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布斯:既非天才,也非暴君?
媒体人看乔布斯
媒体人看科技领袖总有些莫名的仰慕。结果,往往产生很多不靠谱的报道。
中国,彭博商业周刊就被忽悠了,在报道里说小米靠配件赚钱。美国,滚石也被忽悠了。他们以为乔布斯真的在车库中玩创业。
而恰恰是媒体人的报道塑造了乔布斯的形象:说一不二的暴君,残酷的驱动下属超越极限。同时,也是未卜先知的天才。从人机交互的细节,到未来科技的趋势。
设计天才?
律师们对乔布斯可没兴趣。他们最喜欢的是趟浑水淘金。比如苹果和三星的设计专利官司。
不过仍然要感谢律师和第一流科技八卦媒体 The Verge 。他们挖掘出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了乔布斯和苹果的工业设计团队设计 iPhone 的过程。
相信下面的设计原型会让华强北的设计师们顿生知己之感。
而且,类似水平的设计还不一个。
更令人崩溃的事实是,那个后来被拿来当笑话讲的 clickwheel 风格的 iPhone ?竟然是乔布斯本人的点子。
科技预言者?
乔布斯经常自食其言,比如他说过 iPod 不会支持视频播放。媒体喜欢把这些解释为迷惑市场的烟雾弹。
而越来越多的证据指向一个更简单的答案:乔布斯判断错了趋势。
AppStore 是在他的传记中被提及的著名例子。事实证明: iOS 第三方 Apps 生态圈对 iPhone 至关重要。而乔布斯开始并不喜欢这个点子。
另外一个例子是手机的 CPU ,乔布斯喜欢 Intel 的 X86。
乔布斯也曾斩钉截铁的说过,他用过 7 寸的 iPad 原型,不靠谱。“所有小于 9.7 的平板都要完蛋”。
既非天才
虽然这些原型说明,华强北和库比提诺的设计师们起点相差没有那么远。但是,两者的终点却完全不同:一个是世界工业设计的巅峰,另一个是不知道哪里的地摊。
为什么苹果最后拿出了天才般的设计?
泄露出的 iPhone 原型的数量也许才是答案:多于 40 款设计,大量的 CAD 图纸。苹果的设计团队非常的开放,也异常勤奋。他们紧跟同行的消息,也敢于尝试各种风格。
泄露的邮件的时间也许同样是答案:苹果内部关于 iPhone 设计的讨论不晚于 2005 年 10 月 。而 iPhone 发表于在 2007 年 6 月。可以想象,在近两年的时间里,苹果制造了几十甚至可能上百款 iPhone 的原型,在不断的选择和比较中决定了一个设计。
中国摄影师赵嘉说:摄影爱好者拍摄 100 张,贴出 99 张。而摄影师拍摄 100 张,删掉 99 张。
也许,这同样是华强北和苹果的区别。苹果的设计师会做大量的尝试,同时,用非常高标准的要求自己。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比较和选择。然后,删掉所有不靠谱的,留下最好的一个。
也非暴君
如果你接受乔布斯也常犯错的假设,那么你只好否定乔布斯的暴君形象。很多故事表明:乔布斯不是很在乎个人权威。
他喜欢 Intel 的 CPU ,但是,当 Tony Fadell 和他拍着桌子咆哮的时候?他接受了 ARM 。(换成 Cook ?那种性格的第一反映怕是去维护等级)
他不喜欢 AppStore ,Art levinson 为此找乔布斯谈了十几次。乔布斯的反应?不是厌烦,而是同意。
乔布斯也不喜欢 7 寸的平板。而这次官司中泄露的 email 表明: Eddy Cue 在几个月之后成功的说服了他改变了看法。(今年要是有 7 寸的 iPad 发表,你千万不要惊讶)
苹果内部的讨论似乎非常的直率和活跃。CEO 的立场也常被挑战 - 这非常非常不容易。而乔布斯也很善于纳谏 - 这更加难得。
真相?
也许,律师们给我们揭示的东西才更加事实。
天才的设计,源于大量的尝试,源于漫长而且精心的选择。
神奇的预测,源于苹果内部开放而活跃的讨论,以及最高层对 “挑战权威” 的容忍。
保密,只是把这些事情罩上了神奇的光环,让很多人相信苹果的产品都源于 “天才”。那么,苹果的模式就无从模仿,也无法复制。这恐怕正是乔布斯喜欢的效果。(类似的一个弥天大谎很可能是:“苹果不做市场调查”)
最后的话
和乔布斯如何管理公司比较,我们更清楚的是:乔布斯喜欢迷幻药和摇滚乐。他在各种场合谈论这两个爱好。
也许,正是六十,七十年代的时代精神造就了上世纪最伟大的企业领袖。
迷幻药是在更加开放的尝试人生的可能性。挑战权威?则是摇滚乐的真谛。这两点再加上乔布斯性格上对完美的偏执,就可以凑齐整个拼图。
但是,乔布斯已经离去,那些没有出现在他传记中,也没有在今天呈堂的事情,可能永远无法确认了。集合目前已知的种种,也只有一个模糊的猜测而已。
如果你是个讨厌猜测的,不质疑不舒服的理工男?乔布斯最爱的 Bob Dylan 已经为你的问题准备好了答案:
The answer my friend
is blowing in the wind.
blowing in the wind.
题图来自 acab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