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谷的「失败博物馆」,用这些「翻车」告诉你失败未必是成功之母
前几年,瑞典心理学教授 Samuel West 发起的「失败博物馆」展览走红网络,从瑞典一路巡展到世界各地,甚至也在上海以「成功之母博物馆」的名字展出。
然而,它却一直没去到那个最拥抱失败的地方 —— 硅谷。
没问题,现在硅谷也有自己的「失败博物馆(Failure Museum)」了。
▲ 硅谷「失败博物馆」馆长 Sean Jacobsohn,身后是他的产品们
和瑞典的「失败博物馆」不同的是,硅谷「失败博物馆」的「馆长」除了爱收集失败的产品以外,更爱收集失败的公司,然而硅谷的大多创业公司的产品都是「摸不着」的服务,那要如何「收藏」?
对于馆长,今年 52 岁风险投资人 Sean Jacobsohn 来说,一切起源于一场球赛。
2022 年 11 月的一个晚上,当 Jacobsohn 进场看「金州勇士队」的比赛时,工作人员给他递来了个球员 Jordan Poole 的周边玩偶。
球员造型很可爱,但还是不如盒子上印着的 logo 抢眼 —— FTX。
就在球赛举行前几天,当时的球队赞助商,也就是美国加密货币交易平台 FTX 的骗局正式被曝光。
▲ FTX 联合创始人 Sam Bankman-Fried
这个来不及改设计的周边,一下成为了既糟糕又有启发性的产品。
Jacobsohn 心想:「这是一个多么棒的收藏品,太酷了!」
它们想改变世界,想颠覆规则。而常常限量或只限内部才有的周边,是「一份子」的身份象征,也是「信仰」的表达。
▲一位苹果零售店员工在 5 年里收集了 45 款苹果的主题 T 恤,图片来自 Cult of Mac
直到那些公司或项目崩塌。
周边大多变成流连于二手店/交易平台的「工艺品」,要不就被遗忘在角落甚至被丢到垃圾桶里。
▲ GeekWire 联合创始人 Todd Bishop 一大爱好:在微软总部旁的二手店淘 T 恤,图片来自 GeekWire
也是从这些「周边」开始,Jacobsohn 逐渐建立起了自己的「失败博物馆」。
从古早王者到新晋明星公司,失败无处不在
失败无处不在。
收藏一开始,这个事实也显现得更快了。
▲ Google Glass 当然不缺席
从 2022 年年底到现在,Jacobsohn 的藏品已经从个位数飙到 1000+ ,大概花了数万美元。
事实上,我已经不够位置了。
我在阁楼上还装了 30 箱。我太太都想在房子里新建一个空间了。
▲ 微软的 Zune 也被收录其中
在这一千多件藏品里,Jacobsohn 最爱的是一瓶来自 Webvan 庆祝 IPO 用的香槟。
成立于 1996 年的早期零售电商 Webvan,野心要颠覆美国人的购物方式,30 分钟配送上门。它市值最高时曾达到 76 亿美元,1999 年正式 IPO,随着互联网泡沫破碎,它也于 2001 年宣告破产。
而 Jacobsohn 喜爱的这个香槟,就是 Webvan 在辉煌 IPO 时送出的「周边」:
搞不好它就是唯一一瓶还没开过的,我就拥有它!
创立于 1994 年,曾经的互联网王者 Yahoo 也在博物馆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Yahoo 联合创始人杨致远的名片上,头衔还是「chief yahoo!」。卡片底部的网址则已经无法打开。
如果所 Facebook 已经算是「老土」,那这家可以说是因 Facebook 崛起而加速衰落的社交媒体平台「MySpace」,年轻读者可能完全没听过了。
它曾是全球最大的社交网络平台,用户可以在上面分享音乐,照片和文字。说起来,它还曾是乐队 Arctic Monkeys、歌手 Adele 和 Lily Allen 等人崭露头角的地方。
博物馆里不只有古早的王者们。
说起轰动硅谷的 Theranos,虽然 Jacobsohn 没法拿到「滴血验癌」的设备 Edison,但他有 Theranos 实验室白袍子、马克杯,还有其创始人 Elizabeth Holmes 的名片。
2014 年开始琢磨建造时速高达 700 英里(约 1127 公里)超级高铁的 Hyperloop One 早已梦碎,留下的除了网络上的概念图,也有博物馆里的这件 T 恤。
让人在时间上感觉「既远又近」的 Clubhouse,虽然还未「盖棺」,但在 Jacobsohn 眼中已经值得入馆了。
2021 年,平台开始扩大,他们没法和用户建立更深的联系,也没能可以扩大能自我维护的社区。
Jacobsohn 在「失败博物馆」对应的页面上写道。
硅谷:失败有益
虽然 Jacobsohn 会把藏品都拍照放到 Failure Museum 网站上,但这个博物馆并不对公众开放,只有受邀请的创业者才能前来参观。
作为馆长领队时,Jacobsohn 会和创业者分享他从藏品中总结的「六大失败动力(Six Forces of Failure)」:糟糕的产品市场匹配度、不稳定的财务状况、忽视客户反馈、竞争激烈、时机不对,以及人的问题。
▲ 2008 年,Mark Madoff 和他的兄弟 Andrew 揭露了他们的父亲 Bernie 犯下的数十亿美元庞氏骗局。
失败虽然要警惕,但 Jacobsohn 对失败的看法也相当「硅谷」—— 如果创业者从来没尝过失败的滋味,那就意味着他们并没有承担过有意义的风险:
VC 并不害怕去投资那些曾经失败过的创业者。
不要害怕失败或是冒险。
即便那些最成功的公司都遇到需要转型的时候。
譬如,博物馆里的 Mazagran,是星巴克和百事可乐在 1994 年合作推出的一款瓶装咖啡饮品,它既是咖啡,也是汽水。
这款产品只卖了很短时间。
然而,星巴克为做这款产品制作的咖啡浓缩液,却在 1996 年促成了瓶装星冰乐的诞生。直到现在,我们还能在商店里看到这款饮料,其成功不言而喻。
曾经被乔布斯称为「我听过最 ** 愚蠢的东西」的 ESPN 手机,也在失败中为 ESPN 的数字化转型作出了巨大贡献。
对于同为投资人的 Jeff Crowe 来说,在「失败博物馆」里参观,就像走在一个实体的商业史一样。他也喜欢和和创业者聊失败。
在他看来,如果创业者压根没理解自己为何失败,那他们很有可能会再次失败:
如果你只谈成功而不聊失败,你就漏了等式的一边了。
是健康心态,还是「失败情结」?
没有谁能完全不经历任何失败,创业世界里更是「尸横遍野」。
如果在失败前建立一个更健康的态度,那当然很好,但在硅谷,失败有时候已经被神圣化了。
正如 Jacobsohn 会将没失败过的创始人视为没「合理冒险」过,年轻的创始人们甚至会将失败视为一种特别的「社交货币」。
2009 年,刚经历完创业失败的 Cass Phillipps 创立了一个名为 「FailCon(失败大会)」的活动,本意是创造一个安全的空间,让曾经遭遇失败的创业者可以敞开心扉,寻求帮助。
这个活动一开始就备受好评,PayPal 联合创始人 Max Levchin 这类明星创业家也愿意现身参与和分享,后来更是从旧金山单一个城市,扩展到于几十个城市开展。
创业者们都争着分享自己的「失败故事」,Phillipps 不得不进行更严格的筛选,确保创业者们的分享是真诚和具有反思性的,而不只是一种自我宣传的方式。
▲ Failcon 现场
失败不知为何成为了一种时髦的,可接受的结果。
创业公司可能会因为糟糕的执行力或市场认知而破产,创始人们会立即陷入相互吹捧的循环中。
英国创业顾问 Paul Smith 说道。
更夸张的是,有时候所谓的「失败宣言」,会变相被写成反向炫耀或「求职广告」。一家名为 Outbox 的创业公司曾在关闭告知中写道:
我们汇聚了国际一流的工程师、设计师、市场营销人员和运营专家。
联手一起,我们做出了一个复杂美丽的产品,将近克服了我们所遇到的所有困难。
在硅谷的「快速失败,频繁失败(Fail fast, fail often)」口号下,失败有时甚至会变成了成功的「符号」之一。
最近一项研究甚至指出,「失败」后成功的几率远远被高估了。
人们总觉得,律师、护士、教师等专业人士就是「自动自觉」能从失败中学习成长然后再次尝试。因此,人们会认为政府没必要投入资源帮助失败的人去恢复。
现实是,正在经历失败的人很难从失败中学习,因为失败本质上对于人的自我伤害很重,而且也会让人失去动力。
从这个角度来看,高估失败的价值而不提供帮助,简直就是噩梦。
我们都高估了失败之后成功的可能性。
研究作者之一的心理学家 Lauren Eskreis-Winkler 说道。
硅谷的确很需要自己的「失败博物馆」。
然而,需要反思的不一定只是创业者,投资人也应该看到警报。正如 WSJ 作者 Ben Cohen 所言:
的确,失败博物馆里很多失败的公司、想法和产品,他们都来自于投资人愚蠢的赌博而成为可能。
他们总高估了失败的教育意义。也许在未来,他们多想起失败之痛,克制一下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