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当诈骗集团登上你爸妈的社交网络

公司

2019-10-24 20:00

本文来自公众号李子的人间博物馆(ID:museumofus),作者李子李子短信,爱范儿经授权发布。

Facebook 又摊上事儿了。不过这次不是 FB 自己,而是一个所谓的「广告集团」,大量在 FB 上投放骗子广告,手段极其隐秘、钻漏洞极其凶狠,最近才被揭露出冰山一角。

 

是怎么做到的呢?这一通操作让人瞠目结舌——他们让一大群普通用户变成了他们的「僵尸」。

 

而受害者,不是网瘾患者,是一群在网络面前最脆弱的人。

过去两年间,许多人的信用卡账单上,突然出现了一个不大不小的数字,而且每个月都扣钱。仔细一看,自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订阅」了一些莫名其妙的商品。

而此时,Facebook 上面,上千个普通人的账号正被操控着,疯狂地发送一个个带明星脸的诈骗广告——汤姆汉克斯、桑德拉布鲁克、Snoop Dog 等等。这些广告,一次次不厌其烦地出现在你的首页时间线上。是黑客吗?并没有这么简单。这一切背后的主使是一个叫 Ads Inc 的广告公司,CEO 是个 90 后的野心家。这些套路,仔细分析,其实并不复杂。

当诈骗集团登上你爸妈的社交网络

▲名人广告 | ladder.io

首先,这些虚假广告的模式都是同一个:订阅骗局(Subscription Scam)。你的时间线上突然出现一个你关注的明星新闻,旁边用极小的字标注出 sponsor,告诉你是广告。

当诈骗集团登上你爸妈的社交网络

▲Facebook 的广告长这样 | BuzzFeed

但是你早就被明星的脸吸引进去(通常标题也很耸人听闻,比如明星绯闻啥的),点进去之后,发现所谓「新闻」里面,这个明星顺便给某个产品背了书(比如什么美容油、减肥代餐等等)。最后告诉你,你注册一下某个网站,会给你免费送一个试用品,只需要付运费就可以了。

当诈骗集团登上你爸妈的社交网络

▲虚假新闻页面之后的免费试用 | BuzzFeed

免费诶!于是你就兴冲冲注册了,填了信用卡付了「运费」,产品也送到了。但是一个月之后,你发现信用卡上多出了一个陌生的数字,少则几十多则几百——你在不经意间注册了该产品的「订阅服务」,想取消还极其极其麻烦。

这种骗局对中老年人特别有效(广告里的明星也是多是中老年爱好的乡村歌手和演员)。中老年人对互联网信息不熟悉,不会看各种小字和 T&C,根本不知道广告能有多坑。

而这些广告的投放也很有策略——针对你的地域、年龄和其它信息,精准打击到这些「人傻钱多」者,收割一波韭菜。创始人是美国共和党的忠实支持者,川普在 2016 年时候精准打击穷红脖子的策略,他简直门儿通。

但是,其实 FB 对广告审核很严的,如果发现是虚假广告或者宣传,核实之后很快就会封号,那骗子就打不了广告了。怎么办?

这下就是这个 Ads Inc 瞠目结舌的操作了:利用「出租账号」(Rent Account),打游击战。

当诈骗集团登上你爸妈的社交网络

▲图 | Banksy

所有人都可以在 FB 上打广告,只要你建立一个广告或者公众页面(类似于建个微信公众号),然后就能发帖子,花钱投广告让别人点进来,再把广告链到其它地方,然后你自己就可以卖你的产品了。

如果我打广告的页面被封了,那我怎么办?

Ads Inc 与一系列平台合作,这些平台招募各种人让他们「出租」自己的 FB 个人账号。也不需要你的用户名和密码,只要给这些个第三方平台走个授权,装个浏览器插件,自己什么都不用干,就能让别人用你的账号设个主页并安排广告内容。这个主页和你半毛钱关系没有,而你也不用知道,相当于你把自己的微信号拿给别人开了一个你完全不知情的公众号。
当诈骗集团登上你爸妈的社交网络

▲一个此类网站截图 | fbdollars

然后他们针对的是谁呢?又是老年人,或者家庭主妇/夫,以及部分失业人群。这些人很闲,又非常缺钱,还不太知道互联网怎么玩儿的。能把自己的账号「租出去」,一个月几十刀,一年就好几百,何乐而不为?有的还起手就送一台笔记本电脑,简直阔绰。

然后这些人,再口口相传、发展自己的「下线」并收点儿提成,像传销一样。主妇的主妇朋友也挣了钱,或者拿到了商家送的免费手机、笔记本电脑,再招一波朋友。层层下去,这一下子 Ads Inc 手里就有成千上万个账号了。

当诈骗集团登上你爸妈的社交网络

▲许多用户真的得到了笔记本电脑 | BuzzFeed

而且,最关键的是,Ads Inc 和那些真正用这些账号打虚假广告的人,根本就不会被查到。FB 发现虚假广告之后,最多只能做到封掉这个账号相关的公共主页而已。打虚假广告的厂商,可以付钱给 Ads Inc 继续换个账号搞,换一个好几百刀。

这一切,全部都是后台操作,后门程序的权限高到吓人,几乎可以获取你的一切个人信息。而前台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账号已经被监控。他们根本没有能力去知道这中间具体发生了什么。

这个东西藏得之深、之隐蔽,又如此高科技、有组织,美国联邦调查委员会查了很久才把这整个事情揪出来。BuzzFeed News 最近写了一篇长文,深度扒皮了这个公司以及背后的产业链,包括 90 后的创始人 Asher Burke。(给他的评价是,「he revolutionized scamming」……还有很多精彩的东西,点击原文链接可以看一下这篇深度报道)

当诈骗集团登上你爸妈的社交网络

当诈骗集团登上你爸妈的社交网络

▲BuzzFeed 的报道「Trap King」,双关了一下 | 网页截图

所有的骗局都有精妙之处,直击人类的贪婪本性。类似给你一点小甜头,再从你这儿薅羊毛的手段,更是屡见不鲜。互联网诈骗的原型是所谓「尼日利亚王子」(声称手头有一笔巨款需要转移到你的账户,给你分一部分,但需要你垫一点儿「手续费」),乍看愚蠢无比,但也能以量取胜。

然而这个故事的走向却让人更加忧虑。当骗子比我们所有人都更懂技术的时候,事情就会朝不可收拾的地方发展,而普通人的生活会越来越艰难。

当诈骗集团登上你爸妈的社交网络

▲图  | Bansky

不同的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个问题:互联网安全亟待改善;大平台必须加强监管;人们必须提升防备。即使不懂这些的人,也会捂着胸口感慨——小便宜千万不能占。

但是,技术以及它的操纵者,以一个巨大的、恐怖的形象盘踞着,它能精准地击中那些最弱势的群体,疯狂地进行剥削。

这就是「掠夺性技术」(exploitative technology)。它所掠夺的空间,是潜在的不平等;而它所制造的,是更加巨大的不平等。

当诈骗集团登上你爸妈的社交网络

▲图 | Bansky

一个 50 多岁、不懂互联网、只想跟自己儿子互粉的大妈,一打开微信朋友圈、社交网络 App,就有坑人微商心心念念蹲着,有的放矢地坑了钱;回头大妈又被隔壁大妈说服,把自己账号租出去、把自己的个人信息分享了去换了点礼品,又间接地、十分用力地坑了别人。

真的是完美的闭环。

中老年人是在技术前面最脆弱的群体之一。他们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意愿都比较低,对于互联网这种快速发展的新兴事物缺乏判断。当信息的载体和呈现面貌都发生了变化,他们难以用我们这一套标准去分辨好坏。根据科学杂志今年一月份的一项研究,65 岁以上的老人转发假新闻的数量是年轻人的 7 倍之多。这事儿不管在国外还是在国内,都并不罕有——相信你也习惯了长辈在家庭群里发的各种耸人听闻的谣言。

当诈骗集团登上你爸妈的社交网络

▲图  | Bansky

我们用越来越先进的设计,制造着越来越「人性化」的界面。现在很多东西都「用户友好」,微信你爷爷也能玩得转;然而,这种看似降低了的壁垒,对他们来说又是隐形的深渊。互联网并不是简单的虚拟空间,而是随处都渗透着危险的复杂机器,需要大量的经验和知识去理解。在这中间的距离,正是掠夺发生的地带。互联网开放的本质以及高度的商业化,让最懵懂的韭菜轻易地就能碰上技术最高超的收割者,可谓是毫无招架之力。

其实你我都一样。电脑不过就是一个屏幕里,里面有一个浏览器,我们在里面上网,并把自己几乎托付给了这个「用户友好」的地方。然而,我们把我们最私密的东西——对话、日记、财产——都分享给了一个庞大、冷酷、永不遗忘的现代企业,以及它背后的一切,而我们唯一的希望,仅仅是它不在乎我们的存在而已。

当诈骗集团登上你爸妈的社交网络

▲图  | Bansky

前一阵子,《卫报》刊登了一系列深度报道,总领的标题,是《数字异托邦:算法是如何惩罚穷人的》(Digital dystopia: how algorithms punish the poor)。从社会保障,到工作劳动,再到福利决策,这些被技术人员拍脑袋想出来的「算法」,携带着天然的偏见,让穷人、少数族裔、女性深陷不公。

而比这更为危险的是,这些人面对巨大的算法机器和它背后的资本与权力,手无寸铁。你如何期望一个连算法都不懂的人,去对抗算法呢?

然后接下来是什么?弱势群体进一步被「更先进」的网络与技术隔离。大妈被坑了之后,发誓远离社交网络,再也不用手机——那他们就彻底无法享受技术发展带来的便利,不平等又加深了。这就是技术的社会后果(social consequences of technology)。
当诈骗集团登上你爸妈的社交网络

▲卫报的一系列报道 | 网页截图

学界、乃至部分业界都在反思,究竟资本的力量,是怎么如此精确地通过技术壁垒、猛割普通人的肉?当技术带给社会的割裂大于福利,社会将怎么重新看待技术?

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技术?当然,我们并不是不要技术。我们需要认清的,是这么一个现实——没有一个技术是独立于社会存在的。技术并不是在一个真空中发展,而是产自我们的社会需求、被权力结构左右操纵、并作用于特定的群体。我们需要从技术的「周边」寻找答案。

送上佐治亚理工科技史专业创始人、美国科技史领域泰斗 Melvin Kranzberg 的几句话(又被称为「Kranzberg’s Laws」),裱在了我们教室的墙上。

当诈骗集团登上你爸妈的社交网络

▲Kranzberg’s Laws | 作者

「1,技术既不是好的也不是坏的,更不是中立的。」

「4,虽然技术在许多公共事务中占首要地位,然而非技术的因素在技术决策中占首要地位。」

「6,技术是一项人类活动。技术史也如此。」

当诈骗集团登上你爸妈的社交网络

轰鸣的机器带来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眼花缭乱的电视和广播带来了现代传播学;而当互联网科技超越其他范式的理解,我不知道谁会有这个勇气去解答那些紧迫的问题。

作为一个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者,时不时地会感到一种 Calling。我知道我自己人微言轻,可能到最后也研究不出来个啥,但我觉得,这个专业可能是社会需要的。共勉吧。

参考来源

[1] Craig Silverman,「How A Massive Facebook Scam Siphoned Millions Of Dollars From Unsuspecting Boomers」, BuzzFeed News

https://www.buzzfeednews.com/article/craigsilverman/facebook-subscription-trap-free-trial-scam-ads-inc

 [2] Craig Silverman,「People Are Renting Out Their Facebook Accounts In Exchange For Cash And Free Laptops「, BuzzFeed News, https://www.buzzfeednews.com/article/craigsilverman/facebook-account-rental-ad-laundering-scam 

[3] Guess, A., Nagler, J., & Tucker, J. (2019). Less than you think: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fake news dissemination on Facebook. Science advances, 5(1), eaau4586.

[4] Guardian, Digital dystopia: how algorithms punish the poor, https://www.theguardian.com/technology/2019/oct/14/automating-poverty-algorithms-punish-poor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