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为什么厂商应该重新思考手机摄影了

产品

2020-09-09 17:00

最近 iPhone 的广告牌上的照片标注出现了一点点变化,原先在照片旁边标注的是「使用 iPhone 拍摄」,现在变成了「用 iPhone 拍摄及编辑」。

这个变化很小,但很微妙。

我们是如何用手机拍照的

从拍摄到编辑,凸显了一个趋势。

在进行了军备竞赛一般的相机性能比拼之后,所有的手机厂商看起来都该重新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即每一个普通用户到底是如何使用手机拍照的?」

回答这个问题要回到使用者的视角,其实我们会发现手机摄影和相机摄影一个显著的区别——相机拍照是单独的一环,有着明确的方向性和局限性,这个过程中主要是输入的过程,尽可能将眼前所见收入到相机中,屏幕起到的最大作用是辅助你减少废片。而手机拍照则是从拍照后期,乃至于显示与分享的一条龙,是一条创作到分享的完整操作。

这是两套不同的流程,甚至出发点就不同,所以由此也诞生出的用户需求也完全不一样。

既然手机拍照和相机拍照有着这种本质上的流程不同,那实际上也就意味着两者的需求会有着极大的差异。比如在相机上你可以拍出素质很好的照片,也能通过换镜头的方式来调整构图和拍摄主题。但相机能做的事情是单一的,你无法直接通过相机进行修图,更不能通过相机发送朋友圈。

而手机上所有的环节都是紧密相连在一起的。就是说所有的技术表达,要在手机屏幕上,在当下的时刻里,即刻表达出来。

比如 HDR 效果,针对夜景的时候自动启动长曝光加多帧合成的方式提高亮度和纯净度,要在屏幕上立刻呈现,比如面对逆光时的 HDR 效果,拍完马上就要在屏幕上呈现。

在使用手机的时候,用户在意的到底是什么

产生不同的原因来自于手机本身的技术特点,但推动其继续向前发展的则来自由此产生的用户需求。我们回到使用者的视角来看。

对于使用者来说,使用手机拍摄在意的不仅是画质,更在意的整个拍摄流程中,关于影像技术的无缝体现,泛一点说就是用户体验,如果拆开说,就是「适时」给出「适合」的功能。

所以要想在这样的一整套流程中迅速的按照使用者需求来适时开启某项功能,就需要厂商对于手机摄影的这条赛道有一个长期的规划和布局。

重新思考手机拍照的另一个方面,是对消费者使用习惯长期洞察。谈参数没错,但只谈参数无疑就显得片面了。

举个例子,你知道大众用户在什么时间拍摄的照片最多吗?这个问题关系到大多数用户的使用习惯,只靠经验和常识也很难得出准确的答案。

vivo 的大数据表明大众的拍摄高峰是在晚上 8 点左右,这个时间是很多上班族晚上吃完饭后难得的闲暇时间,休闲娱乐活动的增多,手机拍照也变得多了,而这个答案又提出了新问题。

这个时间是一个典型光线不足的场景,所以对于大众需求来说,更好的暗光拍照能力成了较为硬性的需求,晚上也要拍得见,也要拍得清晰,所以你知道为什么很多厂商都在强调夜景算法了。

进一步再说,暗光下常用的多帧合成与长曝光的夜景拍摄,又对手持稳定度提出了需求,这又要求厂商在防抖上提高可用性和易用性。

所以你看,vivo X50 Pro 和 vivo X50 Pro+ 这两款手机就带有针对性解决方案的逻辑闭环。X50 Pro 一方面提升了感光元件 IMX598 的感光性能,另一方面搭载了微云台设计,不仅针对目前需求激增的视频拍摄带来了更好的防抖能力,同时也对手持夜景拍摄颇有益处。

而 X50 Pro+ 的大底 GN1 方案则凸显了更专业的性质,同时大底方案也是不同品牌针对提升夜景拍摄能力,在目前最为流行的一种方向。

问题和需求一直在不断提出,解决的方法或许没有标准答案,手机摄影在这几年中迅猛发展,但各家其实都是摸石头过河。有人从大底出发迈出了先驱的步伐,比如诺基亚曾经的拍照旗舰 Nokia 808,有人坚持打磨小底,从计算摄影的角度出发,比如 Google 的 Pixel 系列。

现在来看,无论是大底还是计算摄影,其实互相都不冲突,两者从硬件和软件两点上出发,在不同的赛道上为了同一个目标殊途同归。

现在更典型的则是两手抓,彼此配合,分工合作。

什么是还原眼之所在,再到超越眼之所在

手机摄影是一条长赛道,在这条赛道上没有捷径,只能靠不断的技术积累,vivo 属于其中的一个典型。

在 9 月 7 日的影像+发布会,包括之前的影像活动上,vivo 一直强调的一句话是:「还原眼之所在,又要超越眼之所在」。按照 vivo 官方所说,是这样解释的:

对客观世界的记录与还原,代表我们理性的一面,展现我们与身边这个世界的关系;主观世界的表达,是我们内心情感的映射,表达我们对自己与世界的理解和期望,它是感性的一面,是超越真实世界的。客观与主观,还原与超越,总结起来就是从「还原眼之所见」到「超越眼之所见」。

对这一句话的解释如果提炼出关键词的话其实就在于「还原」和「超越」。

而再进一步说,还原的是什么,还原的是客观世界,首先意味着优秀的硬件基础,要有优秀的镜头和感光元件,要把纯净度、白平衡等影响基础画质和观感的部分做到符合眼之所见。

超越的是什么,是主观世界超越了客观世界,比如极夜模式捕捉人眼看不到的暗处,星空模式将时空压缩在一张照片,流云星光算法对云朵、飞机、流星等物体的运动状态保留等等。

一直到用户后期比如剪裁和重新构图,调色与滤镜的使用,到最后在平台上的分享,不仅仅是眼前所见,也是所得。

问题是,要怎么做?对此 vivo 自己总结了两点出来:

1. 有足够强大的硬件性能,比如优秀的镜头和感光元件
2. 要吸收和转化来自专业影像领域的、完整的前后期流程和技术,才能做到让消费者满意

一句话总结,所有的努力都是让 vivo 手机能够成为消费者的创造工具。让消费者摆脱功能、场景、时间的限制,获得愉悦的影像体验。

手机影像是自我表达,也是大时代下个体存在的记录

为什么手机拍照已经成为了手机功能最重要的一环,让不同品牌开始隔空 Battle?因为它已经连接到了现代人最本质的一些需求。

从自我需求来说,分享照片成为了现代人自我表达以及社交行为最根本的方式之一,为什么微信朋友圈默认不能分享纯文字,为什么二姑三舅天天要在家庭群里分享小孩的照片,并乐此不疲。

手机摄影,不仅是满足我们自我表达和创造欲的工具,同时也是连接彼此的社交工具,这个工具复杂的功能就像我们的人性一样复杂,因此它是一个现代人不离手的工具。

在被快节奏的生活和时空分割的当下,手机拉低了我们自我表达的门槛,提高了满足社交需求可能性,深夜发一条朋友圈就为了寻找一点点心灵慰藉。

贾樟柯的电影最爱聚焦大时代下的边缘小人物,再通过小人物的命运反应大时代的变化。

实际上正式无数的个人表达,组成了我们这个大时代,著名肖像摄影师肖全有一套很著名的作品叫《我们这一代》,记录了这个年代下最真实的个体。

但无论是肖全还是 vivo 长期携手的《国家地理》,其实长期以来一直都是行业翘楚,是在专业领域获得很高成就的摄影师或者机构,在电视、专业杂志、知乎都能够看到他们的身影被讨论,但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就有点「曲高和寡」了。

与 vivo 的合作成了专业下沉的契机,让专业领域的摄影大师也能够和最普通的大众消费者产生联系,比如 vivo 手机里现在内置的「肖全滤镜」功能,就是专业与大众结合,尝试落地到功能上的一次体现。

其实这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vivo 一直在研究和理解最普通的大众消费者,但又没有局限于大众用户,无论是 FIRST 电影节、《国家地理》、肖全、刘雯,vivo 都试图在不同的领域中,把专业和大众拉的更近。

这样一来,一个从上而下的管道就形成了,金字塔顶端的知识与经验,也有机会能传递给最普通的一个用户,这显然是件好事。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