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做好折叠屏,是高端化过程的必经之路

产品

2022-04-19 10:00

当下的智能手机有些像数学题,它有一套常规的解题方法,最终往往会带来一个明确的「答案」。

即是高端机不能有短板,中端机要有十足性价比,入门产品不能减配太多。

再加上形态逐步趋同,智能手机更像是一个内容中介,我们逐步成为内容消费者,而非是消费硬件。

如此,我们对大屏幕趋之若鹜,手机的屏幕尺寸也从黄金 3.5 英寸一下子跃升到 6.7 英寸。

屏幕的尺寸之所以还没有继续上探,还有一道物理的铁律在阻挡,更大的体积重量显然不适合随身携带,自然也无法成为人们口袋中的「手机」,屏幕尺寸与机身有着一个微妙的平衡。

铁律打破不了,绕过去不就行了?折叠屏就是当下这么一个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

叠一叠,折一折,8 英寸大屏进口袋。实际上,折叠屏解决了「进口袋」这一步,但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折叠屏解决了哪些问题?

将「大屏幕塞进口袋」,只是折叠屏在物理形态上解决了随身携带问题。与其说解决了体积,倒不如说是解决了方形屏幕的「宽度」,折叠后方便单手握持与单手操控。

「折叠」这个过程由此也为 2D 形态的屏幕引入了 3D 使用场景。

比如现在最新的折叠屏借由铰链的自由悬停,配合相应的软件,在视频、拍照、输入等场景下带来类似于 PC 的使用体验。

另外,各个厂商对于折叠理念不同的理念,市面上基本上有了三种折叠尺寸,「翻盖式」的 Flip,mini 尺寸的 Find N,以及全尺寸的 Fold。

Flip,最大的优势在于「小」,它几乎是直板手机的一半尺寸,几乎拥有了直板机所有功能。

Fold,可以称之为目前折叠屏的全尺寸,8 英寸的内屏配合 6 英寸的外屏,几乎是一台手机加上平板的功用。

而介乎二者之间,则是 Find N,比全尺寸小上一圈,但并没有舍弃手机加平板的功能,更小的尺寸则是为了更好的便携性。

折叠屏诞生不久,但机身尺寸已经拥有了三种不同的分支,进化速度相当快,而且每一个尺寸都有着厂商对市场的洞察。

另外,折叠屏出现后的几年时间,它的价格也从五位数快速回落到四位数,就拿最近刚推出配置拉满了的 vivo X Fold 而言,售价也被压缩到了 9000 元以下,也不再让普通消费者高攀不起。

对于「折叠」形态理解的加深,让更多厂商开始思考如何挖掘出折叠形态的更多功能玩法,这有些像智能系统出现之前,风格多变的手机样式时代。

▲ 折叠屏市场份额大跃进(三星还是大头). 图片来自:Counterpoint Research

无论是 DSCC 还是 Counterpoint Research,很多统计机构对折叠屏市场的预测大都一致,「折叠屏」的出货量会逐年呈指数级提升,甚至抛出,「2023 年折叠屏手机出货量相比 2021 年会有接近 10 倍增长」。

手机终端厂商不断地加码外,相应供应链也逐渐成熟,折叠屏手机在基本性能上与直板手机的差距变小,价格陆续降低,「二合一」或者「多合一」形态的折叠屏手机也逐步开始吸引到很多普通消费者。

折叠屏变得更普适了。

折叠屏带来了哪些问题?

那么,普适化的折叠屏变得成熟了?

答案可以总结成,是也不是。

变得成熟指的是现在的「折叠屏」产品已经有着当下最好的解决方案,还是以 vivo X Fold 来说,它本身可能没有那么多「创新」,但它的出现弥补了此前折叠屏产品所有的遗憾。

内外屏规格不同,帧率不同,没有屏下指纹,摄像头有所阉割,快充功率有所限制等等,这些问题 vivo X Fold 逐一解决。

就像在体验中所提,它就是当下「最强」的全尺寸折叠屏。

相信有了 X Fold 的珠玉在前,后续的折叠屏也理应会不再有明显的短板。

不成熟,其实指的还是「折叠屏」这个形态而言。

▲ 双手捧着比较合理.

8 英寸的平板折叠起来,再加上复杂多「金」的折叠铰链,自身的重量直奔 300g,再加上叠起来之后,机身的厚度超过 1cm,基本上与轻薄无缘。

带着折叠屏通勤几天之后,几经纠结,最终还是把 SIM 卡插回了普通的直板手机中。而折叠屏则躺在包中,等落座之后,再拿出来利用大屏做内容消费。

上述的使用习惯的转变,几乎是我遇到每一部折叠屏,都会经历一遍的过程,纵使现在的折叠屏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除了重量厚度,折叠屏机身内的有着大量的机械结构,这也与智能手机发展规律有些违背。

▲ 三星第三代折叠屏已经支持 IPX8 级防尘防水. 图片来自:androidcentral

实则,包括智能手机在内,很多消费电子都在朝着「去除机械结构」方向发展,一是由于机械结构带来了不稳定,二是寿命问题,三是不利于小型化。

纵使,现在很多产品的转轴寿命已经达到了相当的水准,有着几十万次的寿命,但不可否认的是,机械结构不太像是消费电子的明日趋势。

不成熟的还有内屏。

▲ 初代的保护膜与贴膜类似,屏幕撕开就坏. 图片来自:MKBHD

三星初代 Galaxy Z Fold 内屏上覆盖了一层聚酰亚胺薄膜,保护力度有限,很容易造成内屏的损坏。

后续的产品均转向 UTG 超薄玻璃,保护力提升了,但依然无法达到常规大猩猩玻璃的水准,十分惧怕尖锐物体,很容易留下难以恢复的痕迹。

▲ UTG 保护性仍然不及普通手机屏幕玻璃. 图片来自:Zack Nelson

由于内屏的特殊性,其维修成本也十分高昂,几乎与二手折叠屏产品相差不大。甚至,相应的贴膜都需要提前预约,以及固定的售后门店才有资格维修。

最后还是说说生态问题,折叠屏有着小屏和大屏两套操作逻辑,需要厂商在系统上优化的同时,第三方 App 们同样需要优化。

不过,现在第三方 App 们对于内屏的适配仍然还处于「群魔乱舞」的状态,直接放大,键盘弹出挡住输入框的情形时有发生。

不过,软件生态的问题,内屏保护,都可以通过技术解决,但机械结构带来的不稳定和机身自重过大的问题,可能会一直伴随着折叠屏。

现在的折叠屏们更像是为了解决大屏随身携带问题,而引发了很多问题,并非是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更像是折中的选择。

厂商们为什么都看上了折叠屏?

依稀记得在跟同事讨论折叠屏时,目前涌现出的折叠屏大趋势,很像此前的 5G 手机。只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5G 手机几乎已成为当下的标配。

▲ 三星取消 Galaxy Note 系列,下半年旗舰开始着重主推折叠屏产品. 图片来自:digitaltrends

而折叠屏可能会成为许多「顺理成章」去做的一条产品线分支,也会成为许多厂商旗舰产品线中的一款产品。

纵使折叠屏推进了几年,但市场的规模还是较小,且深度不够。对于很多普通消费者来说,折叠屏依然有着足够的新鲜感,市场仍有着足够的潜力。

▲ Galaxy Z Fold 3 支持 IPX8 级别防水,铰链设计更为复杂精密. 图片来自:三星

折叠屏产品,也考验着厂商对于这种复杂产品的制造能力,铰链设计、内外屏设计、双屏协同等等,像极了一次大考。

这等综合实力的凸显,也劝退了许多小厂商,折叠屏也成为一个行业头部玩家秀肌肉的产品。更强的产品力,无疑会在许多消费者心中留下更为深刻的印象。

▲ 小米 MIX FOLD.

用完一圈国产厂商们的折叠屏之后,可以很好地理解厂商们对产品的考虑与综合实力。

头部玩家们的折叠屏产品不断涌现,也迅速的盘活了共赢产业链,技术精进的同时,成本也在不断回落。

去年的折叠屏新品不断拉低售价,也使得当下许多的折叠屏新品都维持在四位数。尤其是 OPPO Find N,起售价落在了 7699 元上,几乎掩盖了外屏只有 60Hz 刷新率这个小遗憾,开售后一度缺货,销量喜人。

不太成熟的折叠屏,伴随着厂商们的投入,已经渐渐进入了成熟的造机思路,硬件叠满之后,最终拼比的可能还是厂商的品牌吸引力。

目前,售价七八千的折叠屏被寄予厚望冲击高端市场,这里面有一部分是由于产品高成本,也有一部分是因为产品的定位,更重要的是,造出满血的折叠屏,是每个厂商在高端化上的必经之路。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