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ifanr 访谈:童乐汇,瞄准潜力巨大的儿童绘本市场

新创

2012-11-02 11:44

我们将持续进行国内创业团队的报道,这个板块我们命名为 iSeed。我们希望看到更多创新的种子,如果你希望在 ifanr 展示你的创业理念和有趣之处,欢迎联系我们:[email protected]

ifanr:童乐汇是什么样的一个产品?

徐屾屾:童乐汇是搭建原创漫画作者与内容消费者之间的一座桥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团队制作工具、平台、阅读器,把这三者从最原始的素材制作成为产品,再发布给客户。我们打通了这样一个通道:对作者,我们把这个门槛降到最低,让他们能把自己的内容发布成产品;对读者,他们有了一个付费的渠道,可以去获取好内容,去付费,去购买。

我们在做的这个事情,有点半公益的性质:目前国内漫画作者能真正自己出书的人不超过 1000 人,这是产业的现状,但是从事这个行业,喜欢这个行业的人不下 10 万人。就是说只有 1000 个人是靠这个在生活,但其中 95% 的人又是过得很凄惨的,他的作品并不能给他带来很大的收入。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第一,中国的整个环境条件造成出一本书的难度太大,就算做得好,也不一定能发布。家长看的书(绘本)都是国外的。第二,国内的整个市场没有一个有效的渠道,因为出版社的出版流程很复杂,一个好的内容要发布成产品,要经过好多坎。

ifanr:你们怎么看儿童绘本这个市场?

徐屾屾:中国与国外环境最大区别就是,国内家长为了孩子将来能有个好的前途,愿意投入最大的花费。我不能排除整个氛围是比较功利性的,但是我想说的是国内图画书教育投入跟玩具相比是一半对一半。家长可能更愿意孩子花更多的时间去看这些图画书,它们能让孩子学会一些做人的基本道理;另外还是一种简单的学习,比如说,教孩子念三字经,学儿歌,这些东西无形当中都会给孩子带来好处——开发孩子的语言能力、认知能力,学习到一些他那个年龄段应该学到的东西。同时对孩子来说,这也是一种玩,不是一种纯学习的过程。从教育意义角度讲,我觉得玩具更多的是开发孩子大脑控制能力和动手能力,而书更多的是开发孩子内心的东西,所以现在家长给孩子买书是越来越多。

从电子书的角度来讲,我们要避免做同质化的内容,如果说纸质书能做到的事情,电子书只是把它 “电子化”,它就没有了差异性。现在家长对这种电子书平台最大的担心是它的屏幕可能会伤害孩子们的眼睛;还有就是怕孩子从小就接触这种电子化的东西,沉迷进去。所以,如果你拿一本简单的书,把图片扫描进去,之后把它做成一本电子书(现在有太多的作品就是这么简单地做出来的),它就可能不会让家长有足够的理由去买。

举个识字卡的例子。识字卡是这样的:这个书里有辆车,这可能是卡车,那可能是小轿车,而这里是只鸭子,那里是只小鸡。一般情况下,这就是一个图片,如果说这是纯静态的书,包括电子版,那其实它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家长没有必要买。但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做电子书,把交互作用做进去,孩子一点屏幕,这鸭子就嘎嘎嘎地叫,或者是一个动画(小鸭子在冲你走过来),那么孩子就会有一个很深刻的印象——他能听到、触碰到、看到、感受到鸭子是什么样子的。这种交互的过程能给孩子起到更深的作用,这也是纸书所不能替代的。

所以我们在做电子书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好的内容通过这种交互,这种多媒体的展示给孩子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许孩子看纸质书看十遍都学不会,但是看电子书看两遍就学会了,这是电子书最大的优势所在。我们也是主要针对的这块,我们不是一开始就是简单地把图片导入进来,这只要一个月就能最好,但我们花 8 个月的时间去做这个交互式动态工具,就是因为我们希望这个书做出来后它所表现的功能会给孩子传达各种信息。这是纸质书所不能替代的。

ifanr:儿童绘本这块市场还有没有比较有力竞争?

徐屾屾:现在其实还属于大家跑马圈地的阶段,大家谁有能力就先去做,我们不用去在乎别人怎么做。我们面前有一大片草坪,我们现在都只占着一个点,还没能力把整个面占住,竞争应该说是很不激烈。而且中国市场太大了,特别是童书这块,光做童书的出版社就有上千家,国外其实更多。

童书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将来一定是内容上的竞争,而不是技术上的。所以我们很早的时候就跟那些高端的作者进行联系,这样未来他们的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我们都会有一个内在的联系,将来能给我们提供好的内容。

ifanr:为什么想到来做这个事情?

徐屾屾:主要我们比较喜欢这些东西,喜欢漫画,喜欢动画;而且我们这个年龄都有自己的孩子,自己所做的事情跟孩子有些关系,所以一直想做这件事情。

最重要的一点,我们接触那些动漫作者,发现他们生活环境太差,很凄惨,我们真的觉得应该让他们这些搞艺术的人把自己的作品变成一个产品,去卖到用户手上,这样才是为这些人做一些事情,这可能是我们的初衷,希望他们不要生活得这么凄惨。我接触的一个重庆美院的老师,他是个很好的漫画作者,但到目前为止只出过一本他自己的书,而大部分内容只是在杂志上连载。他拿的稿费其实很少,他为什么做老师?——他必须得有一个职业来支撑他的这件事,他没法做专职的。我们遇到太多做漫画、做插画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工作,所以对他们来讲真是件蛮难的事。

 ifanr:创业一般都包含着某种理想,你是不是有这样一种理想:帮助更多的画漫画的人变成职业漫画师?

徐屾屾:是的,我希望我们的平台能够让更多的漫画家把他们所爱的事情变成职业,而现在太多的人没办法把这个事做成一个职业。中国近五年其实对这个漫画产业的投入、培植力度是很大的,但是我们并没有出现很多好的作品,这有很多因素。所以说让一个国家去投入,让一个市场慢慢的培育,它需要时间(日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欧洲和美国花了上百年的时间),因为不可能在一个很快速的时间把这个做起来。

我们看到的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App Store 现在有 70 万个软件,它其实花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这个平台验证了一件事情:这个平台有太多的殉道者。但是他们乐此不疲,因为他们在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希望把自己的才华贡献出来,给人分享,不管是卖钱还是不卖钱。绘本这个环境也是这样的,我们有太多的作者没法从事他们喜欢的职业,那我就给你做一个平台,你把你自己的想法变成一本书,把它放上来,平台会去筛选,那么他就会有机会;如果他最终被筛选下来了,那么他就是未来童书出版的一个明日之星。

在我们平台上,工具是免费的,作者用工具制作的作品在我们的平台上销售,然后我们再和作者分成。不管从哪个渠道,作者会拿的多一点。我们一定是尊重作者的,我们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他的内容。我们研究过盛大的平台,我们的模式跟他们蛮像的,其实他做的蛮成功的,他们造星造得很好,而且他们投入的力度很大,不惜用价格把这些作者全部垄断了。

ifanr:为什么你们的团队能做成这件事情?

徐屾屾:技术上,我们平台的技术优势还是比较大的,比如从我们现在电子书制做出来的效果来看,我们这个运转的流畅度,动画的反应能力在目前的电子书中都是最好的。你看在 iPad 这样的平板上,现在很多电子书都不能加太多的动画,加多了就会出现掉卡的现象,而我们在这块不会有问题。另外我们的平台是 “一条龙” 服务:我们有工具,有后台系统,有运营系统,还有客户端。我们把这条线已经全部打通了,这也是我们技术上的一个优势。——现在有电子书架的,可能也有他们自己内部的后台,但是基本上都没有工具;把这三者打通的,只有我们这一家。另外,利用我们的工具制作的内容不会受平台的限制。它们在 Android、PC、iOS 平台上都可以播放,我一次制作,就可以多方应用,这是别人达不到的。

从内容方面来讲,跟其他公司对比,很多公司是自己做书,这个我们看的很明白,我们不打算自己做书;大家也许会看到一些我们自己出的书,那可能也是为了推动这个平台而做的 “范本”。我们不是一家做书的公司,我们是一家技术公司,我们更多关注的是与好的内容提供商建立一种合作关系,也就是让他们把好的内容做出来,而不是我们。这样就能给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节省很多时间,我们也可以把好的内容拿过来。因为最终来讲,除非你自己想做成一家制作童书的公司,但这不是我们的梦想,我们是做运营公司。所以很早开始我们就对内容进行了布局,去寻找好的内容,看好的内容,希望能把好的内容引入到我们这个平台上。我们相信好的内容不是我们创造出来的,我们更多的是希望好的内容是由我们这个平台上的作者们提供的。

ifanr:童乐汇是什么样的团队? 

徐屾屾:我们团队现在有 19 人,分别有做产品、做设计、做测试和做技术开发的,其中大部分是技术人员。

我们这个团队最大的特点是技术性比较强,人员基本上是从一开始自己培养出来的。2010 年 5 月之前就我们几个哥们自己一起做,当年 5 月我们招的现在这批人。我们最早 2009 年 3 月在香港注册公司的,2010 年的时候在中国大陆注册公司。现在这批同事都比较年轻,他们都非常喜欢移动设备,都很聪明,我们带着他们去做,一点点把他们教会,现在他们基本上都是非常出色的技术人员。2010 年底的时候,我们有 10 个人,11 年底的时候大概有 30 多个人。后来因为我们转做产品之后,一些做项目的人就离开了。我们留下一些比较出色的,重组能力比较强的人。

 ifanr:是指你们团队原来也做外包吗?

徐屾屾:是的,我们原来也做外包,现在手里也还有一两个项目,但我们已经大幅减少了在外包方面的投入。外包这个事情,有时是会上瘾的。接的项目越来越多,平均下来每个项目投入的人就不得不减少,这样会打乱内部情况。说外包一无是处也不对,除了挣钱外,做项目确实可以帮助培养精干的团队。我们现在由一个小团队做外包业务,项目经理也很成熟,对于我们来讲,如果没有这样一个团队的话,我们就得花更多精力去管这些事——你要知道这个精力蛮多是在跟客户之间的沟通上。

ifanr:30 人到 19 人。感觉你们在压缩人员规模?

徐屾屾:外包不是我们公司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现在做产品不需要那么多人,少一点人好一点,管理成本没有那么高。这些人不是我们 “裁” 掉的,而是外包项目人员的转移。

 ifanr:减少接入外包项目,你们没有生存压力吗?

徐屾屾:我们也有生存压力,我们也有时间的压力——如果这个时机过去了,那我们再想做什么就很难做。衡量一下来说,可能时间压力对我们来说更多一点。

举个例子,我们过去是别人请我们去上课,刚开始我们给人讲过几次课,包括去苹果店也给人讲过,效果蛮不错的。但是现在我们去听别人讲课。这一两年我们把所有精力都放在一个系统技术的项目上,其实我们错过了一个很好的发展机会。现在再去做推广,成本就很高。那时候我们如果踏踏实实地去做这样一个平台,那可能就不需要什么推广了,可能一下子就爆发起来了。现在还是有机会,但是可能要比以前难。

跟我们同期创业的,有失败的,也有做成功的。我有个朋友,就是 TouchChina 的沈卓立,他们就是很坚持,他们不做外包(之前做了一年左右,做到 2010 年的 4、5 月份),他们还是挺坚决地做自己的产品,所以他们现在的发展情况蛮好的。其实对我们来说,钱不是最重要的事情,在有生之年,我希望做出一些不一样的事情。如果你指定了未来要挣 100 万、1000 万,那可能你很难真的去创业。那我们既然选择了去创业,最重要的不是钱,是我们能做出被业界认可,让大家都知道有这样一个公司或者一个平台。现在我们想做的就是让所有的出版人(做图书的出版人),用我们的平台可以给孩子们做最好的图书。这就是我们的计划。

看国外的同行,比如 PlayTales,他们跟我们的情况比较像,他们也是一开始做外包,后来做的书比较多了,然后就开始自己做一些书,他们也自己做了一个工具,他们现在把工具释放出来。唯一的区别就是他们现在每做一本书还是要收费的,不管是不是放到他们的平台上去,都是要收费的。其实这种工具在全世界都卖得挺贵的,但在中国卖不了,进不了中国。

ifanr:你自己是什么样的经历?

徐屾屾:我自己的经历挺简单的。我是 2001 年本科毕业的,毕业之后去的是搜狐,在那做了一年,然后 02 年去了 SUN 中国研究院,我和我的合伙人、我们的 CTO 都是在那认识的,我们在那工作了三年半。SUN 中国研究院出来后然后去了 Intel,后来又去了美国在线。我们 CTO 从 SUN 出来后去的是微软,后来我们重聚了,就出来一起创业了。

ifanr:看你在外企工作多年,这种经历对你有什么影响?

徐屾屾:我觉得我在外企大那些经历与我最终走向创业是有一个必然的关系。不是每个外企都会把自己的最新产品拿到中国来做,所以中国不管做什么事情,怎么努力都要落后于人。我们总是想证明一下我们能做到最顶级的水平。在外企里,我们怎么努力都做不到,就干脆自己创业去做这个事情,看能否达到这个目标。但其实我们在外企有受到很好的训练,包括做事情的严谨程度、仔细程度、计划的合理安排。另外一个,外企做事情是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线上,所以这会让我们以同样的标准去要求现在的员工,保证产品的质量。我们有三四个外企的人,但是也不能太多。外企的人也有一些毛病,纯外企的人去管理公司会出现问题,特别是在中国。所以我们尽量把外企、民企好的东西学过来。

ifanr:你们现在在找投资吗?

徐屾屾:现在有不少投资人跟我们接触,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寻找对我们未来发展有帮助的投资人。因为我们现在有这样一个平台,这种 UGC 模式肯定需要投资的。要开始找的话,我们就要筛选一些比较合适的。

ifanr:你怎么看童乐汇的商业模式?

徐屾屾:我们的商业模型是做一个 UGC 的模式,我们希望有很多作者可以把他们的内容放到我们这个平台上来,不管是以单本,还是以连载的方式,我们这个平台和他一起长大,不能说我这个平台现在就很大,我们还在发展阶段,但我们希望跟那些好的作者(愿意去做这件事情的人),一块去把他们的内容不断优化,积累更多的内容去服务我们的大众。我们建立了一个渠道,我们只是在这个渠道上收取我们的运营费用,而真正我们希望这个平台上能创造出来些优秀的明星的作品,沉淀下来一些出色的,很受孩子欢迎的内容,产生一些好的动漫形象。如果平台上能出现几个百万富翁、千万富翁的作者,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所以我们的模式很简单,吸引作者贡献出他们的内容,我们让他们从很小的一笔钱开始挣起,哪怕一天就是 5 块钱,对于他们也是一种鼓励,也是一种认可。我们通过电子化手段把市场以零成本的方式交给他们,让他们不断地去提升,吸引更多的用户去消费他们的内容,建立这么一个健康的发展环境。这种理想是支撑我们做下去的动力。

ifanr:有没有给自己定一个计划?

徐屾屾:短期来看,这个市场还需要培育;但是长期来说,它一定会是一个非常繁荣的市场。我们现在是做 1-7 岁的,但每一年我们的年龄会升一级,1-8 岁,然后到 9 岁,到 10 岁。其实到小学为止的这类儿童,他对书的需求是非常庞大的,因为在这个年龄段,孩子是主要去接触这类东西。

ifanr:会不会把其他年龄段的人丢下?

徐屾屾:这倒不会,因为做书的不是我们,我们制作的是平台。我觉得我们这个平台特别适合中国的家长,因为平均来讲,中国的家长让孩子看的书是全世界中最多的,这是很显而易见的事。中国的教育现状就是要你去学很多很多东西,减少你玩的时间,这是不可改变的。所以孩子消费的这块,书是占很大比例的,这个市场肯定是非常繁荣的,一定会超过成人的市场。我们基本上离开大学之后,看的书是越来越少(排除那些很爱看书,不断增加阅读量的人),到最后基本就不看了,从书的角度来讲,书最大的消费量还是在孩子。电子书它有交互,它会给孩子提供更深刻的印象,所以它一定会火的。而且从出版业本身来讲,整个最赚钱的地方是在教材教辅,儿童图书业也很赚钱,国外也是这样。你去看国际书展上,国外书商上架的有 1/4 都是儿童书,这是很普遍的现象。

ifanr:在一个多月之前,我们体验过你们的另一个产品 “品读”,那个工具型应用反响还是不错的。童乐汇与品读有什么区别?

徐屾屾:两个产品的专业程度不一样。品读更像是普通用户自产(摘录)自销(积累知识),童乐汇的目标用户群则更加专业化、行业化。也就是说童乐汇一端是专业的漫画作者,另一端是普通大众消费者,比如孩子;而品读的用户既是作者,也是读者。童乐汇我们把工具做好、免费,就能吸引很多人去做;品读呢,我们就把 UE(用户体验)各方面做得很精致,然后功能交互做得很好,这样用户就能很容易去尝试。这就是两者之间的不同,所以对于品读来讲,它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们都在看,希望这个两个平台都能有好的发展。

ifanr:你怎么看待家长——而不是专业的作者——给孩子做书这件事?

徐屾屾:现在有这种趋势,但效果还在观察。比如为了方便家长给孩子做书,我们可以卖一些素材给家长。但我不知道有多少家长有这种闲工夫给孩子做书,中国的家长自己工作都非常忙,对于他们来说,一定是要省时的、高效的,出来的内容要让孩子学到东西的,而不用成天陪着孩子。

我们认为,如果要家长耐心地给孩子做书,给孩子看,这个过程在国外是可行的,因为国外的妈妈一般都是全职家庭主妇,她有这闲工夫,但是中国的家长就有点困难了,因为带孩子的(保姆或年老的爷爷奶奶)就不知道 iPad,知道 iPad 的年轻父母又没有时间。即使有时间,也是下班之后,下了班就那么点时间,吃饭、陪孩子玩,忙到孩子睡着都很晚了,一般不会把剩下的时间花在做书上。我觉得最靠谱的就是那种成长系列,既能让孩子学到个东西,又能消磨他的时间;孩子半个小时什么话都没有,就坐那看书,而家长又能做自己的事情。

ifanr:那么你预计儿童绘本这个市场什么时能能成熟?

徐屾屾:我觉得还得要两年吧。

ifanr:现在你们做到到哪一步了?

徐屾屾:我们是这样设想的:先做工具,再搭平台,再把内容做好。现在我们的工具已经做好了,平台也会在这几天推出来。我们现在已经邀请了三联绘本馆(国内最顶尖的原创绘本平台)、中国传媒大学、中央美院、重庆美院等伙伴来内测我们的平台。我们正式开放平台后,非常欢迎各地漫画作者入驻进来,给孩子们奉献丰富的精神食粮。

 

文内图片由童乐汇团队提供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热爱设备,对数据敏感,崇尚新闻专业主义。致力于90度栏目建设。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