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一台 1966 年的胶片相机,这次大家怎么不买帐了?
1966 年,胶片时代的传奇公司禄来制造了一台出乎意料的相机。
开创了双反胶片相机的禄来,是中画幅市场里当之无愧的巨头,但它当年发布的 Rollei 35 胶片相机,是当时全世界最小的 135 胶片相机。
从此,这一大一小便是禄来公司的名片,也是胶片市场中的常青树,直至今日都备受摄影爱好者的青睐。
不过,毕竟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产物,老化的测光和纯机械结构的拍摄系统,让禄来 35 成为了出名的胶片杀手,MiNT 公司决定以现在的技术,复活这台经典的禄来 35,并将其命名为禄来 35 AF。
MiNT 着重升级的,是掌控禄来 35 的两大拦路虎——对焦与曝光。
首先是对焦,没错,现在半按快门机身就可以完成的任务,在这台老古董上是个不小的问题。
由于那个时候的电子技术和微型化技术还不够成熟,难以实现自动对焦这样精密的系统,加之比烟盒还小的机身限制,彼时主流的黄斑对焦等手动对焦方案无法塞进这台机身中,这就导致禄来 35 是一台名副其实的估焦相机。
▲ 机身只比胶片大了一圈
顾名思义,它的机身中没有任何对焦结构,使用者需要先目测自己与被摄体的距离,再将镜头上的对焦环拧到相应的距离标尺后按下快门——对焦完全靠使用者的估计。
再加上拍摄的胶片需要冲洗才能观看,不能现场回放检查,除非在大晴天时超焦距拍摄,否则使用者的拍摄信心并不充足。
于是,MiNT 将机身重新设计,并在里面塞入了一个激光雷达,支持帮助机身在 70 厘米到无限远之间自动对焦,以提升照片拍摄的成功率。
想要使用好曾经的禄来 35,对焦只是第一道大坎,后面一道难关:曝光。
同样是由于电子系统的缺失,哪怕经典的禄来 35 原本提供了一个粗略的电子测光系统,当想要将测光标识与光圈快门等参数对上,你还需要学习曝光三要素,了解感光度、快门速度与光圈之间的关系,否则只能手忙脚乱地得到错误亮度的照片。
为了避免使用者废掉太多胶片,MiNT 给禄来 35AF 机身中添加了一整套更现代的测光与快门系统,通过转动控制快门速度的拨盘,相机可以自行调整在目前的光照环境下合适的快门速度,进一步降低了禄来 35AF 的上手难度。
除此之外,禄来 35AF 机身上还多了一个用于显示信息的 OLED 显示屏和一枚闪光灯,方便使用者在暗光环境下也拍到足够明亮的照片。
禄来 35AF,可以说是顺应胶片复兴这个潮流的产物。
有徕卡复刻自家经典的 M6 ,并宣布胶片相机销量增产了九倍在先,又有宾得宣布重新制造胶片相机的四部曲计划,尤其是这个计划的第一台相机——宾得 17 到目前还需要加价购买的情况下,作为香港专门修复与改造复古摄影设备的 MiNT 公司,以重新设计的禄来 35AF 跻身潮流中,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不过,与宾得 17 的大受欢迎不同,禄来 35AF 从爆料开始,反对的声音就不算小。
原因也有两个方面。
首先一定是价格因素,根据官网公开的信息来看,银色禄来 35AF 售价为 799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5700 元,而黑色则需要 828 美元,折合人民币约 5900 元。
要知道,一台成色不错的原版的禄来 35,只需要不到 2000 元即可在二手市场拿下,且几乎全机械结构,保养和维修并不麻烦,简单准备就可以重获新生,而这台全新的禄来 35AF,需要近三倍的价格。
我知道自动对焦和曝光是涨价的关键要素,但就算加上自动对焦与曝光两个因素,这个价格还有经典的尼康 35Ti、徕卡 minilux 以及美能达 TC-1 等传奇机型的存在,它们都更具有竞争力。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价格上去了,硬件配置反而变得奇怪了。
没错,在电子系统大升级的时候,禄来 35 上备受好评的镜头消失了。
在 1966 年发售时,禄来 35 使用的是大名鼎鼎的蔡司 Tessar 40mm f/3.5 镜头,Tessar 镜头使用四片三组光学设计,因其锐利的成像和高对比度,获得了「鹰眼镜头」的美誉,而在其后期机型 35S 上,蔡司 Sonnar 结构的 Sonnar 40mm f/2.8 镜头配合禄来的酒红色 HFT 镀膜加持,表现也可圈可点。
▲ 在禄来 35S 中,禄来的酒红色 HFT 镀膜非常显眼
但根据官网给出的数据来看,禄来 35AF 使用的是一颗五片玻璃的 35mm 镜头,且镀膜在阳光下呈现蓝色反光。
要知道相比电子技术的发展来讲,光学的发展速度缓慢很多,大家对于这颗不知结构,不知道镀膜、不知生产商的镜头,光学表现能否超过光学巨头蔡司在六十年前制造的排面镜头,还有些疑虑。
▲ 官网的样片,很遗憾暂时没有逆光样片
不过,虽然不买帐的声音不少,但越来越多的厂家开始进入胶片相机领域,总归是一件好事,更多的竞争才能给消费者创造更多元化的选择。
目前,禄来 35AF 的第一波预售已完成,并将于稍晚的时候重新开放预售。
你会为了这台复活的禄来 35AF 买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