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 not track” 协议,解决网络隐私问题的一个尝试
Facebook,Carrier IQ, Google,Path,腾讯,360…… 社交网络时代,隐私问题一直是个被人关心的问题,最近的 Path 和 Google 的隐私问题更是将网民对隐私问题的担心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近期,各大公司包括谷歌、微软同意在大多数的网络浏览器中添加一个 “Do not track” (不追踪)按钮,让网民能够控制自己的隐私信息被追踪的情况,以此作为解决网络隐私问题的方案之一。
“Do not track” 能做什么?
当用户提出 “Do not track” 请求时,具有 “Do not track” 功能的浏览器在 http 数据传输中添加一个 “头信息”(headers),这个头信息向商业网站的服务器表明用户不希望被追踪,这样,遵守该规则的网站就不会追踪用户的个人信息来用于更精准的在线广告。
值得注意的一点的是,“Do not track” 功能并不会阻止网络上所有的追踪,这些公司已经同意不再去将用户数据用于保险、医疗等行业,但是依然有可能会用在市场研究和产品开发中。还有其他公司诸如 Facebook 的 “喜欢” 按钮的追踪不会被阻止。
“Do not track” 的来龙去脉
“Do not track” 并不是近期才作为一种方法提出来并倡导实施的。
最早可以追溯到 2007 年几个消费者团体对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Federal Trade Commission,FTC)的倡议。在 2009 年的 7 月,Christopher Soghoian 等几位研究人员为火狐浏览器开发出了一款实现对 ”Do not track“ 支持的插件原型。
2010 年 12 月,FTC 在发布的一个隐私报告中要求设计一个 “Do not track“ 系统让用户能控制自己在网络上的隐私信息。一周后,微软宣布他的下一款浏览器(IE9)将会提供一个阻止第三方追踪的黑名单,用以保护用户的隐私不被追踪。
2011 年,火狐宣布通过浏览器头信息的方式提供对 “Do not track“ 的一个解决方案,随后 IE,Safari 和 Opera 浏览器相继添加对 “Do not track” 的支持。但谷歌浏览器 Chrome 并不在其中支持行列。
“Do not track” 的忧虑
如果有大量用户使用 “Do not track” ,它带来的最大的影响莫过于对网络广告行业的冲击。追踪用户的信息的主要用途就是更加精准的个性化广告,如果你知道谷歌正在通过付费的方式来收集用户信息你就了解用户的网上信息对商业公司是多么重要。一旦广告产生实际作用,广告商便能获得利益,广告越精准,获利越多,反之越少。如果有大量用户使用 “Do not track” ,网络广告将可能因为缺少用户信息而不会那么精准,广告商的利益因此锐减,大的公司因为信息来源广,可能不会产生太大的冲击,但是小的公司可能就因此面临经营困境。而且,那些信息的作用不仅可以带来更多的广告利润,也可以用于保险公司更好的推荐保险业务到个人,也可用于医药公司作出更好的商业判断等,用户的信息可以说是某些行业的基础。一旦 “Do not track” 带来的矛盾累计到一种程度,整个国家的经济可能都会受到影响。
也或许有这种良性的生态:“Do not track” 带来的冲击可能会引发创新的网络广告方式且带来更加规范的网络环境,并对其带来的影响进行有效的平衡,如果真是这样,不仅仅是让用户更好的管理隐私,又促进了网络广告行业的革新,那是一种多赢的局面,但这也只是一种可能的设想。
网络隐私问题的未来走向
毫无疑问,隐私问题至关重要,在互联网公司不断爆出隐私问题的情况下,网络舆论一方面促进了这些公司更好的去自我管理以及服务,但这可能只对那些声誉较大的公司产生作用,中小型的公司多如牛毛,舆论的鞭策作用可能就微乎其微了。而且,即使舆论让表面的管理更加完善,但并不保证,地下黑色产业链不会产生。
之前我报道过一家安全公司推出通讯录上传查看工具 AdiOS,这也可能会触动第三方隐私保护工具的发展,对个人隐私比较看重的用户就能因此避免这种网络追踪,但这毕竟是一种个性化的解决方法而不是根本性的策略。
也许,来自于法律的强制性规范才是最终的解决方案。本周四,奥巴马政府颁布了一项针对网络用户数据管理的报告,该报告要求国会通过 《隐私权利法案》,以让网民拥有对个人信息更大的控制权。
并不是每个法案都能带来更好的结果,但每一个尝试,就像 FTC 主席 Jon Leibowitz 对业界尝试 “Do not track“ 的评价:这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1993 年,《纽约客》作者彼得·施泰纳(Peter Steiner)在一副漫画上题了这么一句:“在互联网上,没人知道你是一条狗 ”(On the Internet, nobody knows you’re a dog),如今,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让追踪个人信息不再那么困难,我们是否能在这个发展中更好的保护自己,靠法律,靠社会,个人的隐私保护习惯也至关紧要。
题图来自 WS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