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年微信战短信,或将 26 亿条!
2013 年春节注定是一个大家颇为注视的时点。微信在此前不久完成了 3 亿用户的跨越,而且推出了实时语音对讲。春节假期的节日问候也是刚需所在。微信 PK 短信,已然成为一场人们期待已久的暗战,微信显然还不会替代短信,但是此消彼涨已成趋势。
阖家团圆的除夕夜蕴藏 “杀机”,微信正悄悄从运营商的碗里夹走他们的 “年夜饭”——“短信” 份额。我们观察到了两个有趣的现象:一、除夕夜,短信不再拥堵;二、部分微信出现大幅延迟(时间从几十分钟到几个小时不等,某一条微信拜年信息,我还是第二天早上才收到的)。这说明了什么呢?也许运营商放开了限制,也许是短信发送数量正在减少,但可以确定的是微信发送量登上了一个大的量级。移动互联网服务,正在蚕食电信运营商们曾引以为豪的业务份额。
除夕夜,期待中 “狂轰滥炸” 的贺年短信并没有出现,反而吵得更凶的是微信上形式多样的拜年信息:语音,文字,图片,表情图案……年夜依然的吵闹,只是悄悄地换了 “战场”。
短信:前后夹击,增长停滞
在移动互联网应用冲击下,短信的增长空间越来越小。早在今年年初,就有有业内人士表示,对短信业务 “不求大的增长,只求不下跌”。广东联通互联网产品运营部总经理李韩也认为短信增长已经接近 “停滞”:
除夕数据初步结果显示,今年除夕当天广东联通户均短信发送量微增 9% 左右,发送量超过 1.5 亿条。趋势显示短信依然是刚性需求,但增速已经基本停滞,移动互联网沟通方式带来流量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传统通信加速移动互联网化的警钟。
多个数据都指向一个结论——短信虽说还没被丢弃,但不会再是增长点了。
如果按照工信部给出的数据来计算,电信运营商们 2012 年在短信收入上至少丢了 8 亿元(按每条短信的资费 1 毛计算)——2012 年全年的发送的短信数量为 8973.1 亿条,总体增长 2.1%,而由于手机增长 11%,因此人均发送量下降 9%。
不过,式微的也只是运营商手下的短信份额而已,“短信” 这种即使通讯短消息的需求,只会随着手机用户的增长而增加,不会减少。“短信” 的需求又转移到哪里了呢?移动互联网,或者我们可以说相当一大部分落到了微信的头上。
微信:26 亿条?
不管是否乐意,运营商们的 “年夜饭” 被匀出一部分,这杯羹有多大?
2013 年 1 月 16 日,微信用户数突破 3 亿。从 2.7 亿用户到 3 亿用户,微信用了 44 天就达成增量,平均每天增长 68.18 万。按照此速度,在除夕夜(2013 年 2 月 9 日)用户总数应该已经达到 3.16 亿。而根据微信早前披露的数据,活跃用户约占 40%。也就是说,目前微信可能拥有 1.26 亿的活跃用户。
而这 1.26 亿的用户,很可能就是除夕夜的拜年短信大军。根据 2012 年的数据,全国春节拜年短信数量为 320 亿条。按照当时的开通了短信业务的 76481.5 万户手机用户计算,平均每人在春节期间发送的短信数量为 41.8 条。也就是说,假如这 1.26 亿的用户通过微信发送全部的贺年短信,预计短信量将会高达 52.7 亿条。
当然,52.7 亿条微信,是在理想化条件下达到的最高数量。显然,在实际的情况下,用户很少会只使用微信发送全部的贺年短信,一般会微信和短信并用,互相补充。目前,微信并没有提供官方数字,而根据周边朋友使用数据看来,短信和微信的数量约为 1:1。用这样的比例来折算,我们估计约有 26 亿条贺年祝福通过微信传播!
26 亿条短信是什么概念?我们可以做如下对比:2013 年,北京地区电信运营商的贺年短信总数量 11.6 亿条。微信贺年祝福是北京地区短信量的 2 倍。除夕,微信让运营商少收了三五斗。
微信拜年大热的原因相信大家都心里有数了:除夕夜,微信群发助手果断出击,不再 “深藏功与名”。用户可以轻松使用群发助手发送贺年信息,用法较普通的短信群发还更方便。此外,微信在 “非文本类信息” 交流上有着天然的优势。语音,图片,表情涂鸦……如此多样化的信息对传统电信运营商单一枯燥的文字短信有非常大的 “杀伤力”。
而这一切还不是关键,重点是——资费。微信所需要的花费就是流量,随着 3G 和免费 wifi 环境日益普及,微信再也不需要担心通道问题,只需坐等用户们的选择和反应即可。
移动互联网世代,运营商还没有找准节奏。一个有趣的佐证是,2010 年,中国移动并没有披露彩信的业务状况。而 2011 年短信和彩信业务 468.89 亿元,比 2010 年单独披露的短信业务收入 526.15 亿元还要低。彩信是运营商受移动互联网冲击最大的业务。而微信正恰逢其时。
面对短信的衰势和微信的崛起,电信运营商们作何反应呢?香港的电信盈科开了头,合作内容也很诱人——8 元的微信畅聊套餐,其实就是不限流量地使用微信的语音、图片分享等服务。尽管国内运营商曾在 2012 年互联网大会当中表示,要转向 “流量经营”,拥抱 OTT 服务,但目前还没有看到风吹草动。不过,除此之外,还有他法?
或许,我们很快就可以看到国内运营商和微信更深入的合作了。
题图来自:xinhuanet.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