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媒体品牌
    爱范儿
    关注明日产品的数字潮牌
    APPSO
    先进工具,先知先行,AIGC 的灵感指南
    董车会
    造车新时代,明日出行家
    玩物志
    探索城市新生活方式,做你的明日生活指南
  • 知晓云
  • 制糖工厂
    扫描小程序码,了解更多

Family:基于家庭的社交,弥补社交网络中缺失的一环

公司

2013-05-08 08:00

【更新】Family 团队正式更名为 “我家”,已经和联想达成合作协议,应用将预置到联想的产品当中。

以前交通不发达,人口流动没那么大。现在有铁路、飞机、汽车,去哪儿没人拦着。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家在内地,工作在海边,常有的事。但常年在外打工,缺乏与家里人沟通,事实上会令家庭关系淡漠。比如说,之前在武昌读大学的女孩,为了避免冷场,每次打电话给自己的父亲之前,都要在微博上拟好腹稿——因为父亲常年在外打工,家庭关系比较疏远,没有什么话可以聊。

微信、陌陌、人人网等社交产品,它们有能力让我们认识几百公里以外的一名陌生人,却忽略了我们与身边人的交流。这背后有许多原因,最明显的是工具问题,当我们用 QQ 的时候,父母还在用电话,当我们用微信的时候,父母还在用电话,不同的工具承载着不同的社交圈子,形成了隔膜。

但问题在于,我们面对家里人的时候,总是比较内敛,可能连感谢都不会说,也不说自己最近怎么样了,有事情就闷在心里,随着沟通日渐减少,家里人的误会也逐渐增多,关系也日趋紧张。Family 的 CEO 李俊松对《新女报》的戈娅的微博有着深刻的印象:

中国人在对最亲的人表达情感时,总是既羞且懒的。可以为了给朋友一个 suprise 绞尽脑汁,却不记得父母生日;可以为素不相识的乞讨女孩流下热泪,却难以对妻子道一声辛苦。冷漠怪异的模式一代一代传下来,已经成为我们的基因。于是,我们对最需要了解的人,爱人、父母、子女,最后往往是最缺乏了解的。

我们需要一个东西,让它成为联系家庭里两代、乃至三代人的纽带。李俊松带领团队所打造的 Family 家庭社区,正是这样的产品。

它有网站,有微信公众帐号,有微博帐号,也有移动应用(iOS 版的刚刚上架,Android 版的准备发布当中)。这是一个带有私密性质的社交圈子,里面分享的东西都十分琐碎,比如到某个地方烧烤,自己做的饭菜,宝宝可爱的卖萌照等等。

Family 家庭社区没有新浪微博的喧嚣,也因为不是一个公共空间,所以分享的东西可以随性自由。实际上,家里人所关注的,也就是一些琐碎的事情,“吃得好不好?喝得好不好?到哪里玩儿了?工资发了多少?奖金有没有?” 等等,他们不会关心什么国家大事,因为和你有关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在他们眼里,比国家大事要重要得多。

IMG_2711

目前,Family 家庭社区刚上线两个月左右,已经拥有两万名用户。李俊松没透露日活跃用户量是多少,他觉得现在初始阶段,研究这些没有意义,“可能到 20 万、50 万的时候,才比较有研究的意义。” 但令他高兴的是,现在每天新增的用户量达到 200 名,达到了 Family 每日新增用户数量的最高限制。换言之,如果 Family 家庭社区一旦放开注册,那么新增用户的数量就不会只有 200 名那么多了。

那么现在谁最喜欢用 Family 家庭社区?李俊松回答:大约 20 多岁年轻人所组成的家庭,或者说刚刚成为父母的家庭。其中,年轻的妈妈分享欲望非常强烈。

你不知道她们的劲头有多狂热,就拿我媳妇来说吧,就儿子吃东西拿起勺子吃东西,就这么一小会儿,就可能拍几十张的照片。

实际上,Family 为了吸引用户,其中一个说法就是为年轻妈妈提供了一个收纳、整理、分享小孩照片的工具。而经过调查发现,李俊松发现这个市场确实是存在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 Family 家庭社区,实际上是私密性质、分享对象固定而且有限的 Instagram。

说实话,同样是晒照片,如今已经有许多的工具和渠道,Family 家庭社区还有必要吗?李俊松透露, 他们在开发 Family 家庭社区之前,做过调研,看微信、新浪微博、QQ 空间等平常可用到的社交工具是否能够满足人们家庭分享的需要。后来发现,这些大而全的社交工具和 Family 家庭社区还是不同的。李俊松说:

这就好比原来的人们是光脚的,后来微博、微信教会人们穿鞋了,微博可能是皮鞋,微信可能是球鞋,在家里可能是穿的拖鞋。

以前新浪微博被当作私密的社交圈子来用,但后来逐渐变成公共空间,大家也意识到将自己的私密分享到公共空间,实际上是不好玩的——别人不会管你的儿子有多 么可爱,偶尔为之可能还有新鲜感,但天天分享,别人不但不会欣赏,可能还感到厌烦。说到底,自己的儿子不是别人的儿子,别人没必要天天关心。李俊松说得好,抛开社交网络的概念,做的事情最终还是要看人的需求来看, 在不同的社会圈子里,我们对信息的交互方式,对信息的管理需求是不一样的。

IMG_2712

而试用了 Family 的手机应用之后,我发现它分享图片其实并不方便,不像 Instagram 那般,直接拍下就可分享。某种程度上来说,它增加了分享图片的成本。那么,为什么 Family 手机应用要采用这样设计呢?李俊松说,图片分享的过程较为麻烦,是有意为之的设计,因为他们不希望用户分享太过随意,一方面我们没必要分享重复的照片给别人看,另一方面,团队也希望用户在上传照片的时候同时进行整理。实际上,当团队向用户征集 Slogan 的时候,许多用户提议 “家庭相册”、“家庭档案馆” 等等,从侧面也反映出用户的需求——他们希望自己保存有价值的照片,方便以后回顾。

李俊松说,我们也不要求用户每天要发多少条,最终的目的是希望用户能够长久的使用下去,这样才能达到通过分享的行为改善家庭关系的目的。

不过也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吸引上一代人来拥有足够的动力尝试新的工具呢?就我的观察,许多父辈他们的社交工具基本上就是电话,除非自己的圈子里有人开始用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他们才会对新工具产生兴趣。但即便如此,他们对待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态度其实跟过去式一样的——一方面是通话工具,一方面是身份的象征,他们缺乏探索应用的兴趣。如果 Family 社区无法吸引上一代人的兴趣,那么就它就没有太大的意义。

孩子是促使上一代人学习新工具的动力。李俊松分享了和自己相关的案例:

我父亲没有什么文化,从来没有碰过电脑,当小孩出生之后,他一个人找到我嫂子,要学习用 QQ,因为他要用 QQ 视频看孙子。

现在来看,Family 家庭社区仅仅刚刚起步,李俊松也毫不讳言,“我们也是边看边做。” 但在未来,这种基于现实关系的私密性质的社交网络,它会不会形成一种影响力,成为家庭沟通方式的一种极好的补充呢?也许。但李俊松坚信,SNS 未来一定会对线下关系产生正面的影响。

附上 Family 家庭社区团队照片:

Familyday

登录,参与讨论前请先登录

评论在审核通过后将对所有人可见

正在加载中