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嫉妒经济”:你为什么买 iPhone?
如果你和我一样是个即将迈入 “蚁族” 行列的穷大学生,抑或一个为支付住房贷款拼命工作奔波劳顿的小职员。想象一下,有一天你和你的一个同学或同事走在一 起,他突然从口袋里掏出一台崭新的 iPhone 4。你眼巴巴地瞅着他的指尖划过绚烂的 Retina 屏。那一瞬间你是什么感觉?惊愕?轻蔑?羡慕?也许百感交集之中更多的是嫉妒。
人之常情。嫉妒是一种驱动力。驱使我们奋斗,驱使我们犯罪。而一些科学家意识到嫉妒会促进某些商品的销售。好吧,嫉妒无可厚非,至少为了经济发展没错。
据 ars 的报道,为了进一步了解嫉妒这种奇妙的心理,研究人员近日在荷兰的蒂尔堡大学进行了几个与 iPhone 相关的实验,非常有意思。
试验之前他们将嫉妒划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无害的嫉妒,也就是羡慕;另一种是不怀好意的妒忌,即认为对方不配拥有。
首先,他们告诉学生们一个故事,关于一个研究小组的成员滔滔不绝地向其他成员介绍他的 iPhone 。然后要求学生们想象自己对 iPhone 所有者的感情,羡慕还是嫉妒,将其作为学生喜欢 iPhone 的控制条件。不过我们很难想象参与者中的 Android 用户做何感想。
结果,相较于嫉妒者,iPhone 对那些想象自己善意羡慕的学生更具吸引力。他们甚至表示愿意比 iPhone 持有者多支付 60 欧元。
接下来的实验试图探究恶意的嫉妒心理。 从前的研究表明,在面对两极分化时,人们更容易产生恶意的嫉妒。这很好理解,比如你的一个和你具有相似智商同等学历甚至你有过之而无不及的邻居平步青云飞黄腾达了,你肯定觉得那是不义之财。这一点大家应该都有过切身的感受。
研究人员将学生分成三组。让第一组学生观看了一段录像,录像记录着另一个学生谈论他的 iPhone 。给另两组分别播放两个修改版的录像,第二组观看的录像中的 iPhone 是持有者的老爸送给他的,第三组的 iPhone 是自己勤奋工作所得。结果很明显,第二组的学生显得义愤填膺,而第三组的学生则萌生了羡慕之情。
相比第一组的学生,即没有介绍 iPhone 来源的观看者,第三组的良性羡慕者愿意多支付 117 欧元,同时也比第二组的恶意嫉妒者多 75 欧元。
或许更令人惊奇的是恶意的嫉妒对那些没有 iPhone 学生心理的影响,这些眼睁睁看着那些可以喊自己的老爸为自己的 iPhone 买单的学生觉得他们愿意多支付一点。他们甚至表示愿意购买一部更显摆的手机。
当然,我们不会通过这个实验去进行什么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的说教,我们也不必过于纠缠学生承诺花费多少的数据。至少实验足以表明,嫉妒心理的确是一种强大的经济力量。对此公司应该有所启发,如何寻找到 “易发群体”?如何去激发潜在消费者的这种心理?如何让消费者有意或无意地为他们推广?这似乎和 “口碑营销” 和 “病毒营销” 有异曲同工之妙, 但却不通过言语,如同魔法一般,一个不经意的动作就能让你折服,让你想入非非,让你内心的购物欲望燃烧起来。但究竟什么样的产品能产生这样大的魔力呢?或许归结到底,还在于产品是否有足够的吸引力,是否有让人一见钟情的魅力,是否有让你甘愿打开钱包的能力。这也是为什么 iPhone 能成为 “嫉妒经济” 的典范。
附上一句:iPhone 的持有者里不只是 “果粉”,还有阿 Q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