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模式还是小聪明?
11 月 7 日,字节社联合知乎推出了一本《Talich 侃美国》的书,按照唐茶网站上的说明,近期下载阅读的将是该书的第一部分,而该书将在未来几个月内,定期把新文章补入书中,并告知下一次的更新时间为 12 月 1 日。因为这样的定期更新,字节社引入一种新的定价模式——递增定价,即每月该价格会以六元的速度递增。也就是这个月以 6 元购买的图书,将在明年三月涨为 30 元。
在定价说明里,字节社特别提到:“无论您在任何时间购买,之后均可免费升级下载增补的新文”。就在当天该书就荣登排行榜首位,超过很长一段时间占领第一位的 KK 的《科技想要什么》,不禁让人怀疑排行榜的排列规则。
那么如果真的是按照销量来做的排行,购买这本书的读者又是怎么想的呢?这是我的几个假设:
A. Talich 的忠实粉丝。很早之前就开始看 Talich 本人在个人主页上有关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闲侃博文或是从 90 年代末就收益于他无偿贡献的知识。或是,混迹于知乎,被 Talich 认真回答问题的精神感染了。
B. 价格便宜。且按照官网的说法,该书会定时更新,越早买越划算。
C. 大选刚结束,正好看看这类文章补充一下背景知识。
D.(欢迎补充。)
A 假设:Talich 的闲侃博客始于 2007 年九月,按照文章更新速度及质量来看,他算的上是个不错的博主。无奈整个博客没有很明确的文章分类,所以如果不是一直关注,刚接触这个博客的易读性便有待商榷,叫做” 闲侃 “实不为过。 转战知乎,一切就好很多:Talich 回答问题的数量和质量都很了得,回答了 556 个问题,其中有些关于美国的问题有上百的赞同票数,那些回答都可以能达到” 专栏 “的级别。知乎上关于 “Talich 是谁?” 的问题上,有较为详细的介绍,有兴趣也可以找来看看。
显而易见,作者本身便是整本书的质量保证,对于书籍这类产品有着决定性的作用。因为图书属于经验品,即只有在购买之后,才可以通过观察判断质量和特征。那些因 Talich 本人丰富的学识,以及热爱分享、乐于助人、信守诺言等优良品质感染的人,一定会毫不犹豫的买下这本书。在唐茶字节社官方微博上,甚至有转发一位热情粉丝的微博:“递增定价策略有意思,我决定在明年最贵的时候购买,作为对 Talich 这么多年在网上无偿贡献知识的私人感谢。”
C 假设:考虑到这个因素,读者难免会问书的内容到底是什么?鉴于唐茶字节社至今没有预读的功能,有关该书内容只能从书的内容简介上获得。
“本书为从事基因工程工作的 Talich 凭借多年旅美生活经验写下的关于美国政治、经济、文化、历史的杂文。刚刚连任美国总统的奥巴马是社会主义者吗?美国南北战争的真正原因是什么?上世纪三十年代禁酒令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为什么共产主义在美国没什么发展?麦卡锡主义时期的美国为什么有各种严格的审查?这些看似复杂的问题,由 Talich 以说书人般的笔法道来,堪称一道道营养丰盛的精神大餐。”
其实,对于我这个还是不太了解 Talich 这个人的读者来说,我依旧不清楚这本书具体是怎样的。而此时,既不愿意掏钱买书,又急切想知道该书内容的我,在 Twitter 上看到了这个对话。
于是,到底是买还是不买?6 元的确不算贵,加上 B 假设里,那个 “买得越早,省得越多” 的口号,那我还是买了吧。到时候,若有朋友在三个月之后跟我说打算买这本书时,我还可以得意地告诉 TA,我当时买的价格是你现在买的四分之一。
有人称赞这是新模式,但我却隐隐觉得此事欠妥。首先这是一本划为书籍范畴的出版物,虽然是电子出版物,可以做到纸质书籍无法达到的定时更新,但是 “急速” 增长的价格,到底是对内容真实反映还是单纯的促销手段?
其次,是该书的内容。互联网时代下的信息,其实已经由早些时候的 “全免费” 时代,慢慢过渡到有一部分用户愿意并且支持付费的阶段。定价策略的制订和执行,仍是摸索阶段,防止产品互侵(cannibalisation)是关键。书还未购买,就能从其 Twitter 的账号上得知内容与免费内容的差距不大,商家如何说服我不从免费的知乎上获得该内容,而是花 6 元,或者一不小心犹豫到了 12 月,要花两倍的钱购买该书?
最后,就是我发现中国区 App Store 里的 “字节社” 已经 “被” 下架,只能在中国区以外的 App Store 进行免费购买下载。在其最新的官方微博上,字节社的客服是如此回答用户的:
到底是新模式,还是小聪明,立志要做 “中文世界最好的电子书城” 的唐茶字节社,打算如何达成这个愿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