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大更新」还是「小改款」,苹果产品应该怎么判断?

产品

2020-05-17 16:37

虽然并非果粉,但我这几年也陆陆续续从笔记本、手机、手表、耳机等几个领域逐渐组成了苹果的生态。

在这几年的更新换代中,我逐渐意识到我是一个买苹果产品比较「失败」的人,或者说我自认比较失败,对于心仪的几款产品总是错身而过。

现在想来,还是自己买产品还是过于盲目冲动,没能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更新节奏。

虽然这只是我个人的购买感想,并非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标准,但应该还是有一些参考意义。

要说明白这事,就要先从苹果的产品迭代策略说起。

在苹果的产品中,iPhone 的迭代策略非常典型,在 iPhone X 出现以前,保持着一年「数字更新」,一年「S」更新的节奏,除此以外的苹果产品都没有这么典型。但是在 iPhone X 之后,这个策略也变化了,因为下一代 iPhone 按照原本的规则应该是「11S」,但却没人这么写过,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早早就传出下一代 iPhone 的模具设计将会变化,而这是「大更新」的标志。

还是回到之前的迭代策略,苹果对 iPhone 的思维就是一年「大更新」,一年「小改款」,你也可以认为是一年对模具和设计进行改动,一年模具不变,主要对性能和功能改进。

分歧就在这里产生,是买更改模具设计的设计款,还是买设计更稳,性能更强的性能款?从我个人来说,我更想选前者,但实际上去经常头脑一热,买了并非自己最看好的产品。

比如前年买了 iPhone XS,去年买了 Apple Watch Series 5,今年在犹豫要不要买 iPad Pro 2020 以及更换 13 英寸的 MacBook Pro,但内心还有一个声音在告诉我,再想想看。

如果你看苹果去年和今年迭代更新的几款产品,其实会发现很多共同的点。我们把 Apple Watch Series 5、iPad Pro 2020 以及 13 英寸 MacBook Pro 2020 摆到一起来看。

第一个共同点是,它们都不是对模具进行了明显改动的产品。甚至手表和平板连处理器都没有本质变化。

Apple Watch Series 4 以更大屏占比的设计做出了手表产品线诞生以来的最大改进,堪称 Apple Watch 里的 iPhone 4。

而下一代的 Series 5 完全沿袭了这个设计不说,就连一贯会有性能更新的处理器这次也没了变化,S5 芯片相比 S4 芯片并没有速度上的提高。

这一点放在今年的新 iPad Pro 上也是成立的。

除了摄像头部分的变化,iPad Pro 2020 在外观上没有变动,另外 A12Z 这颗处理器就是 A12X 的完全版,只是把原先屏蔽的一个 GPU 核心开放了,本质上还可以算是同一颗。

MacBook Pro 让人失望的点则在于已经传出了 14 英寸版本的风声,但实际发布的仍然只是宽边框的 13.3 英寸版。

对键盘和 Touch Bar 的改进也不能看做是新的设计变动方向,而是对之前蝶式键盘与 Touch Bar 存在问题的修复。

所以我认为这几款产品都应该看做是之前产品的小改款更新,Apple Watch Series 5 基于 Series 4,iPad Pro 2020 基于 iPad Pro 2018,MacBook Pro 2020 甚至可以和 2016 款仍可看做一代。

第二个共同点则更加有意思,也让很多人尝到了真正实惠的感觉,就是存储容量的翻倍,但价格不变甚至还略有降低。

可能你不记得也不在乎 Apple Watch Series 4 和 Series 5 的内置存储空间大小,因为大多数人还是连着手机用的,存储空间变化影响不大。

但这一点却实实在在的提醒着人,存储容量的翻倍很可能意味着这一代产品的新功能卖点过于单薄,苹果才会在存储容量上加码来营造「便宜又大碗」的印象。

同样,这一点在刚才上面三个例子上仍然共通。

Apple Watch Series 4 的内置容量是 16GB,Series 5 则翻倍到了 32GB。iPad Pro 2018 款是 64GB 起步,而到了 2020 款则变成了 128GB 起步,甚至价格还由原先的 6499 元降到了 6299 元。

但具体的情况你们也知道,这一代 iPad Pro 在本体上的变化实在是乏善可陈,风头全被妙控键盘配件抢走了,iPad Pro 反倒成了衬托。

MacBook Pro 也是如此,虽然绝对价格上今年的高配版 14499 元的价格比去年 13899 元贵了一点,但掰着手指头看一下几个配置升级就知道,今年的新款提了价依旧是超值的。

不提键盘和 Touch Bar 的变动,只看核心配置部分,八代酷睿升级到十代酷睿,8GB LPDDR3 内存升级到 16GB LPDDR4X 内存,256GB SSD 升级到 512GB SSD。

除了处理器,后面两项最影响使用体验的配置都是直接翻倍。考虑到苹果自选配置加价昂贵,这自带的 600 元差价绝对值的。

这基本上也实锤了这是 2016 年以来这一代 MacBook Pro 的最后一款,这一点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已经更详细的写过了。

无论是模具更新还是变相降价,这两点依旧是基于苹果本身的策略来判断的,从产品迭代和销售策略来看,苹果的策略虽说还算稳定,但也有并不靠谱的时候。

所以最后一点就是需要更多从上游去看,那边的消息更具前瞻性。

终端厂商的上游是什么,自然是代工厂和组件供应商。虽然对于大多数普通消费者来说没有接触供应链的机会,但许多著名的分析师和爆料者经常有着第一手的供应链消息。比如著名苹果分析师郭明錤。

举例来说,在这一代 MacBook Pro 正式发布之前就已经有很多从供应链的消息传出。

今年 3 月 8 日,郭明錤在报告中就提到苹果将在今年推出六款新产品,其中就包括 14 英寸的 MacBook Pro,考虑到去年 11 月份的 16 英寸版本已经在实际上取代了原先的 15 英寸版,而 14 英寸的目标也是取代当前的 13 英寸版本。

但是最后我们看到,前几天更新的版本依然采用了旧款的模具,并非传闻中的 14 英寸版本。

另外郭明錤的报告中提到的六款新品将会采用 mini-LED 屏幕,包括 12.9 英寸 iPad Pro,27 英寸 iMac Pro,14/16 英寸 MacBook Pro,10.2 英寸 iPad 和 7.9 英寸 iPad mini。

原先预计这些产品将会在今年年底开始逐渐和用户见面。但 5 月初郭明錤的新报告表示苹果的 mini-LED 产品预计将会延期到 2021 年更新。

稍作分析大概可以推断出,其实苹果 14 英寸的 MacBook Pro 在设计等方面已经准备好了,但是在某些元器件上可能因为各种原因并没有赶上目前的节点,所以才推出了一款更为朴实的 13 英寸 MacBook Pro,而下一代十有八九就会直接换成 14 英寸和 mini-LED 屏幕。

这个 14 英寸版本显然会是一次较大的更新,在设计上会进入全面窄边框的时代,并且屏幕材质比目前的 LCD 会有换代级别的提升,相比当下的款式有着较大的进步,足以担当大更新的重任。

总结下来可以发现,如果苹果对于当前产品在模具上没有出现变化,那么可以排除大更新。如果出现了加量不加价的情况,那说明这一代在体验上的不足已经被修整的差不多了,基本上下一代很大概率会是大更新。

在苹果策略的判断之外,供应链的传出的消息再进行辅助验证,基本上就能准确判断苹果大更新的时间节点,从而为自己更新换代的计划做准备。

34176BE3-9BFB-461D-A8C1-D937B8E2714F

当然我并非建议大家都买大更新版本,因为变化有着也意味着更高的风险。比如从 iPhone 5s 更新到 iPhone 6 Plus 之后,这是我用过卡顿最严重的 iOS 设备,一年不到的时间就难以忍受,换了 iPhone 6s 之后反而可以用更久。

但另一方面,我去年入手的 Apple Watch Series 5 对比上一代确实没有足够的改进,常亮功能因为对续航影响蛮大已经被我关了,还不如早买早享受一年。

今年的 iPad Pro 同样让人纠结,时隔一年半的更新基本上只是存储空间大了,拍照和 AR 能力更强,但对于 iPad Pro 来说这些都不是刚需内容,如果明年更换了更强悍性能的处理器和更好的屏幕,可能会出现没有 18 款享受早,又没 21 款享受好的状况。

包括 MacBook Pro 也是,如果下一代更换了 mini-LED 屏幕,会不会出现各种奇怪的问题也犹未可知。

此外,如果对性能有更高的要求,那么可以关注代工厂的工艺更新节点和跟进处理器厂商的架构更新状况。比如台积电 5nm 的进度,英特尔十一代酷睿 Tiger Lake 的性能跃进,吃工艺和架构的性能红利相比交互设计带来的变化更加稳定可靠。

本质上说,这都是因为我们并不清楚苹果的产品线路图和工程进度,想要尽力缩小信息不对称的做法,而在攫取的更多产品信息之后,争取能够做出对自己最中意的选择。

考虑到一款产品至少也要用到一年,多的甚至三到五年,那花点时间来仔细思考一下还是很值的吧?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