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最轻旗舰 Ultra 机型,是这样炼成的

公司

8 小时前

就在刚刚,三星 Galaxy S25 系列国行价格公布:

春节期间,路过商场里的顺电,我看见三星 S25 系列的新机摆在了最外面靠近中间的位置,顺便摸了摸。

一上手,S25 这三台机子就能给人一点惊喜,不是引以为豪的屏幕,也不是没怎么变、但依然挺好看的外观,而是重量——真的,太轻了。

如果说轻和小屏本身就绑定在一起,那 S25 Ultra 的轻,就显得尤为明显,甚至有点不讲道理,竟有种「塑料做的吧?」的错觉。

从官方数据来看,三星 S25 Ultra 重 218g,而 S24 Ultra 重 232g,新机比上一代轻了足足 14g,即使放在一众较轻的国产旗舰 Ultra 机型里,S25 Ultra 仍然是最轻的那个。

▲ 图片来自:Google

所以,一台尺寸 Ultra、价格 Ultra、配置 Ultra 的手机,究竟是怎么做到「千元机」的重量?是减配了,还是材料升级了?把手机拆开看看,或许能找到答案。

刨根问底,一探究竟

和大部分手机的拆机流程一样,要先给手机加热,不过 S25 Ultra 是从背板开始的,不从屏幕起手就不容易损伤屏幕,毕竟比起保护作用的背板,显示一切的屏幕的成本会更高。

一般从背板开始拆卸的产品,都会提升其可修复分数,而且这也是近些年拆机设计的一种趋势。

用温枪加热后,再拿翘板沿边缘滑动,慢慢分离手机背板和中框,现在绝大部分的旗舰机型用的都是玻璃背板,虽然没有原来的卡扣式塑料背板方便拆卸。

▲ 图片来自:JerryRigEverything

但是用胶水连接的背板和中框,密闭性更好,防尘防水效果提升显著,况且现在也没有拆开背盖的需要,权衡利弊之后,这种「不便拆卸」但能提升日常使用体验的设计,就成为了旗舰机的偏爱。

取下背板,就能看到手机内部的结构,其中最大的覆盖件是无线充电板,看上去就像一张薄薄的黑布。

▲ 图片来自:JerryRigEverything

有些厂商可能会将无线充电结构放置在手机背板上,不过需要用电缆连接背板和主板,在拆卸时增加了误伤连接线的风险,三星则是直接将无线充电结构盖在了电池的正上方,这样的设计一体性更强、误伤风险更小,同时对内部空间的排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图片来自:JerryRigEverything

占用手机内部空间最多的,一般都是电池,而想要把电池从手机上取下来,一般也都是最后一步。取下无线充电线圈后,可以隐约看到电池的身影,但 S25 Ultra 的设计,会给人一种「电池被关在笼子里」的感觉,因为几条贯穿上下的线缆把电池封在了最里面。

取下线缆前,得先把固定线缆的金属盖板移开,虽然看上去布局有些杂乱,但其实 S25 Ultra 机身内部的模块集成做得都比较好,上下两处金属盖板的十字螺丝都是相同的尺寸,用同一把螺丝刀就能拧下所有螺丝。

▲ 图片来自:JerryRigEverything

固定和保护线缆连接处的被拿走后,线缆也就能被轻松扣出,底部线缆连接的第一个大模块,是立体扬声器,当中还有不少为功能服务的小心思。

一是最下方的红色胶圈并不是装饰,而是防尘防水圈,刚好封住了机身内外交界处的空隙,另外在扬声器中还有很多白色的颗粒球,这些小球可以让外放的声音更大,大概率是放大的振膜的震动。

▲ 图片来自:JerryRigEverything

揭开手机右侧的黑条,就是全新 S Pen 的收纳槽,表面上看,感应结构和手写笔本身并无不同,但功能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升级。

▲ 图片来自:JerryRigEverything

首先,三星 S25 Ultra 上的 S Pen 是全新机型的专属,它无需充电,也不用蓝牙连接,只要笔尖靠近手机屏幕就能写字画画,因为手机屏幕内部有一层特殊的感应层,可以感应笔尖的位置以及和屏幕之间的距离。

相较于传统带电池的蓝牙手写笔,这种带压感的无源电磁笔的使用体验会更好,不用担心电量,也不会出现连接问题,但对于屏幕的要求会更高。

虽说 S Pen 本身不用充电,但 S25 Ultra 仍然预留了感应线圈,从线圈的结构和摆放位置来看,应该是为手写笔供电用的。

▲ 图片来自:JerryRigEverything

矛盾又来了,既然新的手写笔不用充电,那如此的设计大概率是为了兼容先前需要充电的手写笔,但 S25 Ultra 又只支持随机自带的新版 S Pen,以前蓝牙版本的笔根本没法在新机上使用。

▲ 图片来自:JerryRigEverything

因此 JerryRigEverything 猜测这个线圈只是看上去像充电的,它实际的作用可能是为了检测 S Pen 是否在手机里。

自带可收纳的手写笔,一直都是三星旗舰顶配的标志性配件,从 Note 到 Ultra,它已经成为了三星大屏机的一个标志,而且有很多用户也是因为这根笔,才会从众多的旗舰机型中,选择三星。

不过对于大众市场而言,手机上的手写笔大概率是个累赘,平时用不到,又要担心弄丢,机身尺寸也会因为收纳槽,作出妥协。

所以 S Pen 和 Galaxy 的绑定究竟还会有多久?谁也说不准,只是三星在手写笔上的探索,的确贡献了不少「新点子」。

把所有遮挡电池的零部件拆完后,就可以对机身内部的「巨无霸」动手了。三星在电池的固定和拆卸方式上,也用了全新的设计。

▲ 图片来自:JerryRigEverything

以往我们最常见的电池固定方式都是在电池底部粘上快拆胶,漏出一小段可拉扯的头,扯的过程无论是阻尼感,还是胶带撕扯的声音都非常解压,但经常扯到一半就断了,只能用翘板慢慢撬动电池才能取下,但铝塑封装的电池一般偏软,很容易就会把电池弄坏,甚至有漏液和起火的风险。

而 S25 Ultra 一改常态,采用了包裹式的固定结构,电池不和机身还有胶水直接接触,一层白色薄膜把电池包裹住,拆卸时只用撕开固定膜即可把电池取出,就像包巧克力一样。

电池下方是一个非常亮眼的均热板散热系统(VC),也被称作 VC 液冷, 这是一种高效率传递热量的方式,S25 Ultra 的 VC 面积,比上一代大了 40%,几乎覆盖了大半个背板,不知道在实际使用和测试中,S25 Ultra 是否能将升级后的散热功能表现出来。

▲ 图片来自:JerryRigEverything

接着轮到底部的充电模块,45W 的 USB-C 充电口和底部麦克风、SIM 卡托盘集成在了一个电路板上,并且采用了两面布局。

▲ 图片来自:JerryRigEverything

来到机身顶部,另一个扬声器同样采用了多重防水结构,橡胶垫圈和防水网把整个扬声器包裹在里面,为了实现对称的双扬,上方的扬声器同样也放置了许多扩大声音的白色颗粒球。

▲ 图片来自:JerryRigEverything

5G 天线、后置镜头模组、和中央处理器等集中在一起,放在了扬声器下面的主板上,从体积来看,主板的部分功能被分到了其他的电路模块上,加上双面布局,所以 S25 Ultra 的主板会比较迷你。

▲ 图片来自:JerryRigEverything

主板背面有一层类似白色的胶布,把芯片完全覆盖在里面,三星在发布会上介绍,这层看上去跟纸一样的覆盖物,其实是一种全新的散热材料 TIM,通过与芯片直接接触,填补芯片和 VC 液冷之间的空隙,来达到快速导热的效果。

▲ 图片来自:JerryRigEverything

四板斧,成就 S25 Ultra 瘦身术

拆机过程很详细,但 JerryRigEverything 并没有直接给出轻薄的原因,不过我们通过和前代机型的对比,还是发现了 S25 Ultra 「瘦身」成功的几种可能。

从因果关系链来看,变轻的起点,应当从内部结构开始讲起。

▲ 图片来自:JerryRigEverything

看完 S25 Ultra 的全过程拆解,你几乎看不到单独被拆除的小部件,充电接口、扬声器、麦克风,以及镜头模组和芯片,都被合理地集成在了不同的电路模块上。

模块化设计一方面让拆解和组装变得更容易,手机的修复性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也让空间利用率大幅提升,减少了不必要的材料和空间浪费,因此重量也就下来了一些。

▲ 图片来自:JerryRigEverything

内部空间利用率提高,手机就有了做薄的可能性,把这两代三星旗舰放在一起比较,就会有更直观的感受:

  • S24 Ultra:162.3 x 79.0 x 8.6mm
  • S25 Ultra:162.82 x 77.65 x 8.25mm

从 8.6mm 到 8.25mm 的厚度减少,就是利用率提升的最好证明,这也进一步让 S25 Ultra 的重量变得可控。尺寸数据里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细节,虽然两代机型的长度几乎没啥变化,但宽度上,S25 Ultra 变窄了一点。

这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还是因为内部腾出来的空间,给手机变窄提供了可能;另外,S24 Ultra 虽然是一台直板机,但它的边框,还是采用了曲线设计。

而 S25 Ultra 则把「直」的理念贯彻到底,屏幕是直的,边框也是直的,乍一看就是标准机型的放大版。两点之间线段最短,直角边框相比于曲面也更省材料,因此 S25 Ultra 的机身不仅能变窄,整机的重量也因为回归直角边框变得更轻。

最后,和其他品牌一样,S25 Ultra 用上了更坚固、更轻薄的钛金属边框,这是让重量减轻最直接的变化,也是能让用户感知到中框升级最明显的材料。

顶配机型轻薄化,是接下来一年乃至几年,各家旗舰机型的发展趋势。手机终究还是一个服务于个人的多功能终端平台,你不能指望它在某一个方面做到极致,因为在每一个细分化的赛道上,都有更为专业的产品能把手机甩出几条街。

所以手机,应该找到,或者说回归其本身最大的特点,也是对比其他产品最大的优势:移动终端。虽然「样样通但样样松」的评价听着不顺耳,不过反过来讲,「样样松而样样通」的移动设备,才是手机好用的根本。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