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慢下来去争取更高效,你敢吗?| 春节特辑

生活

2022-01-30 19:04

🐯

新年总会让人想「重启」生活。

经过了「躺平」成为热词的一年,你会想慢下来吗?

假如慢下来意味着有机会获得更高效率,你会愿意尝试吗?

为什么「慢下来」能更高效?

▲ 图片来自 yarn

最近,《深度工作》作者卡尔·纽波特在《纽约客》撰文提出了「慢效率(slow productivity)」这一概念,引起了好些讨论

为什么「慢下来」能提高工作效率?

纽波特认为,当人面对的工作总量超过一个特定值,其工作压力就会成为影响效率的因素。

过了那个门槛后,人就开始从规划工作-执行工作的循环中加入了对工作的焦虑感,进而影响实际工作时的效率。

▲ 图片来自 Yanado

因此,纽波特的「慢效率」概念的核心,其实不是「减速」,而是「控制总量」,并借此提高整体产出。

如果每一个员工的工作总量减少了,那整个公司的产出不就减少了,竞争力也下降了吗?

并没有。

纽波特还是一个相信「效率」的人,但他相信效率更依赖于高效的系统,而非将责任放在个人员工身上。

他认为,「慢效率」成功的最大挑战在于创立一个系统去管理未被分配的任务。有了这个「缓冲区」,管理者可保证团队一次性只需面对合理的工作量,并专注高效地完成。

「慢效率」如何应用于工作中?

▲ 图片来自 Indian Ad Company

如果你是团队领袖,当然可以尝试在团队管理中应用「慢效率」概念。

专注于技术团队管理研究的 Andrew Sidesinger 分享了一些自己的经验

Sidesinger 在加入团队时,七位软件工程师在负责五个项目。每个项目都有一位主导,另外配一名工程师协助。

不出意料地,大家都表示这种近乎是一个人担一个项目的压力很大,而且大家也不知道别的同事都在干什么。

他简单地调整了一下:

  • 将进行中的项目调整为三个。完成了任务,才能引入新任务;
  • 冲刺开始时大家不会领到特定任务。除非其它进行中的项目已经没有任何可参与的工作,否则工程师不开新任务。

这些改变都不容易。大家都会有冲动把一个工程师的时间拆到两个项目中,尤其在前期想做出成绩的时候。但问题是,这样做的结果可能是两个项目都做不好。

坚持下来后,工程师们的情绪变好了,团队也实现了冲刺的目标。

▲图片来自 Hack Reactor

如果从个人工作管理出发,那服务于个人和团队的职业生活教练 Alexa Doman 会建议你去花点时间,审视三个问题:

  • 1 你真的有优先去考虑重要的事情吗?
  • 2 你该如何为自己的工作设立更为坚定的边界?
  • 3 如果你不在工作上慢下来,会有怎样的后果?

但如果你处于一个情况严峻的团队中,对自有工作流无法改变,也暂时无法更换工作,那再退一步,也许可以试试先从非工作的地方入手。

我们还可以做什么?

这些年来贬值最多的不是货币,而是你的努力。

我们现在进入到了一种低水平内卷,高水平倦怠的阶段。

经济学者管清友之前在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曾说道。

身处于一个「追赶超型」国家,不少人在面对工作的「内卷」时会很无力,为了面包,为了家人,不敢轻易改变。

那也许,我们可以先从「娱乐」上去改变。

占据了我们娱乐大部分时间的电子产品,在为我们带来前所未有的高效和连接的同时,也成为了我们精力消耗的一大来源。

▲ 图片来自 Cleveland Clinic

正因如此,科技领域的「慢运动」一直都没停过,但也一直没成功。

2010 年,「慢互联网(slow internet)」尝试劝退逐渐变成默认生活方式的「一直在线」模式;

两年后,「慢网(slow web)」运动开始主张用「适时推送」来改变由主页、收件箱带来的无尽查看压力。

当推送也变成了手机上制造焦虑的信息时,运动也宣告失败了。

▲ 图片来自 《连线》

现在,我们仍在见证大量新生代「慢科技」的试验,它们不再尝试「优化」现有产品,而是开始尝试改变互联网的「物理结构」。

从改变时间(即时性)开始。

Dispo 让拍照重归「胶片」时代,拍照后需等 24 小时才能「拿」到成片,不带任何滤镜。

Pony Messenger 则让信息重回「寄信」时代,让「小马」每天给你送一次信,消灭「立即回复」的压力,让你和不常聊天的朋友有机会更深入地聊天。

也有人在改变空间性。

Minus 只给每位用户提供 100 条推文的额度,鼓励用户更有意识地去发言和记录。

Letter 则在原本可随意参与的讨论空间周围设置了「阶梯」。

想去讨论一个话题?不仅要用真名,真人照片(主张对自身发言负责);每次讨论都是以千字内的信件来进行(可连续发多封信);一个讨论,可能会持续数月。

如果这些还是会为你带来负担或压力,也许我们可以再退一步 —— 尝试更好地感受当下,哪怕就一点点。

做正念冥想对于很多人来说「不现实」,它听起来太玄太虚无。

那也许,可以试试在看到好天气或任何让你新生喜悦或感激的事件前,腾出 30 秒时间,去感受鼻腔中的空气,耳边的凉风,脚下的拉得长长的影子。

也可以是好好地感受美食(尤其大过年的,可不能白长肉)。

手机先吃不如你先闻闻它的味道,看食物冒出的热腾腾烟雾(它和你想象中的样子一样吗?),感受食物触碰嘴唇时的感觉。咀嚼你是用了哪边的牙齿?食物为舌头带来了怎样的味觉刺激?吃第二块时还是一样的感觉吗?

▲ 柑橘类水果在剥皮时迸发出的香味就很让人沉醉,图片来自 the view from the great island 

从一个正念入门小白的感受看来,这些行动让「和当下连接」不再虚无,它是每天固定感受呼吸的 10 分钟,是看到让人心情愉悦的阳光后「停下来」的 30 秒。

每一次有意识的主动「享受」,都是我们在带着好奇心去观察自己的生活,都在让我们更接近现实和自我,都是在反抗无意识信息流在制造的麻木和同质化。

我们也许不能立即改变工作的不合理,但我们可从工作外开始重新关爱自己。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每一次行动带来的信心,也将逐渐融入其它方面,成为你前进的勇气。

 

延伸阅读:

《当 996 和内卷成为常态,冥想会是打工人的「精神药丸」吗?|明日浪潮》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