了保持权势地位,会不由自主的打压或弱化企业中的一些朝阳业务。运营商最重要的是拿住客户数,保持占有率,“传统” 的市场营销是运营商绝对的主流,而其他业务活动,不是处于弱势,就是处于边缘。
飞信,就是用中国移动的短处,来 PK 腾讯的长处。无论 “领导” 多么重视,它永远,永远,永远处于一个附属的地位。限制飞信发展的主因,不在于对手的竞争,而在于中国移动本身,这也是本文中的主旨:在中国移动阴影下的飞信。
1、中国移动本身不是一个创新型企业。运营商的职责更像管家,管理好自己的用户,管理好自己的网络,用稳妥的途径来赚钱。有人开玩笑说,推动 iPhone 大红大紫的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商业模式,最早出现在中国移动一堆产品名单中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色——移动百宝箱上,这个比 MM 早很多年的东西,早就应该写入商业案例中:为什么类似的模式,苹果的 App Store 就能一炮打红,而中国移动的百宝箱始终发展不起来呢?与底层员工的创新来成就 walkman 和 Gmail 相反,中国移动更习惯一个自上而下的指令式的变动,它处处讲规范、讲流程、底层员工忙着指标,中层管理人员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它有强劲的现金流,没有任何理由去转型,没有任何诱惑去寻求新的商业模式寻求蓝海。
2、中国移动不是一个技术企业。它有资金,什么东西都可以买可以租,而不需自己动手,有一堆乙方想着方法的提供服务。由于自己的研发力量有限,移动常采用外包的方式,将研发、运营外包给相关的互联网公司,自己只负责相关的管理工作。外包模式的优势是使移动轻装上阵,自己可专注于业务领域,劣势就是所谓 “外包无精品”。
无精品的原因有三:
一是能力有差别,腾讯的研发与创新能力明显比外包公司强得多,一个例子就是许多毕业生进入软件外包公司的目的就是好好锻炼,为跳入腾讯做准备,移动外包产品质量问题迭出。
二是因为 QQ 是腾讯的亲儿子,而外包单位只负责领养——腾讯想的是怎样加强 QQ 的竞争力,外包商关心的是怎样从移动搞钱。
三是会造成业务整合简单粗暴——飞信是 A 公司运营的,邮箱是 B 公司运营的,社区是 C 公司运营,说客是 D 公司运营,单点登录是 E 公司负责,数据业务平台是 F 公司承建。这些关系户们各自有各自的领地,整合前景路漫漫其修远矣。我至今搞不清飞信空间与 139 社区里面的博客定位是否重叠,反正都没什么人用。
基于以上原因,作为一个移动老用户,移动的这些增值产品,这些互联网产品,用两个字来形容:粗糙,三个字:很粗糙,四个字:相当粗糙。
3、飞信仅是移动的 “一个”业务。对于移动来说,飞信仅仅是个 plus。互联网入口?用户业务整合?移动有的是工具,定制终端、OMS,飞信仅仅是锦上添花。中国移动的现金牛很牛,中国移动的热点也很热,前些天在关注移动阅读,这些天又在捣鼓移动支付。飞信?增长点之一而已。因此中国移动无法做到一点:专注。
而腾讯就不同了,IM 就是它的命它的根。腾讯可以把业务扩展到游戏等利润更高的领域,但战略最核心最基础的就是它的 QQ。
4、飞信是 “移动”的一个业务。尽管可以将飞信用户扩展到联通电信的手机号,但其身份使得其无法成为一个 “通用即时通讯解决方案”,只能在 “中国移动” 这个框子里发展,其潜力受到局限。偏居一隅的例子就是 “上淘宝才用旺旺,发短信才用飞信”,尽管中国移动的用户数足够大,但仍属量的扩张,难以上升至发现并引导用户需求,更别说创造新的服务模式了。
飞信一直在带着镣铐跳舞,它可以改进 “换号问题”,可以优化内存占用,但这仅仅是低层次的进步。根据现今国内即时通讯发展来看,除非飞信能够突破传统模式,带给用户惊喜般的创新和多样化的用户体验,否则只能苦苦守着份额,用中国移动庞大客户数来供养这个千年老二。
我看好飞信将来一两年的发展,如若要让其实现伟大,中国移动要有很多难走的路要走。
虽然不是虎头,恐怕得用蛇尾来结束。
于 2010 年 5 月 29 日凌晨
图片来自 rwp-rog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