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通推出全新XR2和AR1平台,变革空间计算正式上线
2021 年,视频游戏公司「 Roblox 」在纽交所上市,世界各地的青少年开始在同一个平台上相互交流,这只发行价格 45 美元的股票后来被称为「元宇宙第一股」。同年 10 月 Facebook 改名为「 Meta 」,正式从社交公司走向了元宇宙公司。
而这一年,被社会和媒介称为元宇宙的元年。
之后发生的事儿,似乎和这个「元年」所象征着的开端,渐行渐远:虚拟数字形象和虚拟货币先被炒成了天价,然后又频频暴雷,库里花 18 万美元买猴子头像的新闻到现在我都大为震惊;VR 眼镜的实际体验和电影里所呈现的效果相差甚远,只能反复观看《头号玩家》给受伤的眼睛缝缝补补。
元宇宙,始于元年,也似乎终于元年。起码在普通消费者的生活里,「元宇宙」只是一个美好的愿景,但从未实现。
和进公司的大门需要刷卡、按指纹一样,进入虚拟世界也需要张通行证。而实际体验欠佳的 VR 设备就像是手指脱了皮、卡片消了磁,都会影响我们的正常通行,因此在前面加一个「靠谱」才尤为关键。
前些年的 VR 终端总会因为形态重量、成像效果和适配程度等种种原因,劝退了一批批满怀好奇的元宇宙探索者。商场里要花上百元却只有十分钟体验的 VR 游戏,成为了为数不多铺张开来的商业模式。
而高通公司在两个时间点的重要技术突破,抵住了原本要关上的元宇宙大门,人们从门缝里,看到了虚拟世界原本该有的样子。
– 2022 年 10 月 12 号,高通发布 AR / VR 芯片骁龙 XR2 + Gen1 ,续航提升 50%,散热提升 30%,并且能够实现全感官交互的功能。
– 2023 年 9 月 28 号,高通技术公司副总裁兼 XR 业务总经理司宏国正式宣布,骁龙第二代 XR2 平台和第一代骁龙 AR1 平台发布,专为 VR/MR 体验和下一代智能眼镜打造。
第二代 XR2 平台 让流畅的沉浸式体验走出宣传片
想要通过智能设备来拥有沉浸式的体验,有两个重要前提:
- 智能设备接近无感的穿戴
- 显示效果接近现实的呈现
这也是多年来 VR/MR 设备无法翻过的两座大山,要接近逼真的成像效果就无法拥有轻便的体积重量,反之,我们就会看到一个类似于 PPT 翻页的动态像素世界。
我们期盼的无感穿戴是不要太重,不要太大,不用插电源线,不用外接电池,简单来说就是《复联 3 》里钢铁侠在穿上「马克 50 」战甲的同时,摘掉的那副智能眼镜,当然这只是期盼。
而骁龙在把电影变成现实的这条路上,走在了行业前列,因为这一代平台的产品,真的不需要外接电池组!以后的VR/MR设备,从此刻开始,有了走出家门的可能性。二代骁龙 XR2 不仅在 GPU 的性能上相较于上一代提升了 2.5 w 倍,赋予设备更惊艳的图形色彩和细节,还能在同样的视觉效果下节省 50% 的功耗。
此外3 k × 3 k 的分辨率是高通在新一代产品上更长远的选择:控制成本、增加续航,不过分溢出性能,又能保证当下和可预见的未来的使用体验。开源节流的思想,体现在新平台的方方面面。
画面更逼真了,但却更省电了,还更轻便了,确信是外星科技了。
“此外,我们也需要对用户有充分的理解,来进行头部追踪、眼球追踪、手势追踪、以及对全身的动作追踪等。……第二代骁龙 XR2的终端侧 AI 能力相比第一代提升高达至 8 倍。”这是司宏国在发布会上对新平台 AI 领域性能的总结, 8 倍的提升依靠的是两项核心的技术: INT8 和 6DoF(六自由度)。
INT8 这种计算方式不算是最精准的,但对于移动终端的端侧运算,却是性价比最高的。任何软硬件的堆料一定要考虑的是应用场景,对于我们想要戴着眼镜走出门去的愿景,最适合的选择才会有最正确的结果。
探测和追踪头部的六自由度(在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的运动)是让物理世界和虚拟世界融合的重要技术,大量的复杂运动分析会产生相当高的能耗。而第二代平台通过升级视觉分析的硬件,来平摊软件计算的功耗。
装备的升级,往往是划时代的时刻。生产工具的更新会促进社会生产的发展,这句话在 AI 领域,依然奏效
这一代平台的产品像一个观察者,分析着你的一举一动,观察着环境的风吹草动,而他在中间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媒介,既连接着此在的现实,又创造了彼岸的虚拟,当我们无法分清中间的界限时,AI给予二代平台产品的性能提升,就达到了它的最高水准:
- GPU性能提升 2.5 倍
- AI每瓦特性能提高 8 倍
- 12ms超低延时的视频透视
第一代骁龙 AR1 平台 为解放双手的智能眼镜而生
VR / AR 眼镜最有用武之地的地方就是观影和游戏等娱乐领域,近些年在 5G 的加持下,不少医生也完成了远程实时手术。
但高昂的价格、笨重的穿戴、不堪入目的续航等一系列的原因,都使得智能眼镜一直以来难以进入大众市场,如果只是作为普通的娱乐终端,起码于我自己而言,智能眼镜相比拿起来就能用的智能手机,它的使用成本还是太大,使用场景的限制还是太多了。
如果说骁龙第二代 XR2 平台是为了更出色的 VR 和 MR 体验,在技术端为硬件的诞生铺平了坎坷的道路,那 AR1 平台就是在这样的前提条件下,将实验室和宣传片中的未来科技,在现实生活中打造出来——第一代骁龙 AR1 平台专门为下一代智能眼镜而打造。
和以往的智能眼镜都不太一样,第一代骁龙 AR1 上的拍摄功能是一次史无前例的升级。自动曝光、自动人脸检测、人像模式等等的功能加入,再加上新一代平台 AI 能力的升华,AR1 平台的智能眼镜从拍摄质量,到通信水平,都会有质的飞跃。
说白了就是将手机的功能尽可能多的适配在眼镜上。当功能适配的足够多,那么智能眼镜终有一天会覆盖到我们生后的全场景,并且悄无声息地成为下一代民用终端,因为现在的手机,已经完全参与到了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
当我们假设智能手机和眼镜的成本、续航、拍摄成像和适用场景这些因素都已经完全持平,那么智能眼镜得天独厚的优势就会对手机造成降维打击,因为带上眼镜出门的我们,将会完全释放自己的双手。AR1 平台为了这个美好的愿景已经奠基好了三根支柱:
- 虚拟助手
- 视觉搜索
- 平台拓展
通过 AI 虚拟助手,你能够像和贾维斯对话一样来检索你的疑问,其实从当下这些偶尔翻车、总体好用的语音助手的表现来看,这项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比如小爱和小艺,nomi 和 siri。再加上视觉搜索,直接将城市街道信息呈现在你的眼前,不管是眼前餐厅的菜单,还是远处商场的导航,都将一览无余。
并且更惊喜的是,AR1 是一个可拓展的平台,能根据不同需求为 OEM 厂商提供灵活的性能选择。这种定制化的拓展能够最大程度地为不同群体提供不一样的性能需求。
影院再也没有最佳观影位置,平权观影不再是梦想;外卖小哥从此拥有千里眼,送货地点直接按着眼镜的投射走;各大平台的 Vloger 再也不用被讽刺“摄像头长在脑袋上”,人人的脑袋上都有摄像头。
还担心像当年的「 Google 眼镜」一样翻车吗?看看上面的「高清摄像」和 12ms 超低时延的「视频透视」功能,挂在脸上的 HUD 终于在第一代 AR1 平台上,看见了曙光。
盼未来的到来 对到来的质疑
Ray-Ban Meta 系列智能眼镜将带着上述的技术,和过往的期望,在不久的将来,和我们见面。从发布会上 Ray-Ban 眼镜的渲染图来看,下一个终端时代,仿佛真的要到来了。
手机已经这么好用了,且大家都已经习惯了这个智能终端,它也已经深深嵌入到我们的生活里了,为什么还要费尽周折去寻找那个早被证明不合适,却一直没被放弃的道路呢?想了一个下午,分享一点浅见。
科技的发展就是在质疑和错误中前行,并最终改变了每个人的生活习惯。比如 2010 年广州亚运会的时候,大家出门还会特地检查身份证、门钥匙和房卡这些随身物品。而到了今年,只要手机在身上,去哪都不会慌张。
但智能手机的发展已经走过了 13 个年头,手机的形态和功能迭代逐渐走向疲态,软件交互的相互借鉴,外观形态的大体趋同,让每个人手中的智能终端走进了发展瓶颈。为了能更好的发挥出芯片、镜头和屏幕等硬件的溢出性能,智能眼镜成为了当下,以及未来软硬件着陆的最佳平台。
以上是从行业发展的角度来讲的,下面这两点,是基于我自己生活体验的一点小私心。首先,把设备架在鼻梁上而不是拿在手上,能让广州地铁 3 号线的车厢在早晚高峰的时候,装下更多人。其次,放下手机能缓解腱鞘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