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Vision Pro 上体验完这些国产应用,我发现它无法走向大众的原因不只是贵
虽说空间购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不得不承认,这种很新的购物方式,还是把电影的情节和未来的畅想,拉近了现实。
同时,这次体验也引发了我们的好奇:
- 还有哪些国产 App 登陆了 visionOS?
- 它们的适配程度如何?
- 有没有跟淘宝一样,甚至更惊艳的功能?
所以这回,我们一口气下了十多个国产 App,来看看 Vision Pro 在国内开售的前夕,这些敢于先行的厂家,有没有把「第一只螃蟹」吃明白。
定制化功能,前提是你得有一台 Vision Pro
在所有体验的应用中,和淘宝最接近的,也是定制化程度更高的 App,是「得物」。
同为 visionOS 中的购物软件,却走出了两条差异明显的适配道路。
Vision Pro 上的淘宝,是在原有软件的基础上,加入了许多「空间 3D」的功能。比如主界面推荐位 3D 显示,产品展示空间化,根据真实空间的光影反射等等,大体给人的感觉是 AR 购物。
而得物的适配,主打「惊喜」二字。
刚进入应用,最先出现的是一个浮窗,本以为它会和淘宝一样,在传统页面的基础上做文章,没想到点击「进入博物馆」后,才是它真正的模样。
得物 App 重构了周围的真实空间,把你带到了一间虚拟实验室,类似赛博朋克试衣间。
产品的展示非常简单粗暴:直接把鞋摆在鞋架上。
配合空间操作,可以将看上的鞋款拉到眼前。
鞋子会以 3D 的形式飘在你的眼前,你可以点击右边的菜单栏,查看鞋子的产品信息。
鞋款的名称、颜色、发售日期、鞋面材质以及在得物上的售价,都在右边的表格里清晰罗列,甚至还包含了鞋子的设计细节和背景信息。
如果这还不够过瘾,你还可以点击「AR 空间」功能,和鞋子互动。
目前得物开通了两种互动方式,一是「掌心吸附」,简单说就是能把虚拟产品拿在手上,随意旋转移动。
这里有几处细节的优化,做得很好。
- 鞋子完全按照 1:1 还原,不仅没有穿模,而且皮革的褶皱、网布的纹理都有体现;
- 模型非常跟手,可以随手旋转到任何位置,大力甩也甩不掉,只有放在指定区域,鞋子才会归位。
另外,得物还做了一个「虚拟试穿」,可以把一双鞋放在脚上,和原本穿着的鞋对比。
左边的那只还支持移动,以适应不同的体态造型。
不过比较可惜的是,和淘宝的试穿一样,得物也没给模型做出正确的遮挡关系,试穿时肢体的优先级小于模型,因此也不能体现出真正的穿搭效果。
除了鞋架上能互动,在界面正中心的得物标志性青色鞋盒,其实也是彩蛋。
点击包装盒后,会随机开出一双彩蛋鞋,如果是墙上没有的款式,点击返回鞋子会自动归位到鞋架上。
总体来说,得物 App 在 Vision Pro 上做出了一个更直观、更沉浸的物品展示方案,从虚拟的空间,到产品的细节,都很逼真,也很新颖。
比较可惜的是,目前 App 中的产品单一,只有鞋子,或者说只有贵的鞋子,而且还没有购买功能。
整个 App 目前看来,只是一个实验产品,它更像一款 VR 游戏,好玩儿,但不太实用。
和得物一样,「携程」也为 Vision Pro 做了深度定制,甚至连名字都直接同化成了 Trip.Vision。
平时我们用携程几乎都是拿来订机酒、看价格,但是这些核心功能在 Trip.Vision 一个都没有,它唯一的功能是:沉浸式观景。
这些景观都是世界各地较为有名的景点和的地标,场景选择的也都是宏伟、辽阔的视角。
其中最为壮观的,当属珠穆朗玛峰。
进入画廊后,你会处在半空中,能 360° 随意转动视角,场景的还原度很高,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观景的同时,Trip.Vision 还会同步播放景点的介绍,很像去旅游时租借的「数字导游」,但目前只支持英文。
抱着沉浸「云旅游」的心情,我准备从珠穆朗玛峰出发,用半个小时来一场环球之旅,可是谁能想到,珠穆朗玛峰的兴奋是开始,也是结束。
之后的数个景观,不管是国内的桂林山水、丹霞地貌,还是美国的时代广场、墨西哥的特奥蒂华坎,都因为「马赛克」级别的像素,狠狠劝退。
甚至在特奥蒂华坎上空的热气球上,景中人物比例还出现了严重的失调,座舱里的人看起来巨大无比,十分诡异。
现在,Trip.Vision 共有 18 个景点可选,国内的占了 5 席位,分别是:
- 珠穆朗玛峰
- 桂林山水
- 张掖丹霞地貌
- 成都大熊猫
- 德天瀑布
但是不管在国内还是国外的场景,除了像素低,它的互动场景也十分单一,只能跟着系统被动地移动,而且整个位移过程并不自然,而是一帧一帧地卡顿前进。
用户在全景中所处位置,也是一大问题,进入画面就会飘在空中,对恐高患者非常不友好。
最后一个深度定制的软件是「钉钉」。
比起前面的娱乐性 App,钉钉主打功能性。
钉钉适配了 Vision Pro 的最基础的多屏互动,页面可以分区多角度摆放,实现多任务的并行处理。
在聊天界面,钉钉还专门设计了一套「空间表情」,特效是与主界面分层的 2D 效果。
会议标注功能也和手势操作相结合。在视频会议共享过程中,参会者可以实时进行手势标注,利用新系统对手势的捕捉能力。
在观看钉钉直播时,两指轻捏即可将直播窗口放大成一块巨幕虚拟大屏。
最后,也是最能体现 Vision Pro 功能的一项:虚拟人分身。
与传统视频会议不同,佩戴 Vision Pro 的用户并不会在会议中露脸。苹果为 Vision Pro 推出的「Persona」功能将应用于钉钉会议,实时反应参会者的表情和动作。
实际上,钉钉并没有像前面的两个 App,「另起炉灶」一套方案,而是在电脑、平板端已有的功能上,在各个方面都和 Vision Pro 的原生功能做了适配。
如此设计,没有 Vision Pro 也罢
得物、携程和钉钉,虽然还有许多亟待优化的细节和环节,但总得来说,它们毕竟还是以「空间计算」为地基,做出了一套只能在 Vision Pro 上才有的专属体验。
剩下的应用,在对比之下,显得有些偷懒,我将这些 App 分成了两类,批次越后,惰性越大。
Tiktok、小红书、微博、招商银行 App,隶属于第一批。
它们的共性是:在和 iOS、iPadOS 中的体验完全持平的基础上,把触控操作改成了「空间操作」,勉强也算达到了 Vision Pro 适配的及格线。
以 Tiktok 为例,其实就是把手机界面投屏在了 Vision Pro 的视界里,点赞、评论、收藏转发等基础功能都在,对比手机唯一的优势是,在查看评论或作者主界面时,是以「平行视界」的形式出现的。
除了要稍微习惯一下的手势操控,其他的方面和手机端并无二致。
当然如果实在不习惯眼看手动的操作过程,你还可以把界面拉进,直接用手在「虚空屏幕」上滑动、双击,用刷手机的方式来用 Vision Pro。
虽然功能没有缺失,可是如此一来, 就会产生一个疑问:
我为什么要在一台两万五的设备上用着两千五就能买到的功能?
如果说,在 Vision Pro 上用 Tiktok、小红书、微博这些社交产品还有一些新奇感,那么招商银行 App 入驻 visionOS,可能才是最不能被理解的做法。
实在不清楚,到底是什么样的场合,才需要用到「空间支付」?
但好在,第一批队的每个 App,起码都做到了全功能入驻,而接下来的这些应用,就有些赶鸭子上架的「残缺感」。
首先是片源极少、不能查找的芒果 TV。
自 Vision Pro 发布后,从操作方式到佩戴感受等诸多方面,都受到过各界的犀利点评,唯独「观影感受」一项,获得了绝大部分用户的一致好评。
观影,是 Vision Pro 的杀手锏,你可以在当中获得影院级的体验,还是包场的那种。
围绕视觉进行 App 的设计,一定是不会出错的保守方案,但身为视频 App 的芒果 TV,却没做好。
一是片源太少,「热播甄选」「热门片单」两项加起来,也才 9 部作品。
二是缺乏特色,Vision Pro 上最与众不同的观影效果是「空间音视频」,哪怕只上架几部制作好的实验版的「空间视频」供用户体验,都比现在简单地上传前两年的片源强一些。
三是生态封闭,目前的芒果 TV,还不支持联网搜索功能。
所以这 9 部作品,就是芒果 TV 在 visionOS 上,给出的答卷。
另外一位「不及格」的考生,是高德地图。
按理说,高德地图应属于第一类,因为它的功能也很齐全,并不像芒果 TV 一般,拿出了个半成品。
根据高德地图官方的表述:
通过结合 Vision Pro 独特的空间计算能力,能够让地图服务不再局限于传统屏幕,而是融入实际环境,提供更为身临其境的交互方式,让用户更好地使用和体验地图探索、生活服务检索、实时交通路况、特色地点收藏和点评等服务。
实测下来,可以说几乎和上面的描述,没有太大关系。
一方面,visionOS 版的高德地图,和 iPadOS 的完全一样,只是在眼动过程中,盯住的图标会有相应的动效,不过这种动画,iPad 配合着 Apple Pencil 也能做到。
另一方面,「身临其境的交互方式」和「现场沉浸感」,只是针对部分景点做了三维建模,模型也仅仅是简单的方块房子,没有身临其境,更没有沉浸感。
甚至连十多年前的 Google 街景地图,都做得比它有沉浸感。
高德地图,本应是最适合与「空间」概念相结合的应用,强大的地图资源和精准的地形数据,本就是它制作空间应用的独家优势,即使像携程一样,对只对名胜景点做定制化的展示,也会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但期望越大,火气越大。
而这,恰恰也是目前 App 走进 Vision Pro 的通病:简单复制粘贴,不懂何谓「空间」。
体验了一圈平日里最常用的 App,大部分还只是照搬 iPadOS,也没有体现出应用厂家在 Vision Pro 上的考量和深耕。
当中也有一些应用发挥了奇思妙想,但比较可惜的是:有定制的没中文,有中文的没定制。希望在 Vision Pro 登陆内地前,这些应用都能更新适配。
跳脱出应用厂家、设备厂商和用户的视角,从更高的角度向下看,其实也能为大家普遍「偷懒」的行为找到借口。
Vision Pro 的高售价,注定了它不会成为一台走量的产品,而对于关注度不高的领域,应用厂家也没有太多的理由花大钱、下血本去赌一个不确定的未来。
如此的恶性循环,也造成了 Vision Pro 生态迟迟没有改善的现状。
幸运的是,在这两次 App 体验中,我们仍看到了一些独苗,在为库克口中的「下个时代」做了一些准备。
像淘宝、得物、钉钉等,都给出了和手机、平板应用完全不同的答案。
真正好的交互体验,不是为了区分而做出差异,而是根据每个产品特有的形态,做一款最适合硬件的应用。
真正好的电子产品,不是技术和硬件的叠加,而是硬件和应用的相互响应,做出最适合用户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