购物,广而告之还是默不作声?
移动时代最让电商们振奋的就是:人们可以随时随地在网上购物。可是怎么激发这种潜能,让人们更多地接触到购物信息呢?社交工具成了其中一大利器。
除了明显的 banner、弹出窗口等明显的广告,在移动端,广告更多时候披着隐形外衣。有的隐形术不佳,让你一秒认出来,比如微博时间线上的 “微博推广”,形成固定的广告位。
有的则潜移默化,旨在激起你的购物欲,比如此前的电商大战。如果只是一家打起折扣的牌子,相信传播力度没这么广,而在微博上开始砍价,则引起围观无数,围观者可能本来并无购物意图,但在低价的诱惑下本能地产生冲动。
还有这么一些广告,你认不出它是不是广告,因为它是一种分享。广告虽是中性词,但很多人一听到广告的第一反应就是 “要钱” 的,它并不受待见,而 “分享” 却是个褒义词。这种分享模式从传统时尚杂志的 tips,到论坛上的帖子,蔓延到博客上,渐渐地又在微博上形成规模。
这种类型的广告显然要成功得多,时尚杂志的成功自然不用说,一款三明治面膜给淘宝卖家带来多少收入,而大 V 也为你洗脑什么是屌丝的标准,什么又是高富帅,美丽说的分享则更不用说。
分享购物并不是一个多受欢迎的事,因为要考虑隐私,比如你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衣服的尺码。亚马逊的做法是在你下单后提示你是否分享到社交网络,而淘宝鉴于众多小卖家的存在,打造自己的应用内分享功能成了首选,江湖分享获得淘金币、美丽说等,都是一种由内向外的渠道。另外两种思维便是由外向内和一对一。
淘宝最近更在应用端上推出微淘功能,类似微信,用户可以关注平台上的公众账号,获取购物信息,除了淘宝店外,还有低价攻略账号和杂志账号。
这种社交化的功能淘宝还在 iPad 端进行尝试,最新的一个便是声波分享。
封闭的分享功能好处是不打扰,劣势也很明显:传播力度不够。在我关闭通知后,仅在想购物时我才打开淘宝客户端,注意到微淘标志有新动态,心情好时才会点击进去看,而平日里分享购物链接,一般都直接复制,QQ、微博等直接给朋友。要求两部 iPad、都安装淘宝应用,声波分享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了。
相比之下,我还是更喜欢几个月来紧跟着我的契尔氏广告,仅因为我去了一次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