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会愿意花钱,让你的 iPhone 更聪明一点吗?
自 WWDC 苹果公布 Apple 智能(Apple intelligence)以来,这个由苹果打造的个人智能系统就备受瞩目。数以亿计的 iPhone 用户都想知道,Apple 智能到底能带来什么变化,以及会采用怎么样的收费模式。
而近日,彭博社记者 Mark Gurman 称,苹果可能会在 2025 年春天正式把这项能力嵌入到 iPhone 里,并最终可能推出一项名为「Apple 智能+」(Apple intelligence+)的服务,为用户提供可以按月订阅的额外功能,类似于 iCloud+ 和 Apple Music。
这并不是无的放矢,苹果通常能从一名用户身上赚到三笔钱:
- 硬件销售带来的利润:通过推出高质量、创新性的硬件产品吸引消费者,iPhone、iPad、Mac 等不外如是,iPhone 的利润率在 30% 左右。
- 应用商店带来的分成:你在 App Store 的每一笔消费,苹果几乎都会从中获取 30% 的平台分成;
- 系统进阶服务的订阅费:基于庞大的硬件生态,苹果建立了多套系统级进阶服务,如 iCloud+、Apple Music、TV+、Arcade、Fitness+ 等,整合了以上多项订阅服务的 Apple One 月费为 14.95 美元。
据市场研究公司 Counterpoint Research 最新报告显示,服务收入已经成为继 iPhone 之后苹果的第二大营收来源,有分析师预计,到 2025 年服务收入将占苹果总营收的 25%——这将意味着,苹果服务的年收入将首次超过 1000 亿美元(当前约 7250 亿元人民币),作为对比,小米集团去年的全年营收为 2709.7 亿元人民币。
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 AI 大模型,显然也是苹果能提供的进阶服务之一。
在卖 iPhone 之前,苹果就已经在靠服务赚钱
一手缔造了 Steam 的 Valve 创始人 G 胖(Gabe Newell)曾有个暴论:
阻止盗版最简单的办法并非使用反盗版技术,而是为玩家提供比他们从盗版者那里得到的服务更好的服务。
抛开游戏领域,事实上一切数字媒体服务都适用于这个理论,最典型的就是流媒体音乐。
在新世纪交替之时,互联网的发展滋生了数字音乐盗版的产业,黑产疯狂蚕食早已停滞的唱片行业,传统发行商陷入困境。实体唱片的丧钟不仅是技术落后于时代,服务更是乏善可陈,那个年代盗版的出现,只是帮忙踩了一脚油门。
彼时,由乔布斯掌舵的苹果显然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流媒体音乐的流行已经是不可逆的大趋势,而市场上却没有配套的软硬件服务,这让乔布斯看到了机会。
2001 年初,苹果率先推出 iTunes 音乐管理软件,允许用户将 CD 上的音乐导入到 Mac 中,并以数字格式进行管理和播放,让用户可以方便地组织自己的音乐库。
当时,市面上的音乐播放器都有着类似的问题:储存空间小、待机时间短、传输速度慢,乔布斯在研发 iTunes 的过程中,察觉到个人听歌设备也是阻碍之一,于是决定设计一个移动音乐设备,在解决这些痛点的同时,可以配合 iTunes 更方便地管理并同步用户的音乐库,用软硬件结合的方式,为用户提供高品质的音乐服务。
2001 年 10 月,苹果推出了首款 iPod, 能存储 1000 首歌曲、听 10 小时的音乐,并且可以通过 iTunes 在 Mac 和 iPod 之间无缝管理个人音乐库。
iPod 成为苹果攻略市场的硬件基础,而 iTunes 则是坚实的后勤软件保障,这对组合让苹果迅速在音乐市场占住一席之地,随后几年,苹果与时代华纳、环球音乐以及索尼达成版权和分销协议,为 iTunes 集成了数字媒体网络商店,成为多家版权巨头的向外窗口,统一为用户提供音乐服务,且下载的歌曲只能通过 iPod 进行播放——苹果一举成为数字音乐产业的巨头,极大地扩大了其在消费者市场的份额。
这是苹果软硬件结合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其实那时候已经有足够超前的音乐平台出现,分别是环球音乐与索尼音乐成立的 PressPlay 与时代华纳与 RealNetworks 的 MusicNet ,其运营模式几乎与如今的主流流媒体数字音乐平台的运营模式没有差别。
不过大公司的资源整合,本就是复杂且高难度的协调工作,更别提在这之上还要做到优秀的使用体验——后来,《计算机世界》杂志将这两个应用列入了「世界上最差的 25 款科技产品」名录中,并列第九。
彼时的 iPod 与 iTunes 的结合,其实还是使用的分销模式,说起理念并不比以上两个平台更先进,但以优质的硬件基础为基底,凭借足够丰富的曲库和方便的操作,让苹果能以雷霆之势将 Pressplay 与 MusicNet 送进了历史书。
说到底, 苹果卖的并不是音乐播放器,而是一套软硬结合的音乐服务系统,以此吸引用户购买,创造更多营收。
这套方法论延续到 iPhone 上,最典型的应用就是 iCloud。
2011 年,在各大云服务争相登台时,苹果作为智能手机时代的开创者,在 WWDC 上发布了姗姗来迟的 iCloud 服务。
iCloud 并非横空出世,在那之前,苹果就推出过相似的产品:MobileMe——这是苹果面向 Mac 为核心的硬件开发的一项云服务。
MobileMe 提供了多平台设备间电子邮件推送、通讯录同步、日历同步和网络相册等基本功能,但实际上的体验仍有缺失。
比如部分同步需要自己登陆网页端或系统设置进行手动同步;抑或服务器存在不稳定的情况,同时彼时的云端服务还有些混乱,用户需要的不同功能要从不同的入口进入,有些是在系统设置中,有些则是单独的 app(比如 Gallery ,则是用于照片和视频共享的独立应用)。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科技日益革新,在硬件上大获成功的苹果认为 MobileMe 的部分功能已经落后于现有技术,严重影响 iPhone 、 Mac 等硬件的使用体验,导致彼时的用户对于 MobileMe 的使用热情与付费意向都达不到苹果预期,于是改写了部分代码,在其基础上推出了 iCloud 。
与之相比,iCloud 解决了大部分痛点,比如大幅度改进了多平台设备无缝同步的体验,几乎不需要用户做任何手动操作;并为整个云服务提供操作界面,分别集成在系统设置与单独的网页端上(iCloud.com)。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跟随着硬件的进步,苹果多次完善 iCloud 服务,增加了高级隐私服务(iCloud Private Relay、隐藏我的邮箱),并优化 iCloud 的同步功能,提高各设备间的同步质量,而这些改进与更多的储存空间一起,成为用户订阅进阶云服务 iCloud+ 的理由。
时至今日,只要你的手上有苹果的硬件,特别是多台硬件组成生态时,就很难拒绝 iCloud 的魅力。
Apple 智能时代,更聪明的 AI 意味着更好的服务
今时今日,系统级的软硬件订阅服务只是苹果服务营收的守成之将,营收大头还是来自应用平台的分成,而 Apple 智能的加入,可能会为苹果的订阅服务带来新的增长机会。
毫无疑问,Apple 智能是时代给出的答案,它与苹果以往推出的服务影响力不在一个量级:iCloud 与 Apple music,都是苹果以更优秀的服务换取更多收益的成果,但更多的局限性为单一功能的服务;而 Apple 智能史无前例地对苹果强劲的硬件、生成模型及用户个人数据进行融合,创造了一个智能系统。
在 Apple 智能加持下,苹果提供了系统级的 AI 大模型文本工具 Writing Tools,这项功能可以在系统各处使用,帮助用户对文本进行改写、校对和摘要:
还有系统级的 AI 生图能力,比如使用 Image Playground 功能,用户可以随时在 App 中创作有趣的图像:
而用 Genmoji 则可以根据聊天场景自动生成新的 emoji 表情包:
最具价值的是与 Siri 一起整合的 App Intents 意图框架,让 Siri 可以充分调动设备中的信息、数据,并且根据用户的意图、场景提供智能化的综合服务:
根据 WWDC 上发布的新 SDK,第三方开发者只需要几行代码,就可以将 Apple 智能服务整合到应用当中,将一个 App 快速改造成一个具备 AI 大模型能力的产品。
这也就意味着,Apple 智能的智力水平,会成为这项系统级 AI 服务的关键。
从 Apple 智能的架构上看,这是一套端云混合的大模型架构,苹果提供了多个端侧大模型来分别支持语言和图像功能,但遇到本地大模型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就会在经用户同意后将数据传输到云端服务器上 ChatGPT 等大模型服务来处理。
这个云端模型的服务水平,可能就是 Apple 智能+ 服务收费的关键。
Apple 智能的基础功能很可能是免费的,但这也意味着你只能享受到「免费级别」的服务,而如今大模型厂商们的盈利手段之一,就是能力更强大的高级订阅服务。
除了 ChatGPT 外,有不少传闻表示,苹果正在接洽多家第三方大模型供应商,包括 Google Gemini、百度文心一言等。
而随着技术进步,我们已经能看到越来越多「术业有专攻」的 AI 大模型,仅 OpenAI 一家旗下就有 GPT-4o、DALL·E、Sora 等多个模型,对于 10 亿级别的苹果用户而言,自然也存在着各式各样的细分场景——码字的作家、编程的工程师和拍片的导演,对于模型的需求显然也不尽相同。
苹果很可能在系统中就会提供丰富的订阅套餐——可能初级大模型可以处理文书工作、中级大模型具备文生图功能、而高级大模型则具备世界模型的能力了。
这些模型的能力,会对所有接入 Apple 智能的应用进行系统级的干涉,你在调用 AI 能力时,不会被一个个解锁付费的弹窗打断,即可得到几乎最专业的模型的最优解。
这也是苹果一以贯之最擅长的事情,用户需要的不是一份大而全的菜单,而是期待米其林主厨能来一场 omakase。
或许,这件事情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据彭博社报道,苹果院士菲尔·席勒(Phil Schiller)将代表苹果公司加入 OpenAI 的非营利性董事会,充当观察员的角色,无疑为两者的进一步合作埋下了伏笔。
你会愿意花钱订阅一个智力外挂,让你的 iPhone 更聪明一点吗?
*本文由肖钦鹏、周奕旨共同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