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尼 WI-1000XM2 体验,仍然是配置最强的颈挂式无线降噪耳机
颈挂式无线降噪耳机,现在似乎成了一种被边缘化的产品。
和头戴式和真无线这两两个极端不同,颈挂式无线降噪耳机,现在更多被放到入门市场中,变成一个常见的低预算入门选择。
不过,现在还是有厂牌坚持更新旗舰级的颈挂式降噪耳机。
那,还是索尼。
早在 12 月 10 日,索尼正式推出了新一代颈挂式无线降噪耳机 WI-1000XM2。不管是功能、规格支持还是配置,WI-1000XM2 都达到了索尼 1000X 系列家族 3 代的标准,和上一代比起来,WI-1000XM2 也有不少设计上的优化。只看账面表现,它确实是目前配置最强的颈挂式无线降噪。
那在这次的体验中,我们不仅要看看 WI-1000XM2 能在这个配置上做到怎样的用户体验,同时也以索尼 1000X 家族为例来讨论,我们究竟还需不需要旗舰级的颈挂式无线降噪耳机。
软式结构,轻便不少
不管是包装还是耳机主体,WI-1000XM2 上手后给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小、轻。
和 WI-1000X 的老式包装比起来,WI-1000XM2 的盒子真的少了很多,里面除了一个同色的小型收纳盒之外,就只剩下六组替换用的耳塞,记忆海绵盒不同胶塞各三组。耳机用的充电线、双 3.5mm 飞机转接头、3.5mm 音频线这些配件都收纳在胶塞下方的纸盒上。
▲ 其实是不可能这么整齐地收进收纳包内
在之前的发布报道中提到,WI-1000XM2 改用了类似 WI-C600N 那种软式项圈,用户在收纳时可以将其折叠并放入这细小的收纳盒中。盒内还有一块带指示的纸板,用户可以根据指引把其他配件都放进去,这样既不怕丢失,也不怕要用的时候被遗忘。
▲ 内侧 WI-1000XM2,外侧 WI-1000X
和初代 WI-1000X 比起来,用上软式结构 WI-1000XM2 受到外力挤压时可以形变,降低了机身损坏的几率。除此之外,软式结构在佩戴的时候也能够透过形变来贴合颈部和衣服,降低佩戴时的异物感。
▲ 内侧 WI-1000XM2,外侧 WI-1000X
搭配重量从 71g 下降到 58g 的机身,WI-1000XM2 的舒适度也获得了显著的提升。
虽然,软式项圈能为佩戴带来提升,但在整机体验上还是有不少能进步的空间。
首先,WI-1000XM2 耳机线还是比较短,刚刚好能够维持正常佩戴。但因为线材维持在刚好够长的状态,线没有多余的长度做绕耳固定,使用时线材多余的晃动就会出现比较明显的听诊器效应。
▲ 其实要强行绕回来也可以,也能带稳,只是佩戴感很奇怪而已
再加上,索尼这次把项圈的播放、降噪控制的按键都移到耳机线上。
多了「线控」这个结构后,线材甩动带来的听诊器效应影响就更大了。特别是在没有开音乐的纯降噪状态,影响会更明显。要是你已经习惯了真无线降噪耳机的佩戴体验,WI-1000XM2 这个「缺点」可能会让你抓狂。
跟项圈相比,耳机的造型设计则没有太大改动,主要还是细节变化。
尽管新耳机用上索尼在第三代产品中常见的双麦克风降噪设计,但耳机的体积也没有太大变化,反而比旧款跟紧凑。得益于材质的变化,WI-1000XM2 的耳机也轻了不少,配合新加入的倾斜式耳塞设计,WI-1000XM2 耳机的佩戴稳定性也有提升。
但很多时候也因为线材长度的关系,倾斜式设计和轻量化耳机机身的优势也被抵消了一些。要是索尼能够加长一下线材,或者疯狂一点,像 MMCX 无线模块可以营造出一个耳挂结构,这样固定起来就能降低听诊器效应带来的影响,也能提升稳定性,也是一个非常方便的方案。
除了名字,其余都是三代配置
爱范儿在之前的报道中已经强调过,WI-1000XM2 搭载的是 1000X 家族第三代的配置。而家族第三代配置变化的核心,就是从这块 QN1 开始。
WH-1000XM3 发布时,索尼推出了 HD 降噪处理器 QN1 。QN1 取代了在 WH-1000XM2 和 WI-1000X 上使用的「S-MASTER HX+降噪控制芯片」的方案,直接用一块芯片负责降噪和音频处理两个任务。索尼在芯片发布时也表示:
用上 QN1 之后的 WH-1000XM3,降噪效果提升至原来的 4 倍。除此之外,音频处理能力也提升了,现在能够处理 32bit 的无损音频,不管是声音还是降噪,都比原来有更大的进步。
之后,索尼也在真无线降噪耳机 WF-1000XM3 上推出了 QN1e。QN1e 可以理解成一个专门针对低功耗需求开发的 QN1,拥有相同的降噪提升效果,只是音频处理的上限会从 32bit 无损下降至 24bit 无损。但这个影响不大,对于用不上 LDAC 的 WF-1000XM3 其实也足够了。
原本,我们也以为 QN1e 会投放在 WI-1000XM2 上。但是,索尼这次却很疯狂地将 QN1 直接塞到 WI-1000XM2 上,让它拥有和 WH-1000XM3 一样的旗舰配置。
得益于 QN1 的投入和 LDAC 编码支持,WI-1000XM2 在无线模式下也能支持 Hi-Res Audio 播放,索尼这次也把 WI-1000XM2 有线音频输出口改成了 3.5mm 接口。耳机还原有线模式的时候,声音不需要经过耳机的处理,而 3.5mm 接口的 AUX 线选择也很多,就算线丢了也很容易补上。
除了最核心的 QN1,WI-1000XM2 也搭载了 SENSE ENGINE 技术和气压调节功能,可以通过手机检测出当前环境的变化来调节降噪效果。搭配索尼推出的 Headphones Connect 应用,可以实现 20 级的降噪效果调节。气压调整支持后,用户在飞机上使用降噪耳机,也能降低气压的影响。
音频技术方面,WI-1000XM2 也用上了 DSEE HX 数字音频。即便遇上像不支持 LDAC 或 aptX HD 等高规格编码的智能设备,用户也可以在 Headphone Connect 中打开 DSEE HX,对声音进行补偿。虽然不是对每个人和每首歌都管用,但有些时候,补偿还是不错的。
续航方面,WI-1000XM2 跟 WI-1000X 一样都支持 10 小时的续航,WI-1000XM2 这次也支持「充电 10 分钟,播放 80 分钟」的快充模式。这样的表现结果也足够日常使用,但碰上长途飞行的话,压力还是有点大。要是在 WI-1000XM2 中换上 QN1e,同时也支持 LDAC 的话,其实也可以在无线模式下吃上 Hi-Res Audio,这样也能降低功耗,提升续航。
现在的话,更像是索尼为了性能和规格做了取舍。
但不管怎么说,WI-1000XM2 现在也是能买到的索尼颈挂式耳机中,配置最强的一款。不管是降噪还是音频处理,也都是站在索尼自家的顶端。如果你是个对规格和配置特别敏感的索粉,那 WI-1000XM2 还是会让你觉得物有所值的。
要是名字也能够跟上,那就更好了。
降噪更自然
配置提升后,WI-1000XM2 在降噪和听感方面也有提升。
除了 QN1 的技术加持,这次索尼也在 WI-1000XM2 上加入了类似 WF-1000XM3 的双反馈麦克风结构,除了能够接收外接噪音信息外,也能收到耳朵里面的反馈声,这样可以提升降噪芯片接收的信息量,从而提升降噪效果。
实际上,WI-1000XM2 的降噪听感也比 WI-1000X 要强一些。降噪效果的存在感更强,底噪控制也会比 WI-1000X 要好,这些都是可感知的提升。
除此之外,WI-1000XM2 的「环境声」模式的输出会比 WI-1000X 来得更自然,人声扩大后带来的「数码味」下降了,放大周边环境的同时,麦克风带来的收音效果也不太明显。在这里,能够感觉到索尼在处理算法上下的功夫。
另外,我在体验中也简单对比了一下 AirPods Pro。当两者都在佩戴完全合适的状态下,WI-1000XM2 降噪模式的存在感也会比 AirPods Pro 稍稍强一些。只是,要让 WI-1000XM2 做到佩戴完全合适还是有些麻烦,佩戴时需要需要做很多调整。
如果可以的话,我还是希望它能够用上跟一代相同长度的线,然后把按键都拉回到项圈中,这样佩戴才会更稳定一些。
WI-1000XM2 的降噪确实有进步,这些进步你都能够感受到。但跟 WH-1000XM2 到 WH-1000XM3 之间的差异比起来,WI-1000XM2 的进化其实并不是那么明显。
不过,有些已经体验过 WI-1000XM2 的用户表示,WI-1000XM2 的降噪效果其实已经接近 WH-1000XM3,但从我们手上的体验来看,WI-1000XM2 貌似还没有这样的效果。
这个也可能跟我们拿到的是最早期的「工程版」有关。早期的版本没有做好软件上的调整,表现也未必能够它原有的水平,体验也会存在差异。或者索尼之后也会通过固件更新,来提升现阶段的降噪表现。
音质更突出?
耳机配置方面,WI-1000XM2 用的还是一圈一铁的搭配组合,参数规格也跟 WI-1000X 一样。
但和 WI-1000X 不同的是,WI-1000XM2 把 WI-1000X 上放在动圈下方的动铁单元,移动到了动圈前面。索尼有这样的处理,估计也跟耳机的设计有关。WI-1000XM2 的耳机体积比 WI-1000X 要小,调整耳机内部结构也很正常。
不过,耳机的导声结构改变后,WI-1000XM2 的声音表现也有不少变化。加上 QN1 在声音处理能力的改变,WI-1000XM2 的声音确实比 WI-1000X 突出不少:
▲(Artist :Ayasa | 专辑:《ANISONG COVER NIGHT Vol.2》| 连接和设备:NW-ZX300A(LDAC)| 规格:24bit 96kHz Hi-Res | 降噪模式:降噪开)
▲(歌手:陈建安 | 专辑:《本原》| 连接和设备:NW-ZX300A(LDAC)| 规格:24bit 96kHz Hi-Res | 降噪模式:降噪开)
WI-1000XM2 刚上手的第一感觉,就是低频做得比之前突出不少。鼓点的力度提升了不少,声音的饱满感也有所增加,整体声线感觉会比 WI-1000X 要厚,对流行乐的适应性也比 WI-1000X 要强。
人声的表现也都还好,虽然会有一点点靠前,但整体听起来也问题不大。人声的稳定性也表现不错,用户还是能够明确歌手在一个固定的位置上唱歌,也不会有明显的松散感。这些其实是索尼的优势,WI-1000XM2 也能把这个优势继承下来。
细节的处理其实也还好,有些部分的还原会比 WI-1000X 好。只是,我们手上这款 WI-1000XM2 的整体声音还是会有些明显的毛糙感,解析力也带不出来,声音听上去还是有些糊有些闷。
这个相信只是个别问题,之前的 WI-1000X 在长时间使用后也不会出现这个问题,估计也是工程版固件没有调好的锅。
依旧最强,但我们真的还需要它吗?
总的来说,WI-1000XM2 还是一款配置、体验都非常不错的颈挂式无线降噪耳机。
用上了跟 WH-1000XM3 相同的配置后,WI-1000XM2 在降噪效果和音频表现上都获得了全面提升。机身也比之前轻便,收纳也更简单了,对于:
- 不想经常把耳机挂在身上
- 怕真无线容易丢失
- 希望有更好的连接、音质传输和配置标准,但也不想佩戴头戴式
- …
有这些需求的用户,WI-1000XM2 都是值得考虑的选项。
再加上,索尼在铺货、销售稳定后,价格也会进行调整。跟上一代一样的 2499 元定价,要是碰上 2020 年各种购物节的降价,还是有让你喊出真香的可能性。
对,WI-1000XM2 确实很强,但我们真的还需要它?
追求规格和极致降噪效果的人,更多的时候可能会选择头戴式无线降噪耳机。头戴式拥有更大的空间,可以容纳更大尺寸的单元和电池,在功耗和性能的取舍和限制会比颈挂式少,续航表现也能比机身细小的颈挂式要好一些。
如果追求方便的话,真无线的优势会比颈挂式来得明显。少了线材和项圈的限制,真无线入耳的佩戴限制会比少,佩戴体验也会比可能产生「听诊器效应」的颈挂式要好。
虽然现在在传输上还有些不稳定的状况,但随着芯片厂商不断优化方案,真无线耳机的稳定性还是会提升的。而且,现时不少真无线耳机都已经支持 aptX 了,要应付大部分 320Kbps 的流媒体服务已经足够。对于大众来说,这也是能够满足体验的方案。
▲ 现阶段的是真无线和头戴式,也算是属性相反的两个极端
在这样的环境下,面对头戴和真无线这两个特点鲜明的「极端」,颈挂式的生存空间被不断压缩。被推到入门领域,成为低预算用户「满足温饱」的基础选择,也是必然的事。
或者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还有一部分用户会因为连接质量(稳定性、规格等等)和价格选择颈挂式无线耳机。但在真无线的连接性能上来之后,颈挂式还是会被彻底取代。
而用了两代产品就攀上颈挂式无线降噪耳机顶端的索尼,现在再看看这个领域的状况,还真的有点无敌高手背后的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