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 5 秒截屏一次,他们想记录你在手机上看的一切
你是否还记得自己十分钟前在手机上看了什么?
你是在翻阅新闻还是刚看完几个视频?在做以上事情的过程中,你的注意力又是否曾被弹出的应用 push 或弹幕抓走?
▲ 图自 Distel
同样都是在这十分钟长的「屏幕时间」里,你我他的注意力和思绪路径却千变万化。有研究学者认为,想要了解人和数字产品的关系,单单看「屏幕时间」并不足够。
为此,斯坦福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研究人员发起了大型数据收集和分析项目 「Human Screenome Project」。
就像「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旨在绘制人类基因组图谱,最终破译人类遗传信息,「Human Screenome Project」则野心记录人们在越来越复杂的数字世界里的精确行为,结合数据分析解决媒介带来的社会问题。
简单来说,「Human Screenome Project」团队研发了一款应用,安装在手机、电脑或平板上后,应用每五秒就会截屏一次,并将截图压缩加密传输回到斯坦福的服务器上。团队目前正在优化追踪软件,争取以后能达到每秒截屏一次,提高数据精度。
▲ 由截图组成的演示影片,图片来自 Human Screenome Project
你也许会想,谁会愿意被这样记录?
现实是,项目组现在已经从超过 600 名分布于美国、中国和缅甸的志愿者的设备上收集了超过三千万张截图信息。
其实,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教授 Nilam Ram 和斯坦福大学教授 Byron Reeves 最开始只是合作研究人的多任务行为。他们当时做了款软件,记录学生在工作状态下切换内容的频率。
谁都没想到,数据表示,学生切换窗口的频率居然高至 20 秒/次,这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自然而然地,他们将记录测试延伸到智能手机上。
当我们开始(将截图连起来,)观看延时视频时,我们才意识到,原来它们能呈现出那么多种不同的人类行为模式。
Nilam Ram 对 《Digital Trends》 说。
项目组在 《自然》上的文章展开介绍了两条「Screenome」的例子。在填写问卷时,两位生活在加州北部的 14 岁年轻人均表示自己每天大概用两小时手机,但如果细看其截图数据,大家就能发现他们使用手机的行为模式大有不同。
▲ 图片来自 《华盛顿邮报》
在三周中,志愿者 A 使用手机时间约为 3.67 小时/天,志愿者 B 则为 4.68 小时/天。虽然 A 使用时间较短,但 A 这三个多小时被分为 186 次使用(每次解锁到锁屏算作一次使用),平均每次使用 1.19 分钟。而 B 的四个多小时则只被分为了 26 次使用,每次平均使用 2.54 分钟。
在这三周时间内,A 使用了 26 款应用,其中超过一半均为社交媒体,Snapchat 和 Instagram 占时最多。B 则使用了 30 款应用,但 YouTube 一项就占了 50% 的时间。再看细一些,研究这发现 B 的截屏里 37% 都是食物的照片,其中包括他自己拍的食物、其它视频中的食物、餐厅经营游戏中的食物。
在问卷调查中,两位青少年也许都说自己用「很多」应用,并且会具体列出其中一些,但想描绘他们具体的媒体使用情况根本没可能。
▲ 两位 14 岁北加州志愿者的「Screenome」,图片来自《自然》
在 Reeves 看来,通过描绘这些具体的智能手机使用行为,他们可更好地了解人们实际是怎样使用电子设备,以及这将怎样影响他们的线下生活:
这关于人们怎样将看似不相关的碎片信息联系在一起。
他们可以从看朋友的 Facebook 帖子跳到看关于总统选举的新闻再到阅读关于银行业的新闻,这一切都在同一分钟内发生……这真跟人在设备上一共花多少时间没什么关系。
在更主观层面上,Reeves 对《MIT Technology Review》坦陈,看这些截屏时,会有「像偷窥一般去看」的诱惑,是一件「引人入胜」的事情,因为「你感觉你正在逐渐了解一个人」。
虽然目前项目仍在初始阶段,但团队从现有数据中已经获得一些洞察:譬如,理解人们在电子设备上「跳跃式」的使用方式,有助于理解假新闻之泛滥。
并不是所有人都看好这个项目。牛津互联网学院的研究主任 Andrew Przybylski 认为这项目涉及的隐私问题将它限死成「一个新颖但却注定失败的研究手法」。
Ram 则认为不是所有人都会抗拒这样的数据分享:
我们在和志愿者对话时了解到,他们都知道自己的数据长期被大数据公司收集,并无法控制这些公司对数据的应用。他们对于自己的数据将被应用于研究和理解人类行为感到很兴奋。
项目另一位主要斯坦福研究学者 Thomas Robinson 也在接受《OneZero》采访时强调团队对数据保护的重视:
我们会用尽各种方法来保护这些数据,而且,我们承诺我们永远都不会分享出去。
题图来自 Tim Meyer @ Unsp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