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时代的礼仪:效率为王
礼仪,说到底就是为了提高社会运转的效率。我国古代,礼仪用以维护政治和人伦秩序,从而排除干扰,提高社会生产力。荀子也有言,“人无礼而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规则随时代而变,身处的数字时代,我们应如何定义礼仪的内容?
答案是:礼仪更加直接地指向这个目标——“提高效率,节省时间”。
日前,纽约时报的记者 Nick Bilton 举例说明了他所认为的新礼仪:
- 避免使用语音信箱留言,转而使用短信等文字方式通知他人
- 省去一些无谓的 “感谢” 字条
- 减少向他人问路,多使用手机地图服务
- 同理,减少问他人时间、天气,因为手机上都有
- 遇事先自己在搜索引擎找答案
他把那些给他留语音信箱留言的人们和哪些没有用搜索引擎解决问题的人们称之为 “无礼”,觉得自己的时间被这些无聊的事情所浪费了。
创新公司 Cultivated Wit 的创始人,洋葱网的记者 Baratunde Thurston 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读者在社交网站上问在哪里可以买到他以前出版过的书籍。然后他激动地回应道:你的电脑上已经有你想要的答案了!
人们很容易不去思考就表达,因为表达很廉价,但是接收方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我越来越难以容忍那些没必要的沟通,因为真的很浪费时间很累赘。
回到国内,这些新礼仪也部分适用。一些简单问题的答案,我们都可以从搜素引擎上得到,再去开口问他人已是重复劳动,浪费双方时间,获得的资讯还不一定有搜索引擎上齐全。同理与使用手机地图服务导航路线,获得天气,时间等基本资讯。
而通常工作邮箱的签名栏,都会标注了信件来往人的基本信息(名字,电话,甚至是 IM),只要稍加留意,就可以省去再去问他人的相关联系方式的麻烦事。
而工作用的邮箱, IM 或者是社交网站的 ID,可以尽量使用简单易懂的名字,方便他人输入和记忆。
也许有人会反驳,认为这套 “新礼仪” 是在歧视没有使用这些新设备和服务的人们,或者是有一定年纪的人们。当然,这些礼仪也需要根据信息的受众和关系而定,也并不是人们对他人不耐烦甚至是轻视的借口。
毕竟,礼仪应该要符合现有的科技发展规则,让人们更加省时省力更舒适。要不然,设想一下这个场景:电话上,或者餐桌上,合作方询问你的微博 ID 用以便联系,而恰好你名字是 “o0 小小のWorld0o”……
Hi,我的 ID 是字母 o,数字零,小小,日语 “的” 平假名,W-o-r-l-d……诶,还没完,还有数字零和英文字母 o。
题图来自:thefullsign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