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尚界来了!华为、上汽合作敲定,鸿蒙智行再添一「界」

董车会

02-11 09:13

「尚界」来了。

2 月 11 日,一则消息搅动汽车圈:华为与上汽的合作模式最终敲定为「智选车」,双方将共同推出面向年轻化市场的新品牌「尚界」,首款车型预计于四季度上市

这是继问界、智界、享界、尊界之后,华为鸿蒙智行生态的第五个「界」,也是上汽在新能源战场投下的一枚关键棋子。

但这场合作背后,远非简单的「技术联姻」——它更像一场赌上存亡的背水一战。

尚界的野心,是年轻市场的「科技平权」

从商标注册到首款车型落地,「尚界」的推进速度堪称「光速」。

2025 年 1 月 13 日,上汽集团提交「尚界」商标申请,两周后合作模式已尘埃落定。根据规划,尚界首款车型将基于飞凡 RC7 改造,外观沿用原设计,但核心搭载华为的电子电气架构与智能驾驶方案,售价锚定 17 万-25 万元区间。

▲飞凡 RC7

这一价格带直指比亚迪汉、小鹏 P7+ 等竞品腹地,同时巧妙避开了鸿蒙智行原有品牌的内卷:问界主攻 25 万+家庭市场,智界、尊界覆盖 30 万以上高端用户,而尚界则填补了鸿蒙智行在年轻化市场的空白。

▲尚界商标

目前来看,华为的确需要尚界——问界 M7、M9 的成功,验证了华为在细分市场的精准卡位能力,但规模化扩张需要更「走量」的车型支撑。

对上汽而言,尚界则承载着更现实的使命:用华为的智能化能力,盘活飞凡的「遗产」。

2024 年底,飞凡品牌因销量低迷被并入荣威,其原有车型生产线和供应链资源亟待重启。尚界的首款车选择飞凡 RC7 作为基底,本质上是一次「旧瓶装新酒」的务实尝试,用最低成本将华为技术快速落地

从另一角度来看,尚界的诞生,也恰逢上汽集团最危险的时刻。

2024 年财报显示,上汽全年整车销量 401.3 万辆,同比暴跌 20.07%,净利润缩水近 90%,扣非净亏损最高达 60 亿元,创下上市 27 年来最差业绩。合资品牌全线溃败,上汽大众、通用销量分别跌至 120 万和 67.3 万辆,曾被寄予厚望的自主新能源品牌,也陷入了「高端冲不动,中端守不住」的泥潭。

最刺眼的,是投入超百亿的「一号工程」智己汽车的溃败。

▲智己 L6

2024 年,智己全年销量 6.55 万辆,仅完成最低目标的 55%,且增速逐季下滑。2025 年 1 月,其销量同比暴跌 44%,主力车型 L6 交付仅半年便被迫两度降价,但月销量仍不足 3000 台。更残酷的是,其高价车型 L7 和 LS7 合计月销仅 300 台,几乎沦为展台吉祥物。

究其原因,智己的问题不是技术,而是错位

智己早期对标特斯拉 Model S,却忽视了 30 万级市场的容量局限;后期试图以 L6 下沉至 20 万区间,又因品牌溢价不足被比亚迪、小鹏围攻。这种摇摆,最终让智己在用户心智争夺中彻底失焦。

换帅、重组、抱紧华为

2024 年 7 月,执掌上汽十年的陈虹退休,新任总裁贾健旭在内部大会上喊出「学会跪着做人」的口号。这场高层换血,直接加速了上汽的战略转向。

上汽的调整从组织结构开始。2025 年初,上汽将荣威、MG、飞凡、研发总院等板块合并为「大乘用车板块」,打破部门壁垒,实行全员竞聘制,甚至允许跨级晋升。另一边,上汽与华为的合作也从 HI 模式迅速升级为与华为绑定更深的智选车模式,尚界项目团队也因此进入联合办公阶段。

这场变革的激进程度,从飞凡品牌的命运可见一斑。

▲飞凡 R7

2023 年,飞凡还是上汽新能源战略的「三驾马车」之一,到 2024 年底,它就被降级为荣威子品牌;如今随着尚界落地,其生产线和车型平台却成了新品牌的「技术试验田」。实际上,飞凡 RC7 早在去年 5 月就已公布了申报信息,原计划于 24 年上市,后来荣威与飞凡整合,该项目也因此被搁置。

陈虹的「灵魂论」相信各位并不陌生,曾经执着于全栈自研的上汽,如今不得不借力突围。

而在华为这边,行业更关注的不是尚界本身,而是华为在汽车产业链上的版图扩张——

鸿蒙智行即将形成「五界」布局,覆盖从 17 万到 100 万的价格带,用差异化定位吃透全市场,同时避免内部倾轧。

目前已知的是,尚界首款车型将搭载华为 ADS 3.0 智驾系统,这是华为首次在 20 万级车型落地无图城市 NOA 功能。华为需要尚界证明,高阶智驾不是高端车型的专属。

当比亚迪用 7.98 万元的秦 PLUS 智驾版改写行业规则,当小鹏 MONA 以 15.58 万元的城市 NOA 横扫市场,留给尚界的窗口期正在急速收窄。

显然,「智驾普及战」的警报已经被小鹏和比亚迪拉响,若华为不能快速将技术下沉至主流价格带,其智能化光环可能被性价比选手冲淡。

可见,今年年四季度,不仅是一台尚界的上市节点,更是上汽与华为能否在智能化与成本的天平上找到平衡点的终极测试。

对上汽而言,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役。若成功,它将成为上汽新能源转型的救命稻草;若失败,集团可能彻底失去在智能车市场的入场券。

这场合作也折射出传统车企转型的集体困境:当比亚迪用垂直整合掌控产业链,新势力用用户运营重构品牌,留给上汽们的选择似乎只剩「用市场换技术」。但华为的生态赋能并非慈善,其主导权扩张可能让车企沦为「高级代工厂」。

若 2025 年尚界无法复制问界的爆款神话,上汽可能会成为又一家被时代甩下的巨头。而华为,无论成败,都已通过这场合作向行业宣告:智能车终局的规则,由技术定义者书写。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