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云里雾里云计算【16】政策的猫腻

2010-04-23 16:30

有人评论美国的科技政策,说自从爱迪生时代以来,美国每每发现一个潜力不错的主题,就像抛绣球一样,忽悠各路学界商界人力财力去钻研,去哄抢。这些人力财力,不仅来自美国本土,而且也来自全球各地。美国政府通常在幕后指挥,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1.  通过公开的立法,以及暗地的操作,让美国本土公司机构和个人得到最大实惠,同时也留一点残羹剩饭给海外尝尝甜头,保持他们参与的积极性。

2.  率先发现富于潜力的主题。从福特汽车,贝尔电话,通用电器,好莱坞电影,杜邦化工,波音/洛克希德航空航天,到 Motorola/Texas Instrument 电子,Intel 集成电路,微软操作系统,思科网络设备,Netscape/Yahoo 互联网相关产品,和 Google 搜索引擎。科技突破转换为商机的重大机会,几乎都被美国把持。

为数不多的例外之一,是移动电话。1980 年代末,移动电话技术在北欧以及日本已经很成熟,但是美国迟迟不开放市场。直到 1990 年代初,Qualcomm 和 Motorola 等等美国本土公司技术准备充分以后,美国政府才默许大规模开发本地移动电话市场。Nokia 等等海外公司,固然能够在美国市场得到一部份利润,但是主要收入,还是留给了美国本土公司。

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美国一直处于领先地位,所以美国政府对待计算机和网络,明显与移动电话不同,没等到技术十分成熟,就已经迫不及待地向全球抛出这个新绣球。先是 Apple 和 IBM 两家美国公司饱赚了 PC 的利润,接下来微软和 Intel 又赚得盆满钵盈。

互联网原本是欧洲人的发明,问世不久,就被美国人抢过风头。当时互联网作为一个新兴产业,从技术到商业模式,都没有成型,美国人挥舞金融股市指挥棒,吸引各国资金,以风险投资为渠道,糜集美国,催生了一大批互 联网相关企业。而这些企业的股票一路疯长,又反过来刺激全球资金进一步向美国聚集。一转眼,到了 2000 年,互联网泡沫破灭,大批海外资金血本无归,但是这些资金所催生的技术与实物资产,却留在了美国。

互联网的潜力还没有挖晚,美国又开始忽悠生物基因和医疗药品技术。生物基因和医疗药品技术,从学术研究转化为商品生产的难度,似乎比计算机和网络更难。到目前为止,除了伟哥获得了商业上的巨大成功以外,还有多少其它成功案例?但是去硅谷数一数,生物公司已经为数不少。这些公司以什么生存?答案,风险投资。美国人的魔术,依旧长盛不衰。

客观上来说,云计算算不上是一个特大的绣 球,但是架不住美国的热炒,现在已经成为全球 IT 业界的热点话题。

目前云计算商战战场是三国鼎立的局面。Google AppEngine 面向广大网站客户。Amazon S3 和 EC2 更在意托管电子商务,以及代理高性能计算。这两者的目标客户,基本上都是企业客户,包括小摊小贩。微软呢?微软的云端战略强调的是那个 “端” 字。有理由相信,微软更在意个人用户。

IBM 的处境有点尴尬。云计算本质上来说,对 IBM 的大型机业务是威胁。但是 IBM 奇怪地推出 Blue cloud 战略。细细琢磨一下蓝云的技术内容,发现除了 Tivoli 这个监控系统以外,蓝云的核心,都依赖于开源项目。而 Tivoli 与云计算的关系,充 其量不过是个辅助工具而已。

对于自己不擅长的技术,IBM 为什么不唱反调,反而跟着别人后面起哄?“云而上” 这篇文章给出的答案是,维护 客户关系(leverage customer relationships)。说来也不奇怪,IBM 日益从一个硬件软件生产商,向服务与咨询方向转变。

一个当年主宰着计算机产业,一个当今仍然拥有人才荟萃的 T.J.Watson 等等实验室的 IBM,在云计算这个重要的领域,却没有一如既让地担当起领袖的重 任。时过境迁,一声长叹。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

移动互联网的围观者、起哄者、以及肇事者。

本篇来自栏目

解锁订阅模式,获得更多专属优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