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化自身:一场正在兴起的生命极客运动
人有很多信息来源,佛家里说:“眼、耳、鼻、舌、身、意”。人类发明一直围绕两个方向:一方面,量化自然,感知自然,控制自然,另一方面,从中医到西医,量化自己,了解自己,控制自己。只是后者的主动权一直在医生、医院、医疗器械公司、药商的手里。如今,开始还到老百姓手里!
应该说,“量化” 并不是什么新鲜事,西医的诊断都来自于量化的数据。医院的检验科,里面的各种仪器,包括大型的核磁共振,都在干 “量化” 的事。只是,以前 “量化” 的场合在医院,知识模型在西医教科书和医生脑袋里。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
“量化” 会变得更移动化、个人化、自动化、智能化。随时随地的展开,其主要的技术基础,是传感器的小型化和无线互联网的诞生。举一个最简单的 “量化” 例子,只要随身带了智能手机的人,你的 “地理位置”、你走的步数,就可以被随时随地的量化和记录的。
所以,“量化自身” 就是用你自己力所能及的条件,来获得人自身其他的一些量化数据,并找出规律和分享。《失控》的作者 KK(凯文·凯利),目前是全球 “量化自身”(Quantified Self – QS)运动的发起者。如今,全球已有 500 多个量化自身运动的 Group 在不定期交流。很像早期计算机起来的年代,一帮极客分享如何攒一台超性能计算机。中国版的量化自身分享会,去年由东西网引入,在北京中关村云基地的云计算大会上第一次亮相。今年会有正式中国区活动,听说到时 KK 亲自会来。
在 KK 看来,量化自身的范围已经超出了简单计步器、运动手镯、心电监护的范畴,就如同上次北京活动来的 “moodscope” 创始人。他在做一件事,让全世界的人,量化你的 “心情”,同时记录和分享,从而发现规律,找到获得更好心情的途径。
量化、传输之后,自然就形成了现在很热的 “大数据”!这个并不稀奇,关键是你能从大数据上 “学习” 到什么——获得模型、发现规律、统计比较……通过 “学习” 得到的模型、知识、规律,给我们带来的意义,才是 “量化” 的最终目的——预测。这是自生命诞生以来,无时不刻在做的事情。因为越强大的预测,生命才能更好的适应自然,提高生存率。不管是捕食、躲避灾害、找寻目的地等……
我们的大脑也随时随地在干 “预测” 的活儿,从某种意义上,“量化自身” 的重要目的是在做大脑的 “重生”。想象一下,小时候学习接球:当对方抛起一个球时,你是如何学会接住的?人在长大的过程中,其大脑里不断的形成各种各样的模型,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大脑所编制出来的球落点模型,与牛顿的公式没有本质区别,只是试用范围不同而已。牛顿的公式同样也有适用范围。那么,通过 “量化自身” 获得自身的数据,并提炼出一些 “模型” 和 “规律”,当下次碰到类似情况时,提前做出准备和动作。就如同大脑通过眼睛看球的抛物线,根据已有的模型,调整身体跑动和手脚的动作去接住球,是一个原理。
关于 “预测”,强烈推荐看一下《失控》第 22 章《预言机》。这里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就是 “具有正面意义的短视!”(Positive myopia)。“看得远并不意味着看得好”(”seeing further is not seeing better.)
同样,“量化自身” 的目的,不是为了一劳永逸的获得永久的预测,而是可以发现一些与自己相关的规律,这个规律也许只适合于自己,也许只适合于与自己类似的一小部分人。当然,也许你找到了一个新的 “牛顿定律”。
从哲学意义上,KK 说道:“一个活系统适应(变化)的目的,就是为了存续(不变)”(A system (non-change by definition) adapts (changes) in order to persist (non-change))”。归根结底,适应性就是利用信息来应付环境的不确定性。“量化自身” 首先就是获得数据,而数据一旦流动,就创造出透明。社会一旦联网,就可以了解自己。也许,“智能” 就是在这样的信息流动中 “涌现” 的。
想象一下 Google 地图里的交通堵塞显示,是否可以让你提前绕开那些堵塞的路段?这就是因为 “数据流动” 而创造的 “透明”,让你可以看透、预测接下来的交通趋势。——而 Google 地图交通堵塞数据来自那些在路上的人的手机里 “量化” 的地理位置信息。
所以,“量化自身” 的目的,就是为了学习、预测、揭示未来,意味着更好的生存。
最后,我们可以学学 KK,在书房里,放一个站立使用电脑的书桌。试试站着办公能给你带来一些什么变化!?
点击作者信息栏右下角二维码,关注 “正结” 微信账号: zhengjieing,可以收到郑杰文章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