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连下三城!小米 SU7 Ultra 再破圈速纪录,还将推出赛道选装包

董车会

02-13 09:11

昨天元宵节,雷军在一场长达 4 小时的直播中公布了一则信息——

小米 SU7 Ultra 标准版无需改装即可直接驰骋赛道,同时小米还会为其推出包含顶级赛道装备的选装包。

这条消息瞬间点燃了一众车迷:赛道包不仅包含一系列硬件,更提供原厂半热熔轮胎的保管及装胎服务。雷军直言:「要把普通消费者玩专业装备的难度降下来。」

这一策略的野心显而易见。

传统性能车用户若想在赛道里取得一个不错的圈速,往往需要额外花费一大笔钱改装散热和制动套件。以宝马 M4 Competition 为例,用户若想获得近似 SU7 Ultra 的赛道能力,需额外支付约 15万 到 20 万元选装 M 碳陶瓷刹车、轻量化轮毂及半热熔轮胎。

而小米通过「出厂即赛道级」的标准版设计,加上模块化的选配,将赛道门槛压缩得更低。

更微妙的是,轮胎服务这一细节,也暗示小米试图构建从街道到赛道的完整生态闭环。用户无需为偶尔的赛道日牺牲日常舒适性,也无需在家中囤积轮胎。

这辆定价 81.49 万元的纯电轿跑,正在对传统性能车市场发动一场精细的价值解构。

从株洲到珠海的速度统治

就在这则消息公布后的第二天,也就是今天上午,小米 SU7 Ultra 在珠海国际赛车场以 1 分 37 秒 758 的成绩,斩获「最速四门量产车」称号。

这已是该车型三个月内第三次登顶:

  • 2024 年 12 月,它以 1 分 26 秒 741 的成绩打破成都天府国际赛车场四门量产车纪录;
  • 2025 年 1 月,它又在株洲国际赛车场以 1 分 41 秒 806 的成绩取得了相同的称号。

所有赛道成绩中,最震撼业界的仍是 2024 年 10 月 28 日那个阴雨绵绵的早晨。在纽伯格林北环赛道的 T13 弯角,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以 6 分 46 秒 874 冲线,一举超越保时捷 Taycan Turbo GT(7 分 07 秒 55),成为纽北最快四门车。

更具挑衅意味的是,这一成绩是在传感器被落叶遮挡导致动力中断 10 秒的意外情况下达成的,如果赛道完全干燥且系统无故障,小米有信心跑进 6 分 40 秒。

这个成绩的含金量,从一组对比数据中可见端倪:它比安装了赛道套件的特斯拉 Model S Plaid 快 38 秒,甚至逼近售价 405 万元的保时捷 911 GT2 RS Manthey(6 分 43 秒 30)。但小米的野心不止于此——雷军在 2025 年元旦跨年直播中,宣布量产版 SU7 Ultra 将于 3 月中旬再战纽北。

若细究量产版 SU7 Ultra 的技术底牌,会发现它的设计哲学充满互联网式的「暴力美学」:

1. 三电机:前轴单 V6s+后轴双 V8s 组合,综合功率 1548 马力。V8s 是小米自主研发的高功率电机,拥有 449 马力和 380Nm 的最大扭矩,转速最高可以达到 27200rpm;

2. 高功率电池:SU7 Ultra 的电池在赛道模式下可爆发 1330kW 放电功率,放电倍率高达 16C(相当于 1800 台家用空调同时启动)。另外,即使在 20%的电量下,其仍可输出 800kW 的最大功率,终结了电动车「低电量变弱鸡」的尴尬;

3. 制动系统:Akebono 前六后四活塞卡钳+430mm 超大尺寸碳陶制动盘,可承受连续 10 次 180km/h 急刹而不衰减,能在 2.36G 减速度下稳稳刹停,动能回收系统同步贡献 0.6G 制动力,可以实现最短 30.8 米的 100km/h 刹停距离。

正如雷军在 SU7 Ultra 发布会上针对碳陶制动盘的调侃:「这个盘子一看就是要十万块的东西,但我们把它做成了标配。」这种堆料式的诚意,正悄然改写性能车市场的价值标尺。

镀金车标和碳陶刹车,是一场符号学的权力游戏

当雷军轻抚着 SU7 Ultra 的 24K 镀金车标,说出「偶尔虚荣一下,人之常情」时,这场关于身份认同的博弈就已悄然展开。

镀金车标看似与传统超跑的碳纤维徽章背道而驰,实则暗藏小米对新兴财富阶层的精准洞察——在新贵群体中,「肉眼可见的奢华」仍是社交货币的硬通货。

小米的用户博弈实验远不止于外观符号,当镀金车标在社交媒体引发热议,一场更深层的产品定义权争夺也已展开。

2025 年初,在 SU7 Ultra 量产版亮相之后,不少媒体和粉丝都认为,SU7 Ultra 量产版本应该保留原型车前盖上激进的风道,以增强 Ultra 车型的辨识度。

▲ 小米 SU7 Ultra 原型车

对于这一方案,雷军最初以「破坏设计完整性」为由反对,但最终又在跨年直播中妥协:「四五月份就给你们做出来。」这场博弈揭示出小米造车,乃至自主品牌造车的一个底层逻辑:

用户不再是产品定义的被动接受者,而是通过数据流来实时参与决策。

此外,81.49 万元的定价策略,也是小米对传统性能车市场的一次精准爆破。这个数字远低于保时捷 Taycan Turbo(149.8 万),甚至和特斯拉 Model S Plaid(102.89 万)还隔了一大截,而 SU7 Ultra 却能提供不逊于竞品的赛道性能。

这种对比暴露出一个残酷现实:海外品牌构筑的性能壁垒,正在被自主品牌的研发体系和供应链管理能力降维打击。

小米 SU7 Ultra 的故事,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性能定义权」的争夺。它用三电机架构撕碎「电动车缺乏驾驶灵魂」的偏见,用赛道包服务解构「专业改装=奢侈消费」的潜规则,更用 81.49 万元的定价证明:顶级性能并非超跑的专属特权。

但这场革命真正的颠覆,在于它改写了性能车的价值评估体系。当传统车企还在用发动机声浪、手工皮革这些工业时代的遗产标榜身价时,小米已建立起一套新的度量衡,那些曾让各方豪强引以为傲的纽北圈速,正在被一家手机公司重新定义。

当小米带着 30 万辆交付目标冲向 2025,它要颠覆的不仅是赛道纪录,更是整个汽车工业的价值坐标系。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