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八佰》拍照片发朋友圈,这事该「骂」吗?
上映不到 11 天,票房突破 20 亿,中国影史第 20 部票房突破 20 亿的电影
以上头衔都来自《八佰》,作为电影院歇业近 180 天以来的首富票房大作,它吸引了市面上绝大部分观众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了大量争议,关于电影背景设定、剧情走向、乃至价值,都已经被反复讨论、延伸。
《八佰》的火爆,连带着让「电影屏摄」重新登上了话题舞台,甚至引发对立骂战,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能看到不少用户分享自己的观后感,并附上了一张又一张电影截图,这显然是在观影途中拍摄的。
录制电影片段算屏摄,拍照发微博、朋友圈也是吗?这违反规定吗?
屏摄是什么
在朋友圈、微博等社交平台分享电影见解、观影体验,是再常见也不过的事情了,毕竟电影作为娱乐消费产品,讨论门槛相对比较低,是绝佳的社交话题之一。
但如果你对着电影银幕拍照,并在微博、朋友圈发布《八佰》相关的照片,可能要做好挨骂的准备,被指责屏摄、不道德,甚至被各种「祖安话」谩骂。
什么是屏摄?
顾名思义,就是在观影过程中对着电影银幕拍摄。大众最熟悉的屏摄行为恐怕还是以录制视频为主,此前盗版电影产业中枪版电影,就大多指的是在电影院全程录播,而流出的资源,据媒体网视互联报道,《八佰》上映后,同样流出了全程屏摄的枪版资源。
当然,经过数年的版权教育、国家版权局的严格打击,录屏盗摄现象其实有一定程度的减少,国家版权局等相关部门在 2017 年的「剑网 2017」专项行动中就关闭了盗版网站 2554 个,现在在电影院全程录像的枪版电影已经越来越少了。
同在 2017 年,国家还推出了《中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其中规定:未经许可,任何人不得对正在放映的电影进行录音录像。发现进行录音录像的,电影院工作人员有权予以制止,并要求其删除;对拒不听从的,有权要求其离场。
录音、录像是减少了,大众对在电影院录音录像的认知也大多偏向这是不良行为,但拍照呢?
《中国电影产业促进法》并没有严格提到拍照不合规,而网络视频平台也在一定程度上混淆了对这件事的认知。
B 站、爱奇艺等视频平台都在移动端 app 中加入了截图、GIF 制作、一键分享等功能,其目的是为了推广平台,通过电影内容吸引其他用户下载 app ,促进平台用户增长。
都是看电影,既然视频 app 可以截图,电影院也应该可以拍照咯?
在屏摄相关话题的评论区,总是会出现相似评论,类似还有这些:
拍个图片不算违法吧。
我花了钱买了票,这是我的消费权利。
我拍图片发朋友圈还能为电影宣传呢,电影院和片方不得感谢我啊?
我只是拍照发个朋友圈,分享一下生活怎么就被「不道德」了呢
…..
看到这样的评论,另一部分人坐不住了,在影院礼仪中无论拍照还是录制视频,都被看做是屏摄行为,对着电影银幕拍照发送到微博这种公共平台,不但可能涉嫌侵权,还会对其他人造成「剧透」。
▲ 屏摄现象并不少见
其实类似的现象并不少见,每当热门电影上映、话题爆棚时都会出现,从《复仇者联盟 4》到《少年的你》,再到如今的《八佰》。
从普通观众到明星群体,都有出现,岳云鹏、海清、盛一伦等明星都有在微博分享屏摄照片。
甚至是电影爱好者云集的专业电影节,都曾出现过屏摄,去年平遥国际电影节就因为屏摄,推出了专项规定,禁止用手机拍照。
而关于屏摄的争论,也从未停止。
谁对谁错
首先,需要明确的一点是屏摄显然是不对,录屏盗摄已经被法律明确规定为违法,而在观影途中拍照也是不合规的,电影票据、电影院告示牌,乃至电影片头公益广告,都在提醒观众不要拍照。
这是电影院的消费规则,花钱买电影票,获得的是观看电影的权利,在观影时拍照并不在影院提供的消费项之中,实际上一旦观众拿起手机拍照,影院工作人员往往会提醒不要拍摄。
而且,在影院内拍照会影响其他人的观影体验,手机拍照需要亮屏,对后排观众来说无疑阻碍了观影,要是再开启闪光灯,整个厅内的观众都会被影响到,阻碍观影。
再来说为什么在视频 app 截图没问题,而在影院拍照就不行。
第一,观众和视频平台身份并不一样,B 站、爱奇艺等视频平台拥有电影的版权,截图、GIF 和电影宣传片的意义类似,而观众只有观看权,并没有版权。
第二,视频平台和电影院观影环境并不一样,观众在电影院内,在公共空间消费,需要遵守规则,而且电影院上映的电影大多会比视频平台更早,出于独家渠道防剧透,都不应该在电影院观影途中拍照。
对着电影院银幕拍摄、分享照片,或许会起到一定的宣传作用,但片方并不希望观众这样做,去年电影《少年的你》上映时,同样出现大规模的屏摄现象。
最后都是片方无奈,主动发布微博号召观众、粉丝们不要在观影途中对着电影银幕拍照。
拿出手机拍照,首先亮屏就会打扰到身旁的观众,再有一旦开了闪光灯,打扰到的就不止身旁几位观众了,而是影厅内的大部分观众,实在不礼貌、也不符合影院的规定,片方也不希望自家电影受到这样的对待。
影院其实一般都会准备相关的宣传物料供观众、粉丝们拍照分享,除了电影票根、巨型海报外,不少电影院还会准备电影相关的人偶等,供观众合影留念,并非一定要拍电影银幕的。
之所以屏摄屡禁不止,对于屏摄的认知不够普及是一个重要原因,不少人都不知道在观影途中拍照是不合规的。
另一方面,我国大陆地区电影商业化运营时间和部分国家、地区相比确实会晚一些,在影院礼仪、相关法律建设上会更慢一些。
台湾、香港地区都有禁止在电影院拍摄、拍照相关的法律,前者违规最高可处 5 年有期徒刑,罚款 2 万新台币,后者最高可被罚款港币 5 万元及监禁 3 个月。
而美国超过 41 个州有禁止在拍照录影的法律,违法者最高会面临 3 年监禁;日本在 2007 年推出了《映画の盗撮の防止に関する法律について》(关于防止电影偷拍的法律)。
▲《银魂 2》的反屏摄公益广告
其中明确规定了不能偷拍电影,一旦违反法律被抓住,可能会被处以 10 年以下的有期徒刑,或者 1000 万日元以下的罚款。
同时,法律中还规定了是首映 8 个月后才能解禁,不在法律规定范围内。
并不是说我们一定要和日本一样,只是对于屏摄的严格监督是整个电影产业的发展方向,提升更多人的观影体验,才能吸引更多观众进而影院,不是吗。
而且近年来国家版权局等相关部门,对于电影盗摄、盗版视频的打击也越来越严格了,在相关部门发起的「剑网行动 2019」中,就提到了将加大对偷拍、盗录的打击力度。
骂战或许有用,但禁止屏摄还是要靠法律和礼仪
如今再去社交平台搜索「屏摄」,常常能看到评论区两派人士互相掐架,双方争论的已经不是屏摄对错的问题了,而是是否道德、乃至互相人身攻击,脏话频出。
情绪总是能在社交媒体占领话题高地,当一个人开始谩骂,负面情绪就会像细胞裂变一样,不断分裂,让整个议题变得崩坏。
互相谩骂或许能把事情越闹越大,吸引吃瓜群众的跟进,客观上促进了大众对于屏摄的认知,但在情绪的操控下,又有多少人能冷静下来思考,了解屏摄带来的危害呢?
骂战虽然有用,但消灭屏摄还是要礼仪和相关法律的补全,而需要承认的是,无论是影院礼仪还是相关法律,都有一个普及的过程。
早在 2017 年,我国电影银幕数就达到了 4.3 万块,超过了美国成为了世界上拥有银幕数量最多的国家,2019 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达 642.66 亿元,2015 年这个数字还只是 440.69 亿。
而 2015 年观影人次达 12 亿次,2019 年观影人次则达到了 17.6 亿次,但非观影人群对于电影礼仪的认知并不多,电影票房的增长喜人,也证明着国内电影观众的增加。
在这其中,有的人是第一次去影院,不熟悉观影礼仪的也实属正常,我也向身边几位朋友询问过,是否知道观影途中不能拍照,虽然大家基本上没有拍过照,但并非所有人都知晓这条规则,这还是有不少老影迷情况下。
更何况,除了屏摄之外,电影院内并非所有行为都适合用法律来规范,小孩子踢凳子、手机亮屏、打电话、聊天,这些都会影响到其他人的观影体验,但如果都通过法律来规范,怕是变相提升了观影压力。
北大中文系教授戴锦华老师曾提到:影院是一个公共空间,是唯一一个对号入座、在昏暗的环境下「集体地独自观影」,我和你坐在一起,但是我在独自观影的公共空间。
▲《捉妖记》中胡巴参与的电影礼仪公益片
特殊的环境、各种礼仪、规则,让电影院观影成为了一件极具仪式感的事,也正是这份仪式感,我们能无拘无束的沉浸在电影世界中,而不必被其他事物所打断。
为了维持这份仪式感,在观众持续增加的前提下,影院礼仪的普及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补全,仍然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