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投入九年,这项服务如何打造出城市「避风港」?
四月的广州气温早早飙到三十多度,对于户外工作者来说,已经是相当有挑战的天气。
烈日下的环卫工人已经满头大汗,于是在路过的时候我问她,要不要去阴凉处歇歇,但阿嫲却摆摆手,说:
不累,渴了我就去旁边的华为服务店里喝点水,凉快一下。
这个颇有些意外的回答让我很受触动,原来这些开遍大街小巷的手机服务门店,早已不止于解决设备问题,更成为了很多人生活中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把服务变成生活的一部分
法国城市学者卡洛斯·莫雷诺(Carlos Moreno)提出的「15 分钟城市」理念,描绘了理想中的城市形态:
一座好的城市,应当让居民骑车或步行 15 分钟,就能解决所有基本生活需求。
有意思的是,好的商业洞察,往往能先于城市规划理论,满足居民的近场需求。便利店、楼下的咖啡馆、街头巷尾的共享充电宝,或是不知不觉间遍布城市角落的华为服务店,如今都已成为了居民「十五分钟生活圈」里不可或缺的组成。
开在每个人身边的华为服务店也不再只是维修场所,而更像是城市中一处有温度的公共空间。无论你是前来咨询、维修,或仅仅只是路过稍作停留,一杯温水总是及时奉上。100W 快充、舒适的座椅和免费 Wi-Fi,这些不止是便利设施的简单堆叠,更是一种「服务即生活」的哲学表达。
自 2020 年起,每年盛夏时节,华为服务店内会开启「爱心驿站」活动,为户外工作者提供便利,方便他们随时进店纳凉避暑,饮水休息。这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却表明华为服务店正顺理成章地成为社区机体的一部分。
为户外工作者提供一处清凉、一杯温水,这种不动声色的「人情味」,在周边居民心中建立起了超越商业联系的信任感。当设备遇到问题,或只是刚好想歇歇脚、充充电,附近总有一家华为服务店,以可靠的近距离回应着需求。这种确定性带来的安心感,有时比硬件参数更抚慰人心。
我曾观察到,不少年轻家长会带着孩子前来华为服务店「遛娃」——家长大多一边等着设备保养服务完成,一边试试店里的新产品,而孩子总能在各种产品中找到最能让自己乐在其中的那个。这里提供了一个窗明几净又安然自在的环境,不同于一般商场门店以转化为目标,华为服务店没有不厌其烦的销售,更多是提供便利而不过分打扰,为城市人脱离倦怠感摁下了温柔的暂停键。
这种对「安心」的感知,已经远远超出了传统的服务范畴。
诚然,3C 数码行业的服务向来是难啃的硬骨头:门店的覆盖广度、专业的服务水准和运营成本效益构成的「不可能三角」,令许多品牌望而却步。在许多商业逻辑里,服务更多被视为成本,而非可以长期投入并产生复利的资产。
但华为的选择,是几乎不计成本地深耕服务体系——华为在全国布局了 2100 多家授权服务中心和 2 万余家服务接机点,覆盖 99% 的地级市和 92% 的县区。从拉萨的雪山高原到舟山的海岛渔村,这个服务网络有如敏锐的神经系统,感知着用户的每一个微小需求,无论他们身处何方。
最终,技术的理性追求,落脚于服务的感性温度。科技的尽头,或许并非参数竞技,而是人与人之间的连接与关怀。
这就是华为有温度的服务体验。
服务的温暖力量,藏在细节里
随着科技填补了生活的每一处罅隙,我们的设备不再仅仅是通讯工具或娱乐载体,还是记忆容器、工作伙伴、健康监测者和情感连接点。当设备故障时,带来的不只是功能上的不便,更可能是数据损失的焦虑、与外界失联的恐慌,以及日常生活被打乱的无措。
华为服务店的「安心」不止于生活服务,亦在抚慰用户在设备故障时的不安,并快速有效地恢复他们与数字世界的连接。
有次在店里修手机时,看到一位手机拨不出电话的老伯到店求助,店员第一时间为他端上温水,维修工程师则熟练地排除问题:不仅告诉他问题源于误触开启了飞行模式,还耐心解说飞行模式的作用,咨询是否需要调大手机字体方便阅读信息等,最后更为老伯手绘了一份简单的操作指南避免问题再现——这也是华为服务坚持了多年的一项适老化关怀,他们在服务店内常备有《送给爸妈的手机使用指南》。
我还见过一位女孩,在商场左兜右转急出一身汗,原来是赶往机场前才惊觉没有打印入境卡。急中生智之下,发现华为服务店里居然提供免费的自助打印服务,用华为手机碰一下打印机就能连上,三下五除二就解决了燃眉之急。
这就是华为服务店里的日常,都是些稀松平常的小事,却也是邻里街坊的大事。
早在 2017 年,华为就已经开始布局服务能力,首创「华为服务日」将用户至上变为每月可感的实际行动;九年来,华为服务已是行业标杆,「华为服务日」也成为了华为像打磨旗舰机一样不断精进细节的品牌工程。
「华为服务日,每月首周五六日」这句简单口号背后,是不断迭代升级的服务内容。用户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向何处延伸:
- 维修等待期间,提供 100W 快充、饮品和零食,最大限度减少用户的等待焦虑和不便。
- 全国服务门店 100% 设置透明维修间,实现维修过程全程可视化,让用户眼见为实。
- 为到店维修手机等核心设备的用户,提供免费备用机服务,确保其在维修期间的日常通讯与生活不受大的影响。
- 考虑到智能手表、手环等穿戴设备易磨损的特性,2025 年华为服务日活动还额外加入为穿戴产品免费清洁、贴膜乃至恢复部分防水性能的服务。
- 同样,针对华为笔记本电脑用户,2025 年华为服务日活动还上线了一项新服务,在服务日期间用户可享免费拆机清洁保养,为用户设备清洁及保养提供极大便利。
支撑起这些服务的,是一整套严谨专业的体系。华为服务线上站点 100% 通过了业界高标准的 COPC 认证;线下门店的维修工程师,有高达 80% 具备国家智能终端应用维修师认证。这些数字,是品牌承诺的量化表达,也是用户信任的底层逻辑。
城市里最安心的角落,更是品牌的情感连接
如果说,产品是品牌的价值表达,那服务门店就是品牌的情感连接。
放眼全球,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品牌正在重新定义实体店的角色:星巴克的臻选店,往往能营造出独特的咖啡文化氛围;Vans 在店里会建设适合滑板的空间,试图将门店打造为潮流文化节点;还有 Gentle Monster 围店而建的巨人展,将品牌的腔调与艺术展融为一体。
门店早已超越单纯的销售或维修渠道,成为品牌文化与价值观的物理载体,以及与用户深度互动、建立情感连接的空间。
华为服务店同样顺应着这一趋势,但其独特之处在于,它将这种连接的重心放在了「服务」和「社区空间」这一更为基础且普惠的维度上。它打破了商业空间与公共空间的藩篱,悄然融入社区肌理,构建起一个介于家和工作场所之间、充满包容和实用性的「第三空间」。
在这个向所有人敞开大门的节点里,人们可以获得专业的技术支持,也可以在日常奔波中找到片刻安心——比如舒适地休息、为设备充电,甚至仅仅是躲避烈日或寒风。华为服务店回应了现代人对确定性、便利性和情感连接的深层需求,由此产生的信任与安心感,才是「服务」的要义所在。
用户的信赖,不是靠一次惊艳的体验赢得,而是靠无数次「刚好在」的陪伴沉淀。
这并非单纯的商业策略优化,而是深植于品牌基因的人文关怀自然延伸的结果。通过长达九年并持续迭代的「华为服务日」约定,以及无数细微之处的体贴,华为服务不仅仅是在践行「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承诺,更是将承诺提升至尊重关照个体感受、主动承担社区责任的层面上。
当技术参数的竞争日益趋同,这种润物无声、发自内心的关照,这种将科技真正落脚于人的服务哲学,或许才是品牌穿越周期、赢得用户持久信赖与尊重的根本所在。它昭示着,科技的终极价值,并非参数或功能的堆叠,而终究在于服务人、理解人、温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