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IM 时代之 腾讯帝国
上面这个图片有些眼熟,记得几年前也看到一张类似的图片,只不过当时的主角是强大的 Microsoft 。现在腾讯也开始四面开花了——从最初的即时通信,向电子商务、娱乐(重点是游戏)、搜索、视频、客户端、门户发展,几乎能想到的应用,鲜有腾讯不插手的。是的,这就是中国互联网产业上最成功的案例,它的收入接近整个中国互联网收入的一半,它是 80 后、 90 后、00 后们成长的玩伴,已经深深的渗透于我们生活中——它的规模效益使得人们难以忽视难以绕行。举个例子,一个不甚喜欢聊 QQ 的人,也会因工作沟通 “不得不” 时时刻刻在电脑上挂着 TM ,连我六十多岁的老爸都在千里之外选择用 QQ 和我聊天,共享照片。这一刻,我猛然惊醒,这不仅是个企鹅形状的标示,它更是一个帝国。
腾讯 QQ 不但在电脑上有着极高的占有率,而且迅速的占领的移动设备终端:几乎所有的智能平台和大多数非智能手机都能得心应手地使用 QQ 来聊天,在商场,在饭店,在公交地铁上,年轻人看着屏幕的手机上,听着熟悉的滴滴声。这是一个影响我们生活习惯东西——在便捷我们沟通的同时,也在挥霍着我们的青春。当更多的年轻人在其中乐此不疲甚至不可自拔时,当腾讯的员工欢呼在线人数超过一亿时,腾讯,这个中国互联网成功的典型,这个在证券市场被巨量资金追捧的明星,正在大踏步的走向移动互联网的激流中。
盈利模式:一根树干,万朵花开
我在 “后 IM 时代之 在中国移动阴影下的飞信 ” 上阐述过,飞信、旺旺、Gtalk 等代表着 “后 IM ” 时代,它们依靠自己独特的业务为核心支撑,做成有特色的 IM ,经过 IM 的发展再来推动业务。与之对比,腾讯 QQ 就简单的多:初期,它(当时叫 oicq)是为了做 IM 而做 IM ,烧钱,纯属是为了跑马圈地,当圈到地,企业就开始在地上种花种草。腾讯的盈利生态是这样的:
1、QQ 是整个腾讯帝国的根与树干,它是用户的聚集的保障,但是 QQ 基本不盈利;
2、由 QQ 而衍生的各种互联网业务,如网游、电子商务、社区等,是腾讯帝国的枝叶花,它们依靠树干汲取水及养分(客户),运用光合作用(互联网上各个业务模式,腾讯一般只选择已有成熟的模式,下面会讲到),产生利润。如下图所示(很丑,请见谅):
根据腾讯控股去年的财报,相较于其他严重依赖广告收入的互联网公司,腾讯收入最大部分为互联网增值服务(也就是上图中枝叶花部分)占比为 76.6%。在互联网增值服务中,“游戏” 最为突出,居然占到整个腾讯收入近一半,也使得腾讯成为中国互联网最大的网络游戏运营商。有意思的是,这些赚钱机器并不是独立运营的,它们依赖于腾讯最不赚钱的业务: QQ 。所以说, QQ 是腾讯的根基,腾讯的钱,是从 QQ 用户这个庞大群体中赚来的,只要 QQ 几亿用户不变,腾讯可以在此基础上玩门户社区,玩电子商务,玩信息管理,玩网络游戏,玩搜索,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正如上面的图示所示, QQ 是腾讯的根,在这个几亿用户的帝国里面,腾讯犹如摊大饼一样扩张的势力范围:试探性地进行扩张,收集新业务的信息及经验,然后针对适合自己的业务重点突破(如游戏),适度的放弃一些竞争激烈的领域。
这就是它的阳谋。
模仿,超越,再模仿
熟悉腾讯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它创新的东西不多,模仿的东西不少。QQ(以前叫 Oicq)就是模仿 ICQ ,至于微博、拍拍之类都有其模仿对象。其实这是中国互联网的一种病症——把硅谷的东西 copy 过来,改吧改吧拿到中国来,找风投,烧钱,然后死一大片——除了阿里巴巴,中国的绝大部分互联网业务几乎都能找到国外的 “原版”。oicq(QQ 前身)就是众多移植物中成功的较早的,也是较早成名的,但它似乎比它的 “前身” 更加成功,得益于几个方面:
1、本地化化:它比当时的 ICQ、Yahoo messenger、MSN 更加适合中国人,特别是中国年轻人使用,比如首先对动态图片和截图的支持;
2、Q 币+虚拟形象、虚拟物品的使用:腾讯在模仿的基础上创新地加入了很多虚拟元素(如 QQ 秀、各种道具等),除了赚足银子外,也使 QQ 相比其他 IM 显得十分个性(也有不少人不喜欢这些,腾讯推出了保守但同样好用的 TM 来吸引他们);
3、不断地增加新的业务:群的采用(增加传染性)、邮箱等功能的加入(增加粘性)及向移动设备进军,不断地吸取其他产品的优点;
4、加强运营:设置专门部门处理盗号等运营问题。
腾讯完美的执行了模仿—超越的过程。同时为了扩展业务,在 “摊大饼” 时再次拿出了模仿利器,将成熟的商业模式照搬进来,辅上自己号称超过五亿的庞大客户,再加上一点小创新(如各种游戏道具),就成了一道新菜。只要哪里有利润点和发展空间,腾讯可能不是第一个扑向目标的,但却是扑的最猛的。
案例:游戏业务,它学联众、学盛大,自己研发并且超越他们。2009 年收入 53.9 亿,年增长 131.5% 。在 2010 年这个数字将更加可观。
腾讯相较于其他模仿者最大的不同是,它是积极的模仿,并加入自己的创新元素。别人模仿个性头像,腾讯就在个性头像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把衣服裤子也个性化,然后用 Q 币换取用户们的人民币,创造了用户的需求。所以说腾讯不但善于模仿,还能在模仿中实现超越。
中国互联网上有个奇特的特性,专业网站 PK 不过综合门户。比如说专业博客网站,时髦期一过,就让位于各大综合门户的博客了。究其原因,我总结有两点:
1、无创新,仅仅是舶来物。首先你不是第一个,当然无法打出惊异的漂亮牌,模仿的成本很低;
2、综合门户的用户数庞大,一旦开始模仿,专业网站开始 game over。
因此,在中国互联网界,要么自己做创新(如阿里巴巴),要么从美国拿些 “小” 应用,赚取长尾的那一点利润,要么,被大鳄们赶超或者兼并。
而最大的大鳄,就是腾讯。
下一站:移动互联网
摩根斯坦利不知哪个分析师,用 “技术分析” 的方式诠释了移动互联网的未来:大饼将会比电脑互联网大 10 倍(如下图)。我不喜欢她拍脑袋的分析方式,但我对移动互联网深以为然。这是一个变革的年代,是一切新事物、新势力代替原有原有势力的最佳时机:如果腾讯被击败,将发生在这个年代;如果腾讯能完成从优秀到卓越的转换,也将发生在这个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